读懂新形势 抓住新机遇 实现新跨越

    周峥嵘 何流洪

    摘? 要:工程训练中心作为高校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基础性平台,在实践教学中有着其他教学环节不可代替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必须做出新的思考。我们必须紧跟历史潮流,主动顺应和读懂新形势(新工科),抓住和弄通新形势下的新机遇(新要求)。积极变革,不断创新,在新形势下重塑自我。不断拓展新功能,实现新跨越,为高校人才培养精准助力。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心;新形势;新机遇;新跨越;精准助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6-0069-04

    Abstract: As a basic platform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has the irreplaceable function of other teaching links in practice teaching. With the change of times,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must be made new thinking. We must follow the historical trend, actively conform to and recognize new situation (new engineering). We must grasp and understand the new opportun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new requirements). We need positive change, constant innovation and rebuilding self in the new situation. We need to continue to expand new functions, to realize the new leap and precisely boost to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new situation; new opportunity; new leap; precision booster

    引言

    我们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种环境均在快速变化。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热流涌动;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风生水起,全国上下各行各业正以百花齐放的态势奔涌向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工程训练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新的思维[1-3]。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我国工科大学生在校内集中接受工程综合素养提升的实践教学部门,不仅要积极配合“新工科”战略的实施,更应该站在为我国国民经济培养更多适应性强的领军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高度,为高校人才培养推波助澜、精准助力。

    一、读懂新形势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2017年11月7日由教育部主办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的主旨报告——《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打赢攻坚战、建好新工科》提出:“新工科建设,不是心血来潮,不是标新立异,新工科是构筑工程教育战略的高地。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我们今天不做谋划,我们将会失去战略机遇,将再一次被世界甩到后面。”华南理工大学项聪博士认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的工程人才。新工科人才培养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推进工程教学方法创新,尊重每一个学生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悉心呵护学生成长的“内心生活世界”。一是要将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中心,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为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或融合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二是将学生置于工程实践的中心,让学生“走向更现实的学习”,实现知识、能力、实践、创新素质的提升;三是将学生置于社会实践的中心,让学生工程决策由以往基于“做好一份工作”的角度向基于“作为好公民”的角度进行转变。由此,学生在工程实践学习过程中可以發现、创造、享受生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清华大学林健教授认为:新工科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在人才培养上,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树立三个观念: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过程管理、强调持续改进。汕头大学顾佩华教授认为:以工程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内容、新质量等作为学校新工科建设和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构建新工科专业或改造现有专业,培养新经济和满足学校所服务的产业,需要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4-6]。

    无论是从吴司长的报告还是其他几位工程教育大咖的研究论断中都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形势是:必须进行改革,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过程管理,强调持续改进,以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的工程师为目标,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质量为内容。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恰恰是实施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抓手,因此,我们必须要读懂新形势、抓住新机遇方能实现工程训练教学的新跨越。

    二、抓住新机遇

    形势与机遇并存。国家层面、省市层面、学校层面都在积极谋划工程教育改革。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学校的一个办学主体,其本质是为培养人才服务。训练中心在进行教学时,是将学生置于工程实践中,此举也是新工科建设的手段之一,因为实践是工程的本质,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实践促进创新。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工程训练中心这个高校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平台,积极、主动参与新工科的建设。在学生实践活动的主战场上,审时度势,合理运用各种战略战术,建设新型工程训练中心,夺取人才培养新胜利。

    (一)“一流平台”建设(新工科背景下的新机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精神,各省市甚至学校都相继出台了自己的“双一流”建设规划。在规划中,经过积极、努力争取,兴许会分得一杯羹,毕竟工程训练中心是校内实践教学的主战场。这样,实现中心的转型、跨越才有更大的可能。目前,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在地方“一流平台”建设经费的支持下,完善了基础教学平台,同时还基本建成了数智工训平台,平台包含了“安全教育考试及成绩查询系统(学生)”——帮助到工训中心学习的学生学习相关工训安全知识并进行准入考试;“实验室管理系统”——帮助中心管理人员对中心的实验室基本情况、日常、教学、科研及开放、耗材等进行管理;“实验课程管理系统”——帮助中心教务部门对中心课程信息、教学运行、质量监控、成绩评定等进行管理;教师绩效管理系统——帮助中心领导或办公室对中心人员的成长(发展)轨迹进行跟踪、岗位履职情况进行评价;“学习工厂”——帮助中心利用“KAPI”一体化训练模式完成多学科交叉融合训练支撑。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7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对于工程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作用更加凸显。2014年认证了大连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等6个专业,2015年认证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等125个专业,2017年受理了天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75个专业的认证申请。2018年受理了吉林大学机械工程等547个专业认证申请。可以看出,此认证是大势所趋,全国高校都正在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准备工作。我们需要抓住国家大力推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契机,在工程训练中心找到、找准专业认证能力达成度的契合点,从而为自己争取到更多人、财、物。目前,我校的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化学与化工、冶金工程专业已经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每个专业在认证过程中,工程训练中心作为这些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都成功支撑了专家的审查、核查。尤其是中心采用的“KAPI”一体化训练模式,更是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加分项”。

    (三)“双创”教育

    双创教育核心在于培养人,而培养人的重要支点是课程,再加上“永不落幕”的竞赛,无形中会推动双创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变革——建设多元开放课程。高校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包含家国情怀、人文底蕴和学科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价值判断、跨文化沟通、交叉创新与跨界协同能力[7-9]。因此,要依靠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打破学科内容之间及学科之间的边界,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课程体系。根据2017年12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在杭州发布《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19个赛事。各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应积极进行相关赛事的规划和赛场准备,争取更多的出彩机会,展现更多的亮点,赢取更多的支持。在“双创”的背景下,我校的工程训练中心积极开设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创新实践课,如《木艺鉴赏与木工制作》《陶艺赏析与设计制作》《航模与无人机》等十几门课程,课程的开设还专门为课程建设了各自的实验室室、创新工作坊,用理论+实践+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吸引了众多不同专业的学生“跨界组合”,把创新教育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非常好。同时为全校的学科竞赛搭建制作平台,与各专业老师协作指导学生,每年至少有10项以上各类大赛获奖。

    三、实现新跨越

    在读懂了新形势,弄通了新要求后,紧紧抓住新形势下的“三大新机遇”(“一流平台”建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双创”教育),找准找正自己的位置,就会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和怎么做,如此,将会更加有的放矢、紧跟时代潮流,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紧跟工业新兴技术,运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吸纳新内容,对标新质量,并不断改革创新,为实现工程训练中心的华丽转身而付诸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一)夯实系统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基本能力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心”

    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心是工程训练中心的主业,是全校性工程训练各类课程的教学平台。教学内容注重基础,兼顾创新,教学受益面最广。各高校现有的工程训练中心各具规模、各有特色,源于《金工实习》的必备训练项目:车工、钳工、铸造、焊接、铣刨、磨削普遍存在,在国家引导和推动下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10年的建设中,在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计划的帮扶下,全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在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和影响力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部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技术、新工艺在中心得以推广和应用,如数控技术(数控车削、数控铣削、加工中心),特种加工技术(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超声波加工、等离子加工、水加工等),电工电子技术、逆向工程技术(3D打印、三维扫描)、虚拟仿真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因历史、地域、地位、经济条件、人才等原因,工程训练中心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全国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模板可以借鉴。教育部虽然于2013年成立了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但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全国标准仍然难以出台。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结合所在学校对人才培养需求,对现有资源进行取舍、对急需内容进行增加、对部分项目进行整合、融合。“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必须在新形势下筑牢实践教学中心,使其容量更大、受益面更广。

    (二)建成将创新教育和创业训练连接起来的“大学生工程创新实践活动中心”

    大学生工程创新活动中心是创新创业训练课程、项目、学科竞赛、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的训练平台,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意识。中心致力于开展以“挑战杯”“中美创客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为龙头的科技创新大赛和实践活动,引导形成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氛围,致力打造学校最专业的学生创新创业组织,建设服务全校师生的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努力为全校师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经费、场地、交流、实践服务,策划组织创新创业类竞赛等实践活动,举办创新创业类讲座等宣传活动,加强校内外企事业单位与学生创新创业团体的合作交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通过众创空间的“学生团队”进行各项日常管理维护,肩负“双创”教育使命,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创造创新创业环境。

    (三)建成面向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能力进修培训中心”

    工程能力进修培训中心是中心内部、区域性、全国性教师能力再提升的培训平台,目的是不断提高工程训练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工程素养,确保工程训练教学改革顺利进行以及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也可以对部分技术(如数控加工、CAD/CAM、三维设计、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等)需求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能力提升培训。2018年,中心与继续教育学院合作,成功举办了一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培训班,教师们在中心的各类制作平台中大显身手,逐对PK,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四)建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促进平台”

    创新促进平台是面向新工科专业学生开展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活动的支撑服务平台。向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意实现服务系统性创新思维训练、创意原型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产业化等三创生态系统,支持学生实现创意设计、形成创新产品、产业化创新成果等。

    中心通过学校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成功与校外企业合作,他们在共享中心大型设备的过程中,把教学融入其中,如此,一方面节约了设备的维保成本,最重要的是学生得到了实战化训练,产品(零件)从设计到成品的实现过程全程参与,另一方面使得中心的老师和学生的操作技术能力得以提升,保证了在科创中部分复杂零部件的自我加工和完善,真正的实现了“双赢”。

    (五)谋划有利于新技术、新课程、新专业产生和落地的“学科交叉融合平台”

    学科交叉融合平台是通过建立支持基础工程综合能力训练,鼓励学生跨界学习,交叉合作、面向未来、挑战学科前沿问题的综合性能力训练平台。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因新课程、新技术的实践训练而建,在工程训练中心现有的基础上建设。我们中心即将规划建设8个“学习工厂”。工厂的设计一是注重多学科交叉,二是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三是注重过程管理,以完成真实产品(教学载体)的设计与制作为导向进行训练,其全新的教学局面值得期待。

    四、结束语

    工程训练中心是新工科探索和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在进行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时,在教育教学设计时必须融入立德树人的思想,按照“虚实结合,能实不虚,软硬结合,能硬不软,讲练结合,能练不讲”的原则进行项目设计。新工科建设是工程训练中心发展的新推动力。传统的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与认证考核体系并非共轨一致,有多个能力项目的教学达成度指标需要得到工程训练中心的支撑。除工程实践能力、工艺实践技能之外,还有安全意识、团队合作、成本意识等。我们要抓住新工科建设给工程训练中心带来的机遇,紧抓基础和技能、综合工程素质和素养,特别注重处理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工程训练中心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场所,给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信息刺激的环境和立体的知识学习空间。学生通过各种感官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生成。在这种时空里,师生、生生近距离接触,手把手,面对面,身前身后,言传身教,做事做人,影响入微,潜移默化,知识的迁移效果和精神的影响程度都是高校里大多课堂难以比肩的。因此,在新形势下,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必须有新的思维,在新的思维下创新各项工作,全面开创工程训练教育教学的新局面[10-12]。

    参考文献:

    [1]韩强,施新华,于谧.新形势下深化工程训练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06):214-217.

    [2]陈涛,邵云飞.《华盛顿协议》:内涵阐释与中国实践——兼谈与“新工科”建设的实质等效性[J].重庆高教研究,2018,6(01):56-64.

    [3]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20-26.

    [4]项聪.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的工程师——兼论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6):51-56.

    [5]林健.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7-14.

    [6]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6):1-13.

    [7]楼建明,鲍淑娣,傅越千.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加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340-343+421.

    [8]张艳蕊,毕海霞,王伟,等.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工程训练开放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03):199-202.

    [9]鞠晨鸣.“卓越计划”视域下的工程训练教学发展思路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04):73-78.

    [10]张海生.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分类发展[J].重庆高教教育研究,2018,6(01):41-55.

    [11]王志堂.基于CDIO理念的地方高校學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07):220-224.

    [12]马鹏举,王亮,韩永鹏.工程训练中心“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关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07):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