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真实任务教学:设计、实施与小结

    赵乐斌 林振华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真实任务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将所学内容融入学习和生活的能力。该教学方法也是一项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是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进行变革与应用拓展的有益探索。

    ● 以生为本的真实任务设计

    1.任务内容契合学习需求

    真实任务的设计,需要教师将知识点按任务线索梳理、整合,形象化地关联并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体验理清知识关联,实现知识建构;通过对任务的了解与分析,主观上产生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设计真实任务时应关注其与重点教学内容的契合。

    例如,闽教版七年级《探究操作系统》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规划类似“七年级在线学习资源”文件夹,而不局限于的创建文件、文件夹。例如,“01语文”“02数学”等便捷的子文件夹的创建,以及“0508古诗鉴赏复习作业.doc”等文件的储存与检索等,能让学生在掌握命名规则、约定、惯例,开展友好人机交流的同时,避免学习过程的思维定势,突破单纯的技能训练局限,为自我规划实现创新提供可能,同时在真实任务的体验过程中,发展规则思维和搜索思维。

    2.任务结构适应具体学情

    (1)从劣构中抽象出优构情境

    真实任务存在的情境或复杂或简单。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要进行劣构和优构的选择,不能单纯追求真实重现具体情境,应根据教学需要,面向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对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抽象,加工形成可效仿真实条件的结构,这样的结构对学生而言,具有优越性。例如,七年级下册《电子数据表格应用》一章,要求学生学会“求均值”“求和”“排序”“筛选”等技能。教师可以选择精简的有典型代表的数据表格内容(结构),让学生通过对数据表格加工前后进行比较,看到问题的本身,养成挖掘数据、分析数据背后信息的意识。

    (2)任务关联,以情境启迪思维

    真实任务在避免整齐划一的操作练习与实践应用的同时,在功能上倡导学生对真实任务的情境体验。将所学知识与情境关联,以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具体体现在任务完成结果的多样性的鼓励、创新意识培养的引导。例如,在常见图片在获取过程中,出现诸如阳光照射导致脸部反光等情况,让学生尝试处理类似照片。引导学生结合图像的组成原理,设计诸如“利用Python对图像进行黑白处理”,聚焦灰度值设置,指向对图像组成——“像素”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这样真实任务的解决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启迪学生学科思维,让学生勇于挑战并爱上学科学习。

    (3)分层递进,过程与结果并重

    任务结构在难易度上,存在操作练习、问题解决、作品制作、作品创作层面不同的要求,教师可以采用递进式的任务结构设计,一个任务可以是由多个步骤从易到难组成的学习活动,也可以是一个小项目。例如,《构筑信息安全屏障》一课,教师可设计真实任务“如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首先,基于信息安全密码设置,关注学生设置密码的情况,收集常见的密码设置方法。其次,为保障信息安全,考虑密码设置的内容、密码的等级、密码的保护等任务。再次,逐级进阶到防范病毒与木马程序等。最后,比较系统地提出学生个人信息安全保证措施。这样分层递进,旨在通过真实任务的完成,提高学生信息安全意识。

    3.任务形式促进内容把握

    在任务设计过程中,需要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不变的是教学内容,而根据学习进程需要不断调整的是教学方式。例如,《话说信息技术应用》一课,教师利用“黑盒子”让学生通过“看”“听”“闻”“摸”等来猜测盒子里物品的游戏体验,揭示“什么是信息”“信息的特征”。通过游戏激趣,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投入活动,互动、思考,对信息的定义、信息特征的概念,从提出自己想法到概念的确定與巩固等,通过这个过程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把握。这就是社会学习理论所主张的“通过观察、模仿、操作、创作等过程的体验,充分了解类似的信息活动行为,是真实任务模仿现实生活,达到知识的社会性建构”。

    ● 关注导学的真实任务教学实施

    以生为本的人本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在教学目标导向下,有效地将任务设计转化成学生的学习行为,其间针对学习情况、接受程度、教学生成等,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

    1.有效驱动真实任务

    (1)叠加情境驱动真实任务

    在任务情境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与生活实际进行关联,进而发挥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后续的迁移埋下伏笔。例如,在“分类管理在线学习资源”的真实任务设计后,教学过程叠加类似外卖小哥到小区如何快速找到房号的情境,帮助驱动任务进行教学。在任务活动中,学生能够体会文件(夹)的命名,遵循规则、约定、惯例,其中蕴含一些可供交流的信息。叠加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教学回归对生活的认知,生活中的情境服务于教学,实现从个例到普遍性的认识。

    (2)渗透情感驱动真实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以情感为突破口,在真实任务中适时适度予以叠加。让任务教学渗透人文性,蕴含对学生成长的期待,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驱动真实任务的有效教学。例如,在“三坊七巷游览路线图的推荐”真实任务中,通过制作浏览路线图,实现路径动画制作,学习内容具体形象且趣味性强。任务围绕福州打卡地标的介绍,增强学生热爱家乡情感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路径动画的欲望,有效驱动学生开展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2.完善任务实现迭代

    相对学习内容的复杂度,完善任务是为了让学习活动不断契合学习目标的达成。任务的迭代是学生发展的必经过程,是学科学习后,学生面对学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也是认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一种方法。在实施任务教学时,需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内容的复杂性,解决好真实任务的完成与预设效果之间的矛盾,并适度调整与纠正,让任务的完善与迭代服务于教学。

    例如,编程解决问题的体验,不能让学生将精力过多地放在程序启动、界面认识和调用、输入代码等形式上,不过多地追求个性化带来的趣味。教学过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半成品任务教学法,或者提供源代码的支架,供学生修改等。在重点内容的学习上,摒除形式主义,关注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不仅注重感性体验,更注重在真实任务中对算法思维的训练,以便实现计算思维的发展。

    3.真实任务促进深度学习

    将真实任务作为开展学科深度学习的支架,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确保学习的层次性,为深度学习的开展提供有效路径,并最终实现意义建构。例如在图像处理中,进行图像合成的图层蒙版应用,以“变脸”这一真实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图像处理技能。从“约定”的白色蒙版实现不透明、黑色蒙版实现透明、灰色的蒙版实现半透明,并利用整体与局部比较、正确与错误操作比较,帮助学生形象地掌握教学重难点内容。紧接着,针对教学重点蒙版所在图层,设计了“对象”“属性”“结构”“关系”的表格内容填写,引导学生将认识蒙版图层,回归到一个特殊的“层”。这是一个可以设置具体灰度值的属性,由遮罩的图像和蒙版(二者位于同一层)组成,可以实现不同遮罩效果的层。更具高度的层级概念、层的应用思维就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后,能够产生的学习认知。

    ● 追求价值的真实任务教学小结

    小结重在归纳任务体验与收获,是与老师、同学或者自己的对话。任务的小结,不仅是收束本次学习任务,更要采用发展的眼光,將其作为后续学习和应用的起始和基础,发挥真实任务价值的最大化。

    1.任务的再认识

    真实任务的教学小结过程,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归纳所学内容,提升对任务的认识,抽象任务完成过程,并对自身知识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建构与完善。

    例如,在数据表处理中,课堂教学实施“制作学生信息表”任务使学生感受电子表格的魅力,任务中含有“输入文本型数据”,在具体技能的操练和呈现效果体验后,学生可以掌握输入长字符串数字(身份证号码)、以零开头的序号等。还需要在小结环节,抽象所学内容,涉及加强对数据表最基本的元素——数据的属性认识。在小结交流反馈中,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数值型”与“文本型”数字数据的区别,以及应用情境等,拓展认知,加深对表格数据类型的理解。有结论,有再强调的学习,学生才能够辨识完成任务的关键步骤,避免浅层学习。

    2.任务的体验与评价

    在小结环节,可以沿着双基掌握、问题解决、思维发展的不同学习层次,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学习任务,评价学习过程。学生基于真实任务,体验学习过程,评价学习得失。

    例如,算法中的“返回”的概念,如果学生在学习评价中,与学习实际的写作紧密联系,类似从回忆人和事返回到现实生活,感悟成长与生活等,一定会体会深刻,将“返回”牢牢地记在心里,而不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次。通过生活行为的理解,发展计算思维,感悟具体方法。

    3.任务情境的迁移

    通过真实任务学习的小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关联、比较等,实现真实任务与生活实际的迁移,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小结过程,应注重任务环境的比较、任务类型的比较、任务应用知识与技能的比较等,激发求同、求异、仿新、创新的欲望。

    例如,在动画制作一课中,教师结合“奔跑的小人”“仙女写毛笔”“倒计时”等三个逐帧动画作品,来讲解动画的原理,力图通过多个Flash动画作品,加深学生对逐帧动画呈现形式的认识,进而抛出视觉暂留现象(原理)。从作品量的叠加,重复逐帧动画作品在不同“场景”中的产生,帮助学生加深对动画原理的认知,为更多情境下利用逐帧动画来解决问题提供可能。

    总之,真实任务的教学,基于适切的任务设计、有效的任务教学、追求价值的任务小结等,搭建所学知识与现实学习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等有直接实现应用的可能,为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