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培养的儿童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王宁

    【摘? ?要】阅读是思维的过程。从阅读现状看,学生阅读时仅满足于感受故事情节,其思维仍停留在浅表层面。整本书阅读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思维变得全面、深刻和理性。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上,教师应采用内容重构、文本重读、对比阅读、戏剧表演等策略,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深度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由此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策略;思维

    阅读是思维的过程。然而,从阅读现状来看,学生阅读时仅满足于感受故事情节的趣味,其思维大多时候仍停留在浅层次。整本书阅读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全面、深刻和理性。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传授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用素养。

    一、内容重构,培养系统思维

    阅读中的系统思维体现在阅读文本时,学生能主动整合知识,把散落在文本各处的信息进行汇总,从整体的角度系统认识文本。系统思维能帮助学生揭示文本内在的联系,并构建出新的意义。整本书阅读中,内容重构是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有效策略。学生在阅读完书籍后,主动对文章进行推敲、品味、处理与加工,实现阅读效果的增值和语用能力的增长。内容重构鼓励学生将经典作品“当作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态度学习的例文或样本”,这样有利于学生跳出故事内容,把握作品的重要特征。

    撰写书评是进行“内容重构”的一种有效形式。读者读完作品后进行思考,而后用简短、凝练的几句话把自己对书籍的真实意见表达出来,给人以启发,或是用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推荐作品,激发他人阅读这本书的兴趣。书评可侧重于分析角色和主旨。如《骑鹅旅行记》的书评:“作为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经典童话,它讲述了爱搞恶作剧的‘熊孩子变成一个有爱、有担当的男子汉的成长故事。从这奇幻无比的冒险故事中,你会懂得爱与善的真谛,收获勇气、智慧和力量。”书评也可侧重于设置悬念或误会。如《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的书评:“一个从鱼肚子里剖出来的漂流瓶,里面的求救信拉开了一场寻找失蹤船长格兰特的冒险之旅。书中的主人公们看到了火山喷发,经历了地震、干渴、洪水、雷火,还遭遇了红狼群的攻击、鳄鱼的包围……他们如何化险为夷?他们最终找到了格兰特船长了吗?格兰特船长又为何会失踪呢?”书评可做成书签予以分享或收藏,作为学生积极思考的记录。学生在撰写书评的过程中重新回顾了作品的故事线,人物在性格、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对作品有了更全面、整体的了解,系统思维得到了锻炼。

    二、文本重读,培养深度思维

    阅读中的深度思维体现在学生阅读文本时有探究的热情,对文本进行自主分析、评价,对文章主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形成对文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重读是参透经典的重要手段,是读者凝神专注、心无旁骛地与文字直接对话的过程。重读经典能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读活、读透,进而创造性地解读作品。

    文本重读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展开。学生围绕某一专题,从特定的角度分析并评判作品,从而获得更深层的体验。比如阅读《绿山墙的安妮》,学生常常忽视甚至跳过环境描写而追寻紧张的故事情节。对此,教师可设计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在重读中思考:(1)请画出小说中大段的景物描写,思考其与情节发展的关系。(2)请摘录安妮心情变化时的景物描写,思考作者描写的景物与安妮的情绪之间的联系。(3)说说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4)选择一段景物描写并大声朗读,把自己的直观体会写下来。这些任务让学生关注起之前阅读中忽略的内容,使其有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当小河流到林德家门前的山谷时,却变得安静而规矩。这句话通过河水的变化,巧妙而传神地写出了一位传统、威严的夫人形象。这样的开头既引人入胜,又能激起读者的好奇心。”……这样的细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效提升了他们对文字的敏感度和语用素养。

    文本重读还可以通过丰富的阅读活动展开。教师可以针对文本的内涵、典型的人物、叙事的技巧、趣味的表达等,让学生在书中“走上几个来回”,不断产生新的阅读发现与体验。如阅读《草房子》时,教师可设计以下梯度性活动:(1)作家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请从小说中摘录相关的语句印证这种说法。(2)桑乔说:“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着说说你的观点。(3)我们身边有没有类似“桑桑”“陆鹤”一样的同学,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4)欣赏电影版《草房子》,比较一下,电影中哪些地方拍得好,哪些地方拍得不足?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与作品进行了持续的碰撞与深度对话。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文本重读中,“及时还原”是十分实用的方法。即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后合上书,试着用贴切的字眼“原音重现”某一片段或精彩的语句。然后把所写的内容与原文进行对比,并自我追问:为什么作者要那样表达?这样学生能发现自己与作者在语言能力方面的差距。最后,学生在朗读原文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妥帖。这种“阅读—再现—推敲—涵泳”的过程,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更利于自身言语技能的提升。

    三、对比阅读,培养发散思维

    有效学习的本质,就是理解和创造关联。阅读中,发散思维能使学生视野广阔,主动把文本内部、文本与文本、文本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通过比较、对照、追问等方式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对比阅读策略要求学生选择与自己生活经验或阅读经历相关的不同文本进行阅读,从而“在阅读过程中前勾后连,在人物和事物的不同侧面、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建立起联系”,由此在关联、比较和整合中思考与发现,增加自己的认知图式与思维空间。

    对比阅读可立足于书中的一个点展开,并由这个点延伸到其他类似的点,以此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完整认知。如《青铜葵花》中,学生不难由“做冰项链”这件事看出青铜对葵花的关爱。教师顺势提问:“小说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出青铜对妹妹的关爱?”学生找出了青铜“为了妹妹,放弃了多年的上学梦”“看马戏时,为了保护妹妹葵花,一个人和几个比自己大的孩子打架”等情节。由此,一个“无私、勇敢、执着”的有血有肉的男孩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

    对比阅读可以从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入手,从而在比较中发现规律性或更深层次的内容。如《青铜葵花》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比:青铜家贫而嘎鱼家富,为什么葵花会选择前者?这样一对比,学生的感悟就上升到理性层面:(1)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2)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重要。(3)青铜一家的善良是最宝贵的财富……

    对比阅读也可围绕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进行。主题的选择要立足于儿童视角,比如选择“母爱、自然、宽容、幻想、苦难”等主题。活动的设计可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通过探究不断接近文本的内在意蕴。如在“感受战争”的主题阅读中,教师可设置如下活动:(1)通读《小英雄雨来》《数星星》《安妮日记》三本作品后,你认为书中的主人公有哪些相似之处?为什么?(2)主人公有的是英勇、快乐的儿童形象,有的是凄惨悲伤、忧惧死亡的儿童形象,你更喜欢哪一种人物形象?试着解释原因。(3)读了这三本书,你对生活有了怎样的新认识?提出这些问题可以丰富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带给学生更多积极的影响。如建立对人性客观、立体的认识,学习在危险面前自我保护和生存的方法,等等。这样的对比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间,更有利于培育他们的发散思维。

    四、戏剧表演,培养创新思维

    戏剧表演为学生提供了“从过程中学习的经历,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它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满足表达欲的平台。学生是戏剧表演活动的主体。在台词改编、面具制作、角色扮演和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学生成了书本中的人物,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得以表达,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中年级学生可开展“筷子偶”短剧表演。它类似皮影戏,操作简单,颇受学生欢迎。整个流程如下:(1)根据书本内容,找出最适合表演的一幕。(2)小组合作,编写简易的剧本。剧本包括:①开场白。向观众交代演出的剧目、背景、主要角色。②主要角色(及角色的台词)。角色不宜过多,一般控制在6个以内。③旁白。介绍环境、情节的变化等。(3)组内排练,各个角色读好自己的台词。同伴就朗读语气和节奏给予意见与建议。(4)将戏中的角色用图画纸画好,剪下,粘贴在竹筷上。(5)演出时,学生蹲在讲台下,操持竹筷进行表演。短剧表演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补白或创意性的改编。如在《陶罐和铁罐》这一寓言的表演过程中,学生增加了锅碗瓢盆等角色,使之成为厨房里的听众,对主角的发言发表意见。学生还对结尾进行了改编:考古工作者极力赞美陶罐的性能与优点。这样的表演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了快乐,使创新意识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

    高年级学生可尝试“读者剧场”。这是一种儿童文学和戏剧表演结合起来的形式,即学生把有一定情节冲突的故事改写成剧本,通过大声朗读剧本的形式,向其他同学有效地介绍一个故事片段。表演的重点是朗读者在朗读时要配上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和手势,因此可以说读者剧场是跨界朗读与戏剧的创意结合。读者剧场由学生精选“有意思”的情节。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对于“无奈刷墙,成绩辉煌”这一章节,学生在读者剧场中进行“串烧式”表演。其主线为“难忘的童年”,学生接连表演了三个故事:《小水的除夕》中“孙定远把羊藏在了大槐树上”,《淘气包埃米尔》里“埃米尔把头卡在汤罐子里”,以及《草房子》里“桑桑把蚊帐拆下来做成一张网去打鱼”。表演完毕,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身心舒展的表演中,学生感受到童年的酸甜,更折服于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当然,一些传统有效的阅读策略仍应保留,如做笔记、批注、大声朗读等。另外,整本书阅读不应只由语文学科独木支撑,而应全科参与。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导读者、设计者与陪伴者,应以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关注学生真实的阅读状态,切实加强阅读过程的指导,由此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林玫君.儿童戏剧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3]王世民.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4]诺埃尔,摩尔.批判性思维[M].朱素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江蘇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2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