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中》革命英雄女性的生命情操

    凌晨

    內容摘要:关于现当代文学从来不缺抨击时代环境局限和迂腐的题材作品,当然丁玲笔下的作品也还是五四环境下现实主义题材强烈的作品,但从描绘知识和女性的苦闷中跳脱出来的现实革命家,似乎身上又多了一份悲壮和难能可贵的理想主义情怀,这种英雄主义下的的现实题材始终在激励着这个时代继续前行。

    关键词:文学评论 女性主义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在盛夏之际畅读了带着十二月寒风《在医院中》,而说到认清现实后的自我宣告“人是在艰苦中成长”,这又不乏让人觉得《在医院中》真正试图表现的是充斥不了丰满理想的五四时代还带着革命年代对于女性生命的自我把控。

    一.丁玲和陆萍的重合形象

    丁玲,她是一个极具尊严性的独立女性存在,身上是有着革命年代下浓厚的女性抗争精神,谈到她的标签多是女性解放的自我救赎,也融乃着关于对封建时代背道而驰的先进挑战力。丁玲也曾回忆《重逢》时表露过迷茫,呈现着女性革命者的困境体验——革命的忠诚与难以证实的真实性。然而作为读者,文本中的女性角色仿佛更带有先驱性,代表着努力冲到前阵的第一批女性。它是真实的革命,是真真切切女性力量的崛起,丁玲就是这一批人里的表率者。

    “她不敢把太愉快的理想安置得太多,却也不敢把生活想得太坏,失望和颓丧都是她所怕的,所以不管遇着怎样的环境,她都好好的替它做一个宽容的恰当的解释。仅仅在这一下午,她就总是这末一副恍恍惚惚,却又装得很定心的样子。”这段在首页第七段就出现的自我概述,其实给予读者的,在恍惚之间我又看到了丁玲自己的影子,我忍不住去找寻那些丁玲和陆萍之间影子的重合之处。总说作者会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遭遇换一种极具戏剧性或者缩小空间模糊时间的方式来昭告世人,于我,于作者丁玲所受的百般苦难。

    革命分子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有着知识分子的参与,而这也决定了知识分子这个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抗战时期,一批批热血知识分子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寻求救国真理,探索民族解放之路。《在医院中》用一个由国统区来投奔革命的知识青年陆萍的形象和所闻所见,揭示了初到延安的知识青年与环境产生的矛盾冲突,用她的代表性来看知识分子革命的成长轨迹。

    像无数在背负国家理想和希望的投奔延安的知识分子一样,初抵延安的丁玲对革命所展示的美好蓝图满怀期望,革命能粉碎一切沉疴痼疾,新生活必然有所期、有所待。但现实却像陆萍搬进窑洞里的情景一样“这简直和她的希望相反”。可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在经历过悲痛后又给自己建筑着新的希望与楼阁,这是我们的理想国这也是一直支撑我们坚持所坚信的事物表象。当圣地的现实与他们精心建构的理想乌托邦并不吻合时,失落与失望齐聚心头,在期冀通过“批评”与“暴露”促使延安朝着预期的目标健康成长的心理驱使下,“暴露文学”在延安初期和暖的政治气候中蔚然成风,丁玲女性意识的滋长便是这股文学思潮的产物。

    拥有着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对社会政权有着逆风而行的勇者,他们身上怀揣着最先进最独立的思想奋力前行,头顶上的革命变革既是压迫感又是前进的动力。他们不但怀揣满腔革命热情,还拥有着对于社会变革触动而产生的文艺自由思想。延安是一方理想的热土,在这里得到的是艰苦环境下的成长。

    二.革命女性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

    对女性意识的探讨,总的来说,不外乎以下两种解释:第一,“女性意识也就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第二,“女性意识包含人的意识和性别意识,即女性对人的角色、观念与价值问题的理解。”对于丁玲的作品不得不谈论的就是女性意识的崛起和爆发,在她笔下的女性力争女性尊严和价值,有着最基础的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例《莎菲女士的日记》的问世算是标志着现代女性意识觉醒阶段的萌发。

    不解于女性精神到底是在革命危机逼迫下的爆发,还是另一种像张爱玲“冷眼看人生、不争这丑闻”的思想下扑朔迷离般的存在。精读陆萍的故事,像是有着三只眼睛三种目光来看待大概当时的延安。上帝视角看陆萍——说她是个穿着灰色棉军服的瘦弱的年轻女子,在这种他述中的人物静态描写总会和读者大脑中的排列组合成的立体人物感不同。陆萍的视角看生活——在她的眼里张婆子也有着一个端正的头型,五官匀称但没有感情的肉体也不知道如何去窥探她的世界。

    其第二种倒是达到了女性审视女性的近乎准确的判断,用她的眼光来展露出受歧视的生存处境和受压抑的精神文化处境。第三种便是众人的视角,用着生硬的语言传递着医院里的其他人对于陆萍的看法,“现在也有人在说陆萍的闲话了,已经不是关于那些建议的事,她对于医院的制度,设施,谈得很多,起先还有人说她放大炮,说她热心,说她爱出风头,慢慢也成了老生常谈,不为人所注意。纵使她的话还有反响,也不能成为不可饶赦,不足以引起诽谤。可是现在为了什么呢,她竟常常被别人在背后指点着,甚至躺在床上的病人,也听到一些风声,暗暗的用研究的眼光来望她”。在陆萍用陌生的目光观察众人的同时她自己也被大多数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在当地人眼里她是一个外来者、也是一个怪人。这个女娃娃思想不同、理想不同、最主要的是心中的诉求不同,从根本上来说陆萍不属于这里也永远不会再融入这个圈子和人流,动摇过后的独立意识会更加坚定,也将成为她未来对于这个时代清晰的进行审视的案例之一。而这三种视角构建出来的陆萍的女性形象有着更加交织性的冲突,立体感的描述着那个时代这个系统和制度健全的医院的一切,将这个健全却带着陈旧思想的时代以一个典型性的医院展现出来。

    而借助陆萍与群体的关系叙述,构成了一个革命话语与女性意识交互渗透的微妙模式,以此完成对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之“妇女解放的潜在质疑,陆萍的遭遇因此而成为一个走向社会、进入革命实地的知识女性的历史标本。

    月亮与六便士之间理应如何取舍,叙事者并无定论,只是谨慎地说:我想着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女性生而在这个社会,所付出的、所拥有的自然应该是公平的,上帝雕刻世人,男性、女性在这个社会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互不冲突并相辅相成。陆萍对于自我生命的探索其实也是一种对于现实现状的追寻,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而不随波逐流,带着革命情怀的女性也拥有这最坚韧的情操。

    三.开放式的结局展望

    通读全文,我总在陆萍为自己做心理建设的文段卡住,有些不知所措的往下读,这也是一直不解之处,五四时代的不安与彷徨我确信是比文中陆萍所去的、所承载着为她终身对党的贡献的事业的小医院要更加、更加冷漠、甚至希望的种子也同样渺茫。但每每在我开始去怀疑现实去质疑那段不够理性化的时代时,陆萍跑出来为她自己更是为我做起了心理建設,像是砌墙的师傅把老砖瓦块用力砸碎又在上面砌上了坚实的新砖头。只是文字的力量在表达中更为细腻、更为不动声色。

    “她都把它象衫袖上的尘土抖掉了。她理性的批判了那一切。她又非常有原气的跳了起来,她自己觉得她有太多的精力,她能担当一切。她说,让新的生活好好的开始吧”。

    “她竭力安慰自己,鼓励自己,骂自己,又替自己建筑着新的希望的楼阁,努力使自己在这楼阁中睡去”。

    “人是要经过千锤芒炼而不消溶才能真真有用。人是在艰苦中成长”。

    我带着审视现实的眼光而去批判,却在半路被陆萍的自我反省拦了下来,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真正的热爱。哪种精神还能在困境中一直相信理想国中的蓝图而来反省自我。我怕是没有那么高尚的情怀了,这样段落式的表达,在每个小章节都显得有些自相矛盾,一面描绘着这个冷漠这个空悲的环境、一面继续鞭策着自己来构建这看不清方向的未来。倒在这种相互对比相互挤压的状态下,我才对五四时代的女性精神开始了新的一轮反思和不断询问与自我解答。

    这些问题它有一个核心的共同点,它有关乎于革命,有关乎于个旧时代的灭亡和一个新的时代的崛起。革命的最根本的意义也就是推翻这一切旧的、愚昧、落后、贫穷的地基,与此同时来推陈出新的建设。其参加着也势必带着旧世界的精神摧害的创伤去参与新世界的创造,只有在革命的一步步中,才能摆脱历史所给予的重负。大江东去,泥沙俱下,江水本来就是和泥沙分不开的东西。正因为如此,鲁迅才告诫投身于革命的知识分子说:“倘不明白革命的实际情形”也容易对革命失望和颓废。因为“革命是痛苦的,其中也必然混有这污秽和血”。

    四.结语

    在现当代的文学学习中,说到有着对于文化深厚反而也是使革命进程更加困难的深切思考,另一次是在阅读《爸爸爸》之后的同学讨论,这是完全不同的题材甚至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也不应该拿来与社会的革命放在同一比较高度。有凤有凰吗?我们不知。但传统文化的根基深厚这是《爸爸爸》中的深刻意义,鸡头村的停滞不前和前面提到拥有先进的思潮势必须撕裂开曾经的愚蒙和腐朽,那这也是不是代表着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这条路上所经历的、所背负的也有着传统思想糟粕的一方面,负重前行。那么现在我也和文中一样,在看过现实之后也明白,传统思想力量的根深蒂固势必是解放和革命所需要解决的难题,但革命也和知识分子一样,一样都在艰苦中成长。

    知识分子在延安时代的犹豫不决、矛盾羁绊也成为了时代晃动的人物反射器。潜意识中都尽力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崇高理想,但现实中的大众化引导却人知识分子更加矛盾不知取舍。当然,这也是丁玲在那个时代的特殊的历史际遇中的矛盾心态。

    鲁迅曾说:“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世界和时代终归是在不断前行的,文艺家笔下的文字战场是没有硝烟却比得上敲锣击鼓的冲锋号角。丁玲的现实视角所带给我们的是社会斗争、主体意识在时代中的自我斗争。知识分子的英雄主义在此文字中尽情展现,女性的革命意识也渐渐萌发,这也是知识分子在看清社会现实后的真实反应,但结局依旧向前,一切都在艰苦中慢慢变好。

    参考文献

    [1]丁玲.《在医院中》.

    [2]李渊.《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改造问题研究》《延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杨利娟.《时代诉求与革命规限下的乡村言说——1940年代(1937-1949)解放区农村题材小说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刘利音.《浅析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及女性人物形象》2014.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