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弟子梳理与探究之“子贡篇”

    陈霞

    

    

    

    教学实录

    授课班级:深圳大学附属中学高二(1)班

    授课教师:石艺霞

    授课时间:2020年4月10日第3节

    教学课时:1课时

    一、教学背景

    上学期已经开展《论语》整本书阅读,学习并实践了“梳理与探究”的方法,进行了“《论语》整本书阅读·人物系列之一”——对子路的梳理和探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子贡的梳理和探究,可谓顺势而为,学生对探究子贡兴趣盎然,对文本比较熟悉,对梳理和探究的方法有所体验。

    二、教学准备

    1.跟之前做子路的梳理和探究不同,这个学期因为疫情的影响,只能网络授课。虽然课堂上每个学生的状况不如线下授课容易把控,但是学生在进行梳理探究过程中查阅搜集资料却更加便捷,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和社交软件的优势。

    2.已经从《论语》中梳理出子贡的38则内容,与学生一起疏通文字,理解内容。

    3.课前一天布置作业:我们学习了关于子贡的38则内容,你印象中子贡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今天请大家自选一个角度,对这38则内容进行梳理(比如:问的角度,答的角度,老师、学生或他人的角度,或者从一则或几则……),请讲明你所选的角度以及你通过梳理所得到的结论(子贡是个怎样的人)?

    三、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进一步运用梳理和探究的阅读方法,研读《论语》,体会其中的人物形象,并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受到精神上的滋养。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哪怕是一句话,如果对内容进行“梳理”和“探究”,那么就可以使其中隐含的一些特点凸显出来。

    那么“梳理”和“探究”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呢?同学们还记得吗?是的,我们可以采用分类、统计、排序、列表等方法进行梳理,然后在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推理、判断,从而最终得出结论。这是我们以前实践过的。

    大家看,我们的课本《先秦诸子选读》第一个单元“《论语》选读”就是按照主题来对《论语》进行梳理然后选编的。而以人物为线索进行梳理探究也是对《论语》的一种读法。上学期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读了子路,读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立体而真实的大男孩,并且还看到了弟子身后那个伟大的圣人。这次呢,我们仍然是用这样的方式——以人物为线索来读《论语》,来探究子贡。

    我们来看一下,子贡复姓端木,名赐。他是孔门十哲之一。他在《论语》当中出现了38次,仅次于子路。从而可见子贡在孔门中的重要地位。如果说,孔子这个班级里子路是大班长,那么子贡就是副班长,颜回就是学习委员吧。

    我们首先就将这38则关于子贡的内容梳理出来(展示)。我们已经在前期完成了对这38则内容字词的疏通。在这个基础之上,昨天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各自选择一个角度对这38则内容进行梳理,并且得到一个“你眼中的子贡”。

    同学们作业做得非常认真。但是我发现,很多同学梳理时所选的角度比较趋同。我在当中挑选出了三份比较特别的,他们所选的角度跟其他很多同学不一样。现在就请这三位同学依次跟大家分享一下,他们是如何进行梳理的,并且得到了一个他眼中怎样的子贡。

    我们先请谢泽林同学。

    谢:

    我研究的是《颜渊第十二》中的第7则,是子贡向孔子询问行政的要领。孔子说行政有三个基石:足食,足兵,民信。那么这三个基石本身就有三个层次。按照先后的顺序,首先是足食,因为民以食为天啊。其次是足兵,以军事力量作为后盾,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然后要教化百姓懂道理,要讲诚信。这时候子贡问,如果一定要去掉一个,去掉什么?就是说如果发生了特殊的情况,我们先去掉什么?孔子回答说,去除军队。那么军队就是最外围的层次。可是接下来子贡追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是去掉什么呢?孔子这时候说:去掉粮食,因为民无信不立,绝对不能去掉民信。那么可以看到粮食就是第二个层次,民信就是最核心的那一个层次了。这三个层次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人们的精神是很重要的,足兵基于足食,足食基于民信,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连信用都没有了,那么粮食和军队都只是祸乱的工具。就像安史之乱,唐朝鼎盛,粮富兵足,可是民不信,最终这场祸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所以子贡在这次问政中层层剥离,问出了为政最核心的部分,那就是民信。立足于诚信才有了一切。信,就如同大厦的基石。只有将基石牢牢打下,才会有足食,才会有足兵,就算是死,也要将这份信守住。在这次问政当中所获得的教益,子贡也在以后的为人处事中一直奉行这个教益,成就了流芳百世的“端木遗风”。这就是我眼中坚守诚信的子贡。谢谢老师!

    师:谢谢泽林!这一份作业,我当时看到的时候是挺惊喜的!很特别,他是聚焦在这一则上,然后放大它,然后发现了其中内在的逻辑层次。这个环节可以把它总结为:在一则之中找层次。然后,读出了什么?他读出了孔子对于为政的三个基石的看法,其中的轻重缓急一清二楚。并且他还看出来子贡因此而受益,体现在他为政、经商、做人等等各个方面。这个梳理完成得非常棒!

    好,现在我们就请下一位,梁琬昕同学上台。

    梁:

    老师好!这是我的思维导图。在《论语》中与子贡有关的篇章中,我挑选出的是由子贡发问的篇章,来探究我眼中的子贡。我首先根据他问问题的类型分了三类,分别是“询问老师对自己的看法”“询问为人做事的具体方法”“询问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我重点挑出了中间的这类:询问为人做事的具体方法的相关内容。这几则内容是有一个相同之处的,在这里我看见的是一个求实务实的子贡。他向孔子主动询问了如何称作君子,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可称作“士”,如何实行仁德,和能夠终生奉行的原则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子贡在问老师如何为人做事的具体方法。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务实的人,他追求的并不是一些无法达到的高目标,他追求的是个人的成功,他追求的是自身的进步,他关注的是德行上的修养,他关心社会的公共事务,他也思考人生的道理。这些方面都是很现实的问题,所以通过对子贡主动提问的这些篇章的梳理,在他询问具体的为人做事的方法这一类别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求实务实而又实实在在的子贡,谢谢!

    师:

    谢谢琬昕!琬昕的每次作业都显出她的思维非常完整,非常全面。从她这个表格可以看得出来,非常的详尽,可以说是条分缕析。她从大处着眼,从多则材料里边找到联系,找到共性。而且,也没有放过小的逻辑,在13.20这一则里面,关于“士”她又分出了一、二、三等。当然了,她运用的最主要的方法,可以把它总结一下就是:多则之间找共性。而她读出了什么呢?她读出了子贡都关注一些什么内容,她是立足于这个点把这几则材料联系起来的。子贡在关注什么呢?子贡没有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关注的是这个社会,关注人生,而且他还把这些事情这些道理落地。琬昕在其中看出了他的积极,他的求实上进,他力求将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各个角色都扮演到最好,是吧?所谓“圣贤以用世为心”,他希望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这是琬昕通过“多则之间找共性”这样的一种梳理办法得到的她眼中的子贡。非常棒!

    好,现在有请下一位,卢绮娴同学。

    卢:

    老师好,(网络有点延迟,声音效果受影响)大家看一下这两则《论语》(这个表述不妥)。这两则都是在讲同一个人——叔孙武叔在诋毁孔子。首先看第一则,这里他说“子贡贤于仲尼”,这时他的语气比较弱,而子贡的反驳也比较委婉和客气,子贡只是在嘲讽叔孙武叔说他水平低,“不亦宜乎”,这不是正常的吗?接下来看第二则,叔孙武叔是直接在诋毁孔子,这时候子贡就受不了了。先从语言上看,第一则中子贡是把孔子(的好)比作“宗庙之美”,而第二则子贡把孔子比作日月,这里的比喻是更上一层的,和日月相比,你叔孙武叔就是不自量力了吧。这个也可以看出子贡的态度是比之前更加强硬了。这两个材料都是说子贡在极力维护自己的老师。那么从这里就可以总结出子贡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善于辞令。你看,他把对方嘲讽了一番,还用了比喻。然后第二点就可以说子贡是十分佩服孔子的,特别是当老师受到诽谤的时候,他站出来为老师说话。而且对方是鲁国的大夫,是很有权势的一个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子贡的第三点,他不畏权贵地去维护老师的名誉。以上说的都是子贡在言语方面维护老师的尊严,然后看下面这则文字:“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意思是说,孔子得以名扬于天下的原因是由于子贡在辅助他,这就是所谓得到形势之助而使得名声更加显著吧。子贡在孔子死后仍然在宣扬儒学,那么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子贡不仅在言语上维护老师,而且在行动上也做到了。可以说对于儒学的传播,子贡是功不可没的。谢谢!

    师:

    好的,谢谢绮娴!她的特点也很鲜明大家看到没?她选取了其中的两则来进行对比。这两则都是叔孙武叔在诋毁仲尼。然后子贡义不容辞地站出来,为他老师的名誉作辩护,作反驳。找了同一个话题的这样两则来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这个角度非常好!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把它选了出来。绮娴是通过这种对比的方式来读,那么读出了子贡什么样的特点呢?她读出了子贡对老师的维护以及对老师的道的传扬。甚至于她还引用了司马迁《史记》里的这句话来证明学生对老师的道的这种传承,得势而益彰。子贡哪怕是得罪权贵也在所不惜。而且,子贡不仅仅是批评叔孙武叔,在孔子去世的时候,鲁哀公来哀悼,做出很哀痛的样子,子贡毫不客气地当面指责。哪怕你是国君,我也对你不客气,说他“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所以可见子贡立场是非常坚定的。所以虽然说世人有时候很淺薄很庸俗,但子贡不仅坚持了自己的立场,维护老师的尊严,而且还传扬了文化文明。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绮娴的角度找得非常好。

    那么我们以上三位同学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办法进行了梳理。泽林在一则当中找出层次,琬昕是从多则之中找出共性,绮娴是在同一个话题当中找异同——都分别看到了自己眼中的子贡。事实上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进行了自己的梳理,看到了子贡的特点,比如说善思、善问、善学等等。对于这38则内容呢,老师也做了一个梳理。

    我是从老师孔子的角度来梳理的,就是在这38则当中有8则是孔子明确地评价了子贡的。所以我就把这8则拎了出来,既然是评价呢,就有褒有贬,那么我就又在这个基础上给这8则做了一个分类:表扬和批评(展示)。一看到这个表,大家有一个什么印象啊?请在这个留言区写下你看到这个表的第一印象?

    (讨论区:批评好多啊!批评多于表扬。子贡有很多问题。孔子很严苛。)

    师:

    怎么批评这么多呀!表扬才两则呀!是的,所以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梳理就可以得到一些认识,对不对?原来孔子对子贡的评价不是很高,或者我们换一个角度说,老师对子贡的要求很高,或者说期望值很高,期望达不到的时候就会批评啊。现在老师和父母是不是都是这样啊?

    我们把表扬和批评的内容分类之后呢,我们还可以继续沿着这条大道探究下去的。比如说,我们把批评的话来梳理一下,可以看老师都批评了子贡哪些方面呀?他是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思考,不善于理政吗?都不是。所以往下走的话我们就可以通过孔子的眼睛看到子贡的特点。而且我们还可以探究出老师的评价标准,我们还可以对这个标准进行探究和评价。但是我今天想探究的问题还不在那条大道上,我的问题在哪里呢?我在前面梳理出了8则,但大家看我分类后的表格里边,是不是少了一则啊?还有这么一则,5.4这一则我没放进去,为什么?我放不进去了啊,因为这一则我不知道孔子是在表扬还是在批评。来,我们来看一下这一则:

    子贡问:老师,我怎么样啊?孔子说:你是一个器。子贡追着问:什么器啊?老师说:你是瑚琏。

    我们同学说这个不就应该放到表扬里面吗?这个瑚琏多好呀!祭器呀,祭祀用的礼器。可是它让我想到另外一则,2.12,孔子说:君子不器。结合起来看,孔子说端木赐是一种器,那不就是说端木赐不是君子吗?所以,同学们这里我需要你们的帮忙了,孔子说子贡是瑚琏,到底赞扬还是批评呀?大家看这个矛盾出现了,不能放过,沿着矛盾探究下去,说不定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基于这个内容,我梳理出了子贡一生的业绩表,放在这里供大家来参考。

    现在,大家按小组分别进入你们的微信群展开讨论,然后在“金山文档”里面把组内讨论结果呈现出来。

    (生分组在微信群中打字讨论,同时通过屏幕呈现出对话框。)

    师:我看到大家基本都有结论了。

    第二组的学生结论展示:“子贡确实有一定的才能,孔子对此表示赞同,但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子贡更多的期望和鼓励。”

    师:所以第二组的同学认为孔子是表扬的态度。只是孔子同时也对他表达了更多的期望,也就是说:希望你从一个“器”走向“君子”的境界,希望他继续钻研!这是第二组的观点。

    好,第一组也有结论了:

    孔子称赞子贡治国方面的才能,但是仍对他处事方面有更大的期望。

    (就是认为他处事方面还不够君子,是不是啊?)再有,希望他不要拘泥于一个角度,要多角度思考。(刚刚我在你们讨论的时候也看到有人说,不能只做一个方面的人才,要做多个方面的人才,要做通才,是吧?)这是第一组同学的看法。

    可我们刚刚看到子贡的这个业绩表,子贡他还真是比较全面的呀。

    第三组同学展示:虽然孔子说君子不器,又说子贡是瑚琏之器,有点说这个子贡不是君子的味道。但是在这里把子贡比作瑚琏之器,是说子贡才智出众,堪当大任,说明孔子对子贡是有很大的期望的,所以我们认为主要是表扬。

    师:同学们都是说到了两个方面,都认为子贡的确是有才的,但是呢,在其他方面还有更高的期待,是吧?

    第四组:首先肯定了子贡的治国之才,是肯定,是表扬。(不过你们这组只有观点,没有阐述。)

    第五组展示:瑚琏是和祭祀相关的仪器,祭祀是国家安定富强的象征,因此孔子是在夸他是一个治国安邦之才。

    师:这个器皿它装的是黍稷,装的是粮食,粮食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人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孔子这是在肯定、赞扬子贡。确实,回头来看这个业绩表,这些业绩亮晃晃地摆在这里,怎么叫人不喜欢呢?但是,我们在理解这两方面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同学,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忽略掉那个“君子不器”了。

    同学们都看到了这个瑚琏是器中贵重而华贵的,它在宗庙中盛黍稷,说明它非常尊贵。孔子用它来比喻子贡,说明它和子贡之间有相似性,这个相似性在哪里呢?就是“有用”,子贡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人,非常尊贵而且非常有用的人。这个是可以肯定的,单从下面这张业绩表就可以确定这一点。所以,这句评价首先是表扬。对吧?但是呢,还有“君子不器”,我们怎么样来进行联系和理解?孔子在说“君子不器”的时候,他想表达的是什么?他想表达的是:君子不可以单单做一个器具,不能够单单只有“器用”,君子一定要有良心,要有正义感,有道德,有理想,有独立的人格,有正确的是非价值判断。甚至于说,他不仅仅止于做一个“器”,而且他还要对这个社会对人类的公平正义要有关注,要有社会责任感,他不仅仅是一个庶民,他还必须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村民,一个市民,一个国民,一个公民。他也可以做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为外力所胁迫,坚持正义。我们在此前就了解过孔子的思想了,知道他是怎么看待人,看待人生的价值的,所以他在这个地方讲“君子不器”的时候,他是从这个角度讲的。但是回过来,他是不是在5.4里边说子贡不是那样的君子呢?我们需要研究一下,就是子贡到底有没有刚刚我说的那些君子的特点?

    前面那三位同学的梳理结果,大家还记得吧?我们可以从他们梳理的结果中看到,子贡问政问仁问友问士问君子,他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他问老师“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老师也告诉他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老师也告诉他“贫而乐,富而好礼”。你有钱了,你还是要讲礼。你还要“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我们从那38则里面所看到的。还包括子贡的乐善好施,从子贡的追求以及他对老师名誉的维护,对老师的道的传扬上来看——子贡,难道不是君子吗?

    所以,孔子在5.4中说这句话的时候,可能只是在赞扬子贡作为器,他已经做到了极致。所以在很多世俗人的眼里,比如那个叔孙武叔,他就认为子贡已经超过孔子了。在世俗的眼光看来,子贡已经做到极致了。那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批評子贡在德行上有问题。所以我觉得我们把这两则结合起来看的话,应该是两不相害。老师说你的成绩好,并没有否定你的品德对不对?

    当然,我们同学讨论的时候说孔子是给子贡提供了一个奋斗的方向,当然,我觉得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也就是说可能他在评价子贡这个瑚琏的时候,他觉得还有提升的空间,给他指出这个方向,对吧。

    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就比较清晰了?可以把它放到了“表扬”这一栏里面,在天平的一侧加了一点分量对吧?

    今天我们在这个梳理与探究的小路上前行,发现了美景。所以说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疑问,抓住它深究下去,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最后来做一个小结。

    当我们把关于子贡的38则内容从《论语》中抽离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一级分类。当我们完成作业把这些内容分成善思、善学、善问等方面时我们就完成了二级分类。接下来,我们又通过这些言行,看到了子贡的能力和品德,我们就开始比较、推理和判断了,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当然了,他也有缺点“扬人之恶”,是不是?毕竟人无完人。

    以上整个过程,从一级分类到二级分类再到比较推理判断,我们又走了一遍我们熟悉的那条梳理——探究之路。

    最后,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今天得出的结论,“我”眼中的子贡:瑚琏之器真君子,得势益彰贤门徒。

    鲍鹏山先生在《天纵圣贤》里有这样一段话,说子贡在孔子死后守冢六年,之后离开,而他的行踪也在历史上成了空白,他去了哪儿呢?

    子贡去了哪儿不重要,重要的是,《论语》留了下来,孔子的思想留了下来,成为我们的瑰宝。如果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去读《论语》整本书,沉潜于经典,学会梳理与思考,读出发现与思考。

    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点评]

    这节课符合了我对线上语文教学精品课例的期待,无论是学生发展追求还是课堂生态呈现。

    《论语》是人教版选修教材的单元内容之一,通常会遭遇泛泛地“选”用若干语段“修”读一遍的教学命运,这样的蜻蜓点水,无论对教师、对学生还是对教材,都是遗憾。而石艺霞老师的这节课,启迪我们如何避免这三方遗憾。

    这节课的设计,集中定标于语文新课标倡导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核心素养,以新课标强调的“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学习活动开展,而另两项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也合力推动。学生必须“阅读与鉴赏”了,才能做到“梳理与探究”,学生以连麦发言、以微信群讨论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学生全场思维在场,探究在场,交流在场,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推进与总结。教师提供方法,学生主力发展,达成了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还示范了线上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走向深度探究。教师抛出“瑚琏是对子贡的批评还是赞扬”的问题,刺激学生思维,既要懂“瑚琏”的文化内涵,又要懂“子贡”的性格本质,还要揣摩孔子的立场态度。这个环节充分借助了线上工具,学生线上群聊开展讨论,学生在线编辑文档,教师即时刷新收集表,小组讨论的结果即时呈现,教学及时推进。环节紧凑,流程顺畅,没有浪费一枪一弹。

    切口小而深,思路清晰,形式新颖,线上语文教学正是需要如此“小清新”。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