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节目应在彰显中华文化内涵基础上实现创新突围

     梁怿

    【摘要】伴随国内时尚产业的发展、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国内时尚界兴起了一波“国潮范儿”,为广播电视时尚节目打开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总结了近期国内各种类型综艺节目的成功经验,梳理并分析现有时尚节目的不足,提出时尚节目也要深挖优秀传统文化IP,做好本土化文化节目内容,运用新的媒介技术,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时尚节目 中国文化 IP 文化自信 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催生着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和网络综艺节目不断向着新的领域开拓。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文化综艺节目蓬勃兴起、推陈出新。时尚,作为潮文化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2018年年初,李宁带着印有“中国李宁”4个字的卫衣和“悟道”鞋登上纽约时装周,一时间刷爆社交媒体,被定义为带有“东方美学”和“中国哲思”的原创设计,获得了年轻人的追捧。同年,随着《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电视综艺节目的霸屏,近600岁的故宫以自我革新的方式在文创道路上再一次惊艳,焕发出勃勃生机。

    随着年轻力量越来越认同民族文化,支持国货品牌,中国人审美需求的增长使得时尚综艺节目成为下一个可能打造“爆款”产品的内容细分领域。

    一、目前国内时尚节目的现状及不足

    “时尚”一词首次被广大中国老百姓所认知,大概可以追溯到1979年。当时,在中国的大街小巷还满眼都是军绿色时,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领模特队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进行了一场时装表演。这是新中国首场时装秀,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来服装除了“灰、黑、蓝”,还能如此多姿多彩。~40余年来,中国时尚产业从起步到逐渐成熟,见证了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而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广播电视时尚节目也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1994年北京电视台的《时尚装苑》节目和广东电视台的《时尚放送》节目播出,标志着我国时尚电视节目的诞生。2000年后,中央及各地广播电视台也跟上步伐,纷纷开办了如《时尚2007》《时尚全接触》等时尚栏目。早期的时尚节目大多是采集和播报最新、最前沿的时尚资讯,指导时尚消费或邀请时尚界人物进行访谈,帮助节目嘉宾完成个人形象的改造,完成嘉宾的“时尚梦想”。随着2008年以美国综艺节目《天桥骄子》(Project Runaway)为代表的时尚真人秀节目风靡全球,国内电视时尚节目也开始纷纷试水这一领域,相继诞生了《魔法天裁》(2008年)、《购时尚》(2011年)、《女神的新衣》(2014年)、《中韩时尚王》(2015年)、《疯狂衣橱》(2017年)、《时尚大师》(第一季,2018年)等竞技真人秀节目。同时期,广播时尚栏目也逐渐增加了综艺元素,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时尚知道》为先驱,聚焦时尚生活方式,用幽默互动、娱乐化的方式解读“百味时尚”。@网络平台上,以“爱奇艺”“腾讯”“优酷”为首的新媒体平台也不甘落后,陆续推出了《爱上超模》(2015年)、《拜托了,衣橱》(2017年)、《潮流合伙人》(2019年)等自制时尚综艺节目。

    在多年的发展中,从最开始引进西方的时尚资讯、介绍欧美日韩时尚潮流,到模仿西方时尚制造与時尚传播的模式,再到现在把更多关注点放在“国潮复兴”上,国内时尚节目一直在积极探索创新更新更好的内容和模式。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国内仍没有一档真正意义上可以引发广泛国民自豪的现象级时尚节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痛点与不足。

    (一)缺乏精神内核,鲜有深度的文化思考和本土特色

    基于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国内时尚节目也经历了一个从“开眼看世界”到“机械复制”“模式引进”、再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的时尚节目展现的是“欧美风”“日韩潮”,在节目模式和叙事风格上也大多采用拿来主义,难有创新。近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文化自信的提升,在时尚节目中开始看到了中国元素和民族风格的身影,“国风”“国潮”“国货”等词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节目的推广口号中。然而仔细观看下来,绝大多数节目还仅仅是在表层的形式上加入了中国特色的命题与作答,对时尚内涵的认知和解读流于表面,对“中国特色”形制下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价值观、美学倡导、精神素养等鲜有挖掘,缺乏深度的文化思考。脱去眼花缭乱、光怪陆离的外衣,还做不到为受众提供精神盛宴的内核。

    (二)国外模式的水土不服

    时尚节目在“山寨”、引进与本土化嫁接海外节目模式的过程中,往往由于调整和改编不到位,并未孵化出很成功的节目案例。拿被引进得最多的竞技类真人秀节目为例,其紧凑的赛制、扣人心弦的悬念、选手之间的明争暗斗、评委的犀利点评以及极具期待性的结果等特点,长久以来被奉为综艺节目的经典模式,业界甚至有“无PK不综艺”的说法。然而在国内时尚综艺节目中,目前还没有看到把这一模式发挥得非常成功的例子,无论是简单粗暴的复制粘贴,还是加入了新元素和新环节的再造升级,都突出展现了这一节目模式在中国的水土不服。中国的时尚产业起步较西方发达国家晚,目前时尚产业的发展与大众的审美水平并不完全对等,国人对“时尚”与“美”的个人认知差别较大,在常规综艺节目的制作经费和制作周期的制约下孵化出的节目往往显得割裂、缺乏美感,许多展示作品连“观众想要购买,模仿”的基本商业及格线都没达到,更不要提“高水准的艺术性”。中国文化讲究“面子”,做人做事要有分寸感、讲礼节,中国人骨子里的含蓄、委婉、中庸等特质决定了竞技模式下最具吸引力的戏剧冲突如选手“互撕”、评委“毒舌”等,无法全面呈现。有想法不敢直说,怕得罪人;有才华不敢PK,怕输“面子”……所有的这些“顾虑”,大大降低了节目的竞技性。而导演组安排的“剧本”,因为刻意而显得缺乏诚意,遭到受众的排斥。

    (三)节目样态老旧,未适应音视频节目新生态

    有很多的时尚节目都期望能给受众以大信息量,具有较强的功能性,让受众在听和看的过程中收获“当下流行什么”“我怎么做可以更美”。这种教科书式的说教或给受众上课的模式显然是过时而缺乏吸引力的。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美妆类客户端、短视频、直播等新平台层出不穷,时尚资讯和解决方案能够更加短平快地输出,加上具有实时互动、打赏等功能,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人们很难再老老实实地拿着收音机或坐在家里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教你如何穿搭和变美。抛开老旧的节目样态和单调的节目流程不说,单就从广播电视、网络购物的导流转化率来看,这类时尚节目的带货能力也被新媒体平台上的诸多美妆达人、时尚博主的直播内容全面碾压。在信息碎片化传播时代,这类广播电视时尚节目变得越来越边缘化。

    二、未来时尚节目的突围

    正如前文所讨论的,目前国内已有的时尚节目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受众对时尚节目的需求是在不断增大的,这就意味着未来围绕这一领域的创意仍大有可为。笔者认为,未来国内时尚节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深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IP

    随着广电行业制播分离的不断推进,社会制作公司加剧分化,视频网站纷纷挤入内容制作的赛道;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下,新的节目选题开始向细分市场、垂直领域下沉。然而,一个真正好的节目应当是常青树,能不断自我升级迭代跟上时代步伐。事实上,受众对于单纯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一味引进和模仿国外“快餐式”制作套路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如何寻找能获得受众价值认同、兼具内涵与新意且經得起时间检验的节目创新点才最为关键。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艺创作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倡导中华美学精神,彰显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作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广播电视节目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化IP的使用与开发,做好对它们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品质突围的重要途径。IP一词来源于英文的知识财产(Intellectual Property),原意指人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在文化领域,特指一种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是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是经过市场验证的用户的情感承载、需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的绵延发展中凝聚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和人文精华,是中华民族和国家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基于中华文化构建起的节目,对受众而言,天然具有一种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由此产生的向心力和吸引力应该是节目的天然优势。这一点在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为代表的文化节目中已经得到了证明。中国经典文学文本作为最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IP,在节目中通过答题比赛、歌曲改编等创新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观众在观看节目时,被激活的是每个人对这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独特记忆,无论是孩提时长辈对自己的熏陶、少年时课堂上的诵读,还是社会谋生路上收获的正能量鼓舞。节目展现的中国人的骨气、精神和信仰,给予观众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时尚,在学术界和业界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定义。德国思想家齐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认为,时尚是对既定模式的模仿,它满足了社会调适的需要,特定时代的时尚是区别于其他时代的个性化标记。北京服装学院赵春华教授提出,广义的时尚不仅包括流行的风尚、方式、观念、态度、理念,还包括能够体现流行特点和趋势的物品。我国著名高级定制设计师郭培认为,时尚就是当下所崇尚的内容。尽管目前对“时尚”一词并未有统一、明确的定论,但笔者认为,时尚是特定社会美学和审美风范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当下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深挖中华传统文化IP,追本溯源,我们可以发现,早在先秦时期,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思辨就奠定了中国人东方式的审美模式;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唐诗宋词中的格律节奏、绘画中人与自然相融忘我的意境等都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取向及价值标准,这些都是当下时尚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巨大财富。时尚节目应当借鉴前文提到的文化节目,从中华传统文化IP中寻找灵感,结合当下国人衣食住行的需求,立足本土文化特色,构建起中国人自己的时尚系统,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坚实载体。只有做大格局,将时尚的解读和文化的传播相结合,将时尚的推广与受众内在精神素养的提升相统一,才能与受众形成并保持强烈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链接,在带给受众美的生活启迪的同时,又不失精神层面的建设意义。

    (二)借老IP创新IP

    文化学者安哥拉·开普勒认为,讲故事是支持记忆保存过去、激活以往体验乃至构建集体认同的一个根本要素。它也是活化中国传统文化IP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一个好IP能利用不同的媒介延伸故事文本叙事,横跨不同的媒体平台进行内容传播,形成独立的故事。由于受众在不同媒体平台注重的体验侧重点不同,节目在开发IP的过程中要注意打造各自媒体平台特点。

    由于综艺节目受众的流动性大,为使新进来的受众能迅速跟上节奏,听懂看懂节目,必须要靠不断给予受众新的信息来调整整体节奏。在实际操作中,同一信息停留超过10分钟,受众的注意力就会分散。以目前市场绝大多数综艺节目60~90分钟的时长来计算,一期节目就必须要承载多个IP才具有可看性。这与影视剧只需要做足、做好一个IP有很大的不同,综艺节目对IP的使用需要高频次、多样化、密集性、碎片化,要不断给予受众新的刺激和兴奋点。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每期100分钟的节目承载了3件文物的内容,每件文物分别有前世传奇、今生故事演绎环节,再加上对文物的解说和串场,每个IP实际呈现时长约为10~15分钟,每期节目给观众提供了足够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尽管每个前世传奇只讲述了特定历史时代、特定人物、特定事件的一个闪光片段,但丝毫不影响节目的感染力和代人感。今年元旦,口碑一度碾压各大地方卫视跨年晚会的《2019~2020年B站首届跨年晚会》同样也把IP“玩”到了极致,在近3个小时的时间里共“点击”了国内外超过50个经典IP,跨游戏、电影、电视剧、综艺、动画、音乐等多个领域,让不同年龄段、不同个人喜好、不同成长背景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收获感动。B站跨年晚会全程以音乐会形式呈现,演奏的50多个IP的主题曲,每首拿出来都能单独传播,都能获得一批粉丝的认同、点赞。借用这些已经存在的、具有强大号召力与情感共鸣的老IP,《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B站跨年晚会》等综艺节目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了新的IP,塑造了自身的品牌和商业价值。

    无论是历史文物中的古画、壁画、雕塑、瓷器,还是文学典籍中的诗词、小说,甚至是当下最火影视剧,都可以作为IP而应用在节目中。与其他题材不同,时尚本身具有美的属性,更加适合在电视端、网络端用镜头语言展现,借助场景布置、景别设计和镜头角度来凸显时尚元素,强化美的感染力。因此,时尚综艺节目对IP的挖掘不应只停留在旁白式解说和现场嘉宾点评的基础上,更应充分在镜头的景别、运动、光线、构图、色彩等因素的运用上多下功夫,通过舞台的演绎、展现,让受众能听到、看到色彩、图案、技艺、材质等时尚的细节和含蓄、内敛、深沉、庄重、大气等时尚的整体气质。

    (三)拥抱技术革新,提前内容布局

    有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IP做内容根基,结合节目平台的特点,用恰当的方式将这些IP故事讲好,一档好节目已经初具雏形。但要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精品,还得顺应最新的传播趋势,拥抱最新的媒介技术,用科技为内容和平台加持。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VPdAR、LBS等前沿科技越來越多地走进文化产品生产领域,新旧媒体从“相加”到“相融”,开启了“新文创时代”。2017年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与“抖音”平台开展合作,发起“给我5分钟,展现全新国宝,向世界打招呼”活动,用接地气与生活化的网络表达方式让文物国宝走近受众,形成了节目与受众的深度互动。2018年底,《国家宝藏》节目与“天猫”平台达成合作,开设“你好,历史旗舰店”,将节目中的国宝与新设计和创意结合,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几乎在同一时间,敦煌研究院和腾讯公司合作推出“敦煌诗巾”小程序,将敦煌莫高窟元素和壁画细节数字化,使用户可以在手机上通过选择、调整、排列、细节DIY(意为自己动手制作),下单制作购买属于自己个性风格的丝巾。传统文化与科技和现代审美的奇妙结合引发了全民参与的热情,不到3天时间,用户参与量超130万人次,收录丝巾作品达10万件以上。以上以中华文化IP为核心,将内容、文化、科技、平台融合创新,重新构建生产、传播方式,实现了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的相互赋能,已经成为数字时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展望未来,在文化生产领域最为明确并有望最先迎来爆发趋势的技术革新是5G+4K/8K的普及。相对于小尺寸的手机屏幕,大屏的超高清视频视觉效果更佳,适应性更好,这意味着大屏有望在物联网时代重新成为智慧家庭的流量入口,与手机、平板、智能家居设备实现交互。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印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同时各省市地方政府也加快了超高清视频及相关技术产业链的布局。时尚节目制作在自身视频超高清化的基础上,不仅可以站在当前“互联网+”思维下研发T20(TV toOnline)模式,加快与节目IP配套的互联衍生产品开发,更可以站在全网络、全媒体、大小屏覆盖的角度,与AI、VPdAR等技术结合,将节目内容与社交、购物、娱乐等应用场景相融合,通过虚拟现实或全息技术等选择受众感兴趣的方位、视角、细节,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时尚之美。同时,节目内容在保持整体完整的前提下,可以考虑章节、板块、片段的碎片化呈现,使它们整合在一起是一档完整的节目,拿出其中的任意一段又能独立成条、单独播放,为用户的个性化选择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人审美的不断提高、受众对时尚需求的不断增长,目前广播电视时尚节目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而未来一档好的时尚节目,在汲取已有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应该将着力点放在挖掘、传承、活化中国已有的优秀文化IP之上,遵循平台规律,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时尚故事,彰显中华文化内涵;并结合最新的媒介技术实现场景沉浸、多屏互动与用户定制化内容生产,将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从而收获流量与口碑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