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李耀祖

    【内容摘要】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古诗词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通过阅读诗词、理解诗词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是对初中生健全人格和三观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思考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方法,为此本文将主要研究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让初中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 语文? 古诗词教学

    前言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韵律美与意境美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文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对先人产生更加崇高的敬畏之心,也能够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古诗词可以单独的看成是一门艺术,语言风格多变但让人读之、阅之都能够感受到诗词的魅力,而古诗词能够流传至今除了其具有无与伦比的韵律美与意境美之外还在于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品质,能够使得学生在分析诗词时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完善其三观,这也正是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教育方面。

    一、重视诗词朗诵引导学生发现韵律美

    韵律美是古诗词最大的特点之一,在古代诗人创作诗词是有着很严格的韵律要求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古诗词才会让人读之朗朗上口①。而且通常出现在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需要学生背诵的,以往教师几乎将背诵的任务全部让学生在课下去完成,但是初中生贪玩好动,且情绪很容易出现波动,而且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古诗词的难度开始增加,若是将所有的背诵压力都集中在课余时间学生在背诵时就难以准确感知诗词的韵律美,这反而会增加学生背诵的压力和难度,学生课后背诵时间若是过长就会压缩学生休息的时间,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古诗词。要想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美,降低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心理负担教师可以从诗词朗诵入手,以往在进行诗词教学时教师对诗词的诗词朗诵重视程度并不高,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的理解古诗词的诗词意境教师压缩了诗词朗诵的时间,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诗词的分析上,这种方法间接的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古诗词的韵律美,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升诗词教学效率,教师需要重视诗词朗诵,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诗词朗诵教学,首先是采取集体朗读、分组朗诵和个人朗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例如,在进行《观沧海》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挑选几名学生站起来朗读古诗词,然后让其他学生判断学生古诗词朗诵过程中是否存在读错字音的情况以及朗诵学生所读出来的情感与自己的是否一致,若是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先不指明对错,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继续接下来的学习。在学生对诗词的情感有一定的了解过后教师可以再次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读最后一遍明确诗词的读音,然后才去分组朗读的方式并且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要认真,在经历三轮朗读教学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书扣上然后进行再一次的集体朗读,此时需要学生利用回忆尝试背诵古诗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朗读氛围因此即使学生无法顺利背诵出来教师也不要苛责学生,而是鼓励学生,让学生再次看书然后再背诵。反复几次后学生基本能够将古诗词在课上的时候就背诵下来了,此时学生的成就感是很强烈的,教师需要肯定学生以激发学生主动朗诵古诗词的兴趣。其次初中生的好胜心极强,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将学生按照座位分成不同的小组,组织朗读比赛活动,为了保证朗诵比赛的公平性,也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录音机等设备将每组学生朗读的情况进行录音,在每组学生都朗读完毕后,教师评价哪组时就播放哪组的音频,以此使得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朗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结合创作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意境

    在初中阶段的古诗词的难度已经显著的增加了,此时很多诗词中涉及到了用典、借代的手法,诗人的情感外显性降低,要想明确掌握古诗词的情感需要学生进一步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而诗人创作古诗词的背景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情境以及诗人情感的重要切入點②。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结合创作的背景来进行,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主动的取法先诗词创作背景与诗词情感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例如,在进行《次北固山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精心的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寻找诗人王湾创作这首诗词的背景,以及与这首诗有关系的其他内容,初步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导初中生利用及课余的时间提前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就可以使得学生初步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这样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进行更为细致的教学,有利于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其次除了让学生自己在预习时去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引入与这首诗含有相似的情感或者诗词创作存在联系性的其他诗词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以此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词意境,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还是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诗人王湾开元二年在高陵县做官,年底游江南,第一次游江南作者写了《江南忆》这首诗与《次北固山下》有两句诗句是不同的,分别是首联的“江南新意多,东行伺早夭。”以及尾联的“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而《次北固山下》则是作者第二年途径江南写的,此时诗人待的时间要长于第一年,到了年关一直无法回乡,此时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变化。此时通过诗人的两首诗词对比能够使得学生对于诗人的情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教师需要借助诗词教学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其中蕴含的情感可能外漏的不明显,因此需要学生深入的分析,当学生养成在预习时将诗词背景进行研究的习惯,学生对诗词情感的把握能力就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三、教授分析方法提升学生诗词鉴赏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学生需要能够独立的完成诗词分析,并且可以准确分析出诗词描写的内容以及诗人的情感。以往语文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常常采取的是“灌输法”进行教学,使得初中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始终没有办法得到很快的提升,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着重教授学生诗词分析方法,以此提升学生诗词鉴赏能力。首先教师需要教会学生诗词的整体分析方法,告诉学生在分析诗词时要从诗词的题目入手,像是《游山西村》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就题目简单的预测一下诗词可能讲述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够表达出此首诗词是讲述作者在山西村游览时的见闻,这个见闻可能是哀景也可能是乐景,情感可能是开心也有可能是悲伤等,这样学生一来对于诗词的兴趣就会提升同时学生也能够了解从题目中可以简要的了解诗词中可能出现的内容,这对帮助自己理解诗词情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其次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分析意象的方法,诗词是有意象组成的,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也有很多意象是有着固定的含义的,像是“柳树”通常代表着送别,含有依依惜别之情,“长亭”是供行旅停息休憩或者饯别送行,也含有依依惜别的情感。而“鸿雁”则是代表着游子的思乡之情。通过这些固定意象的学习,学生在独立分析诗词情感时就能够准确把握分析的方向。最后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在分析诗词内容时要寻找诗句的词眼,教授学生分析诗词语言的方法,当学生能够掌握这些诗词分析方法后学生就可以凭借个人的力量成功的将诗词内容分析完毕,使得学生可以更加迅速地把握诗词的情感内涵,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诗词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技术也应运而生,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成为教师常用的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对提升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而将之应用在古诗词教学之中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在诗词朗诵的过程中,古诗词有很强的韵律美,其中也有不少诗词甚至可以配乐成为歌曲,对于诗词的韵律美仅靠教师陈述是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同的,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联网以及播放音频的功能为学生播放现代利用诗词改编成的歌曲像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或者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古诗词是完全可以改编成歌曲的,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境美。除此之外当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寻找与诗词情感相似的歌曲,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进行朗读,学生朗读诗词的投入度会更高,诗词朗诵的兴趣也会更加被激发出来。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涉及到的一些诗词意象,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美,例如,在进行《望岳》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的图片播放功能为学生展示泰山山顶的景色,以此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情感。

    总结

    总而言之,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格。为了让学生可以从诗词教学中得到成长,初中语言教师首先需要重视诗词朗诵,让学生在朗诵中发现古诗词的韵律美是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关键,其次需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诗词教学,也可以组织合作学习使得学生成为诗词学习的主体,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再次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创作背景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充分的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情感教育。最后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古诗词分析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分析诗词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注释】

    ① 马丽红. 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意境教学[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235.

    ② 贲晓艺.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 传播力研究,2019,3(31):251.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德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