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伐普坦联合浓钠治疗慢性心衰并低钠血症的效果及对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的影响

    冯星 王军

    

    【摘要】 目的 观察浓钠联合托伐普坦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并低钠血症的治疗效果, 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80例慢性心衰并低钠血症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研究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浓钠+托伐普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死亡率以及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 死亡率0低于对照组的1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LHF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MLHFQ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研究组MLHFQ评分(30.13±2.09)分低于对照组的(44.98±5.56)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慢性心衰并低钠血症患者联用浓钠加托伐普坦可获得显著治疗效果, 同时对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也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 托伐普坦;浓钠;慢性心力衰竭;低钠血症;效果;生存质量;预后;影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7.062

    心衰患者的心脏因结构异常或功能性疾病而出现泵血功能受损, 其肺循环和体循环会出现淤血, 引发体力活动受限、体液潴留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或问题。临床在治疗心衰时需要尽可能减少心衰的发作, 改善患者的症状, 提高其生存质量。低钠血症是慢性心衰治疗过程中能够常见的并发症, 其可诱发心律失常, 使患者面临生命危险, 托拉塞米等利尿剂虽然是治疗慢性心衰的常用药物, 但其利尿效果一般, 排水时会使钠离子大量流失, 加重低钠血症。本文选取2018年1~

    12月于本院医治的80例慢性心衰并低钠血症患者, 观察浓钠联合托伐普坦对慢性心衰并低钠血症的治疗效果, 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产生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2月于本院医治的80例慢性心衰并低钠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40例。研究组:男17例, 女23例;年龄57~81岁, 平均年龄(69.38±11.21)岁;病程2~10年, 平均病程(6.27±

    1.66)年;心功能分级:Ⅲ级24例, Ⅳ级16例。对照组:男21例, 女19例;年龄56~82岁, 平均年龄(69.34±

    11.26)岁;病程1~11年, 平均病程(6.38±1.46)年;心功能分级:Ⅲ级23例, Ⅳ级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与《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相符;②确认患有低钠血症, 血清钠<135 mmol/L, 24 h尿量<800 ml;③对研究中涉及药物无过敏史;④研究内容已充分告知患者, 患者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 医院伦理部门也批准此次研究[1]。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心血管病;②合并有恶性肿瘤;③肝肾功能不全[2]。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所用药物及用法用量:①地高辛:口服, 1次/d, 250 mg/次, 连续

    3个月;②托拉塞米:口服, 1次/d, 20 mg/次, 连续

    3个月。

    研究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浓钠+托伐普坦治疗。用法用量:①浓钠:按照(142 mmol/L-血清钠水平)×体重×0.6(男性)或0.5(女性)/17的计算公式, 为患者使用补充适量的3%高渗生理盐水, 首日补充量为公式计算结果的1/4~1/3, 次日其补充公式计算结果的100%。②托伐普坦:口服, 1次/d, 15 mg/次, 后续可结合血清钠浓度调整其使用剂量, 但每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30 mg, 疗程为30 d。③常规治疗同对照组。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死亡率以及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①生存质量评分的评估工具为MLHFQ, 包括情绪领域、身体领域与其他3个方面, 满分105分, 评分高低与患者生存质量呈负相关[3]。②预后通过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来判定, 统计指标为死亡率。③治疗效果根据患者心功能分级、血钠改善程度等来判定,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血钠水平上升至正常水平(135~145 mmol/L)、心功能分级改善≥2级或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后血钠水平有所上升但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心功能分级虽然较治疗前改善1级但仍然<2级为有效;治疗后血钠水平未上升, 心功能也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

    有效)/总例数×100%[4]。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死亡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 死亡率0低于对照组的1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LHFQ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MLHF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療后, 两组患者MLHFQ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研究组MLHFQ评分(30.13±2.09)分低于对照组的(44.98±5.56)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心衰作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较高, 对患者生命有较大的威胁, 临床治疗以改善症状、纠正失衡的酸碱与紊乱的电解质、减轻心脏负荷、避免病情恶化为基本原则。本文中对照组以地高辛与托拉塞米进行慢性心衰的治疗, 其中地高辛是一种强心素, 其对心脏有正性肌力作用, 可以强化心肌收缩能力、改善患者受损的泵功能, 降低心率, 抑制心肌传导, 增加心输出量, 改善体循环与肺循环;托拉塞米是高效利尿剂, 其可以利尿、增加水鈉排泄、对钠离子重吸收产生强效抑制效果, 但托拉塞米无法维持酸碱平衡, 若患者水电解质紊乱则难以取得理想疗效, 并且其促进水钠排泄的功效还会加剧患者的低钠血症[5]。而托伐普坦是一种血管加压素, 其同时也是V2受体拮抗剂, 其可以纠正离子失衡, 改善低钠血症导致的组织灌注不足, 同时其具有较高的可利用率与安全性, 能够令神经体液因子失去活性, 进而达到抗心衰的效果, 与托拉塞米相比, 托伐普坦可以增加排尿量、减少体液潴留, 平衡液体出入量, 避免脱水、乏力等问题的出现[6]。研究组将托伐普坦与高渗盐水联用, 则能提高血钠浓度, 使血浆晶体渗透液升高, 进一步增加水分的排出, 获得更好的利尿效果, 在改善患者心功能的同时不必担心加剧低钠血症[7]。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 死亡率0低于对照组的1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MLHFQ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研究组MLHFQ评分(30.13±2.09)分低于对照组的(44.98±5.56)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是托伐普坦联合浓钠可有效治疗慢性心衰并低钠血症、对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有积极影响的直接体现。本研究结果与党岩兵等[8]研究结果相近, 可见本研究结果及结论均真实可靠。

    综上所述, 托伐普坦联合浓钠治疗慢性心衰并低钠血症有显著疗效, 其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还能改善患者预后, 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故临床应积极为慢性心衰并低钠血症患者联用。

    参考文献

    [1] 隋利军, 李维, 甘建祥, 等. 托伐普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合并利尿剂抵抗的疗效研究.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8, 45(3):186-188.

    [2] 高鹏, 寇广亚, 武延海. 托伐普坦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及利尿剂抵抗的近期疗效.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 9(2):159-163.

    [3] 白晓黎. 托伐普坦与托拉塞米对慢性心衰急性发作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 25(18):50.

    [4] 张英. 托伐普坦治疗急性失代偿期心力衰竭伴低血钠症的近期疗效. 中国医药科学, 2017, 7(21):66-68.

    [5] 史明娟, 袁红. 托伐普坦治疗急性失代偿期心衰伴低血钠症的近期疗效.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6, 36(3):49-51.

    [6] 杨华, 许臣洪, 李欣. 托伐普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低钠血症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海南医学, 2016, 27(17):2762-2764.

    [7] Konstam MA, Kiernan M, Chandler A, et al. Acute Effect of the V2 Receptor Blocker, Tolvaptan, on Dyspnea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Heart Failure: Results of the SECRET of CHF. Journal of Cardiac Failure, 2016, 22(11):939.

    [8] 党岩兵, 齐少华. 托伐普坦联合高渗盐水治疗慢性心衰并低钠血症的效果及对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 1(25):44-45.

    [收稿日期:2019-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