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有花招 “拼”出花样

    张芬 沃远鸿

    

    

    

    【摘? ?要】应教育局规定,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然而,基于学生实际,汉语拼音的零起点教学存在一定困扰。对此,教师要反思日常教学,探索有效途径,以“玩”激学,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攻坚克难,夯实基础,培养兴趣。

    【关键词】拼音;零起点教学;教学策略

    应教育局规定,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然而,基于学生实际,汉语拼音的零起点教学存在一定困扰。对本校一年级172名学生进行学前拼音学习情况摸底调查,结果显示,一年级学生的汉语拼音起点各不相同(如图1)。

    幼小衔接的风行让大部分学生提前熟悉了汉语拼音,他们对拼音的新鲜感及兴趣度已大打折扣。课堂上,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感觉所学内容很陌生。那些没有明显规律可言的字母、音节要认记、拼读并不容易,加之拼音本身是较为枯燥的内容,学习起来就显得困难重重。可以说,学生拼音水平的参差不齐和学习兴致的缺乏阻碍了零起点教学的有效开展。如何使零起点教学为全体学生所接受,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应有的知识?如何化兴趣为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想学、好学、乐学?经过一年多的积极实践,拼音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拼音墙”上记少定多

    声母,位于音节前段,起着审理字音的作用。[1]要做到字音准确,首先得读准声母。在声母中,z,c,s和zh,ch,sh的发音部位一前一后,完全对立,但宁波方言将它们混成了一套接近z,c,s的声母。不少学生虽能在听觉上分辨两套声母,也能正确发音,但受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在没有注音的情况下,无法准确判断汉字的平翘舌音,进而影响声母的发声和生字的认读。

    普通话里,平舌音少,翘舌音多。按照记少定多的方法,笔者将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中要求会认的24个含有平舌音的生字单独列出来让学生记忆。为了把它们“鲜活”地存入脑海中,师生一起动手布置教室,共同打造了漂亮的“拼音墙”。墙上有口令、标语、指令和儿童小故事,每块内容都是根据24个平舌音设计的,还配上了相应的卡通图片。口令贴在靠门的墙上,每当上课铃响,纪律组长带头喊“一、二、三、四”,其他人接“摆好姿势”,然后安静地等待教师(如图2);标语贴在储物柜旁,每次大课间和体育课开始前全班一起念一念(如图3);指令贴在靠窗的墙上,由领读员带着大家把平翘舌音读准确(如图4);儿童小故事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旁,供学生在课间欣赏和阅读(如图5)。

    当拼音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书本,当难记的字音以口令、故事等形式出现,原本枯燥的读和认也变得好玩起来。一年级上册要求会认的生字中,含平翘舌音的生字数量不容小觑,但只要记住了平舌音,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把教室墙壁变成学习拼音的舞台,不仅给学习增添了趣味,还让学生的拼音能力于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二、涂色纸上分辨韵尾

    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受方言影响而难以分辨的,除平翘舌音外,还有前后鼻音。长期的发音习惯使学生总将“in”和“ing”、“en”和“eng”的韵尾混淆,读成前鼻音韵尾n。零基础的学生更是无法快速消化这部分知识。要分辨它们,除了时时纠正语音,还得从记住字音入手。由于这是一个需要反复记忆的过程,如果把它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做,肯定是低效的。对此,笔者把教学融入游戏之中,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胜负欲,促使他们努力掌握知识,不断克服困难。

    以一次复习课上的“涂色大闯关”游戏为例。

    师:现在每个小朋友手中都有两张格子图,它们可神奇了!

    生:我发现了!上面都是一些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

    师:你可真是火眼金睛!这些字还会变魔法呢!自己试着读读看。

    (生热情高涨,很快读完一遍)

    师:小火车,哪里开?开得顺,加一分。

    (生个个读得格外认真。一旦发现有读错的,周围的“小老师”会立即帮助纠正)

    师:魔法时间到!请在第一张图中把所有的前鼻音用粉色彩笔涂出来。(生涂色)格子图变出了什么?

    生(高高举起图案):爱心!(如图6)

    师:恭喜这些小朋友!没涂对的还有一次机会哦!现在开始第二张图的涂色,把所有的后鼻音用蓝色彩笔涂出来。(生涂色)这回是什么图案?

    生(异口同声):107!(如图7)

    生:是我们的班级!

    新鲜有趣的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相互比拼的赛制让大家铆足了劲儿想为小组争光,人人参与的形式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的注意力、记忆效果都有了显著提升。之后,笔者又变着花样地制作了各种格子图进行巩固,学生边读边涂,爱不释手。此外,笔者还设计了“医生治病”游戏:拼音能力强的学生来当“医生”,为易混淆前后鼻音的“病人”治病,“病人”痊愈后也能做“医生”。最终哪一组的“医生”最多,就能得到奖励。一段时间后,对于整个识字表中的前后鼻音,学生都能准确区分了。

    三、借用手指巧组字母

    在拼音教学中,字形识记和拼讀同等重要。如果无法精准地识别字形,拼读肯定会遇到困难。因此,笔者积极探索适合学生识记字母字形的游戏,以增添教学趣味,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拼音的兴趣,以达到看到拼音就脱口而出的教学效果。

    上课伊始,笔者邀请学生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笔者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做成c的形状,然后问学生:“猜猜我是谁。”学生边举手边着急地报出了答案。笔者微笑点头,而后将食指和大拇指慢慢地合拢,变成一个圆:“猜猜我又是谁。”台下小手如林。“原来我们的手指还可以变这样的戏法呢!你们想不想和同桌一起玩玩?”学生开始雀跃,十指翻飞,一个个字母造型“热鲜出炉”(如图8)。比如,竖起左手的食指,剩下四指搭成半圆变成b,换个手就是d。左手掌直立,右手靠着左手做成一把椅子的形状,就是h。为加深记忆,师生还一起合作编字母手指操,并配上相应的口诀,如:一根手指lll,两根手指yyy,三根手指www;手指弯曲uuu,手指成圆ooo,手指交叉xxx。

    借用手指来演示、识记字母,开启了字母教学的一扇窗。学生乐此不疲。对于学前已经学会拼音的学生而言,这一新奇的游戏像一块磁石深深吸引着他们;对于零基础的学生而言,这样学习拼音无压力,他们不畏难、爱参与。

    四、物尽其用熟练拼读

    学习拼音时,一遍遍地抄,肯定有用,但会显得枯燥无趣;一遍遍地拼读,效果肯定也是有的,但势必会让学生厌烦。在一年级拼音学习的后半阶段,对形近复韵母或音节的拼读和区分,成为大多数学生学习路上的绊脚石。经常出现“上节课刚刚会认,下节课就忘记了”的状况。怎样才能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又不觉得无聊?受课堂上手指操的启发,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用扭扭棒将字母宝宝摆一摆,叫叫名字。把自己最满意的字母造型拍下来,上传照片或者视频(如图9)。

    学生沉浸在这样充满趣味的作业中。他们会对比教师给出的形近韵母,一点一点地调整,尽力将字母摆得更接近印刷体或手写体,可以说比自己在拼音本上抄写更加小心翼翼。有了这样的体验,他们在拼音本上抄写时更得心应手。通过摆一摆,他们更了解字母的间架结构,对字形进行了有效的识别,此为其一。

    在摆一摆中,学生还会有一些小小的发现。有个学生说,有的字母宝宝只要一根扭扭棒就可以摆出来,可是有的一根怎么也摆不出来,还得让另一根来帮忙。 “哟,你这一玩,玩出了名堂,你可发现了一个了不起的秘密呢!”笔者顺着这个话题做了总结,“对于书写时可以一笔写成的字母宝宝,我们只用一根扭扭棒就可以拗造型了;對于要两笔写成的字母宝宝,我们需要用两根扭扭棒才能摆好。”摆一摆,使学生对笔画有了充分的感知,此为其二。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一遍一遍反复练读字母,对自己的成果视若珍宝。学习目标自然而然就达成了。初尝甜头后,笔者在布置作业时更注重趣味性和开放性,关注生活中的多种资源,如彩带、红豆、黄豆、红枣、橡皮泥、围棋子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将生活中熟悉的物件转化为一个个字母(如图10)。

    这样边摆边读、边玩边学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乐此不疲。任务完成后再拍照留念,会使学生特别有成就感。笔者还组织了一次摆拍比赛,看谁摆得又快又对又好看。原本对这些抽象符号苦恼不已的零基础学生早已爱上了这样的学习方式。诚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应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2]教学中,笔者不断探索、不断琢磨,在激发兴趣这门功课上下足了功夫,除了运用上述策略之外,还通过创编儿歌、创设情境、插入微课、唱歌律动等方式增加拼音学习的趣味性。总之,要想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拼音,教师需脚踏实地,不断求索。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泰河学校? ?3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