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群文阅读推进经典阅读的策略研究

    赵婷

    【内容摘要】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深入实施,群文阅读也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群文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而且有助于推进经典阅读的开展,提升學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如何以群文阅读推进经典阅读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 群文阅读? 经典阅读? 教学策略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群文阅读可以通过不同的目的和原则将部分文章选择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推进经典阅读的开展,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习相应的经典篇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综合素质。那么,如何以群文阅读推进经典阅读开展呢?以下是本文对此问题的几点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一、借多文本整合效应,推进经典阅读开展

    单文本阅读很难让学生对文本的表现手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所以,为了弥补单文本阅读的缺陷,我们要提倡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将表现手法相同,主题相近的经典文本整合在一起,提升多文本阅读整合效应,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节课的过程中,通过作者的描写,学生们了解了桃源村是一个什么地方,并对桃源村没有战乱、没有剥削、自由安乐、幸福恬静的美好生活表示向往。可是很多学生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要虚构桃源村这个世外桃源之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又是什么?由于学生知识储备量不足,特别是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对作者的一生以及当时年代特点认识不足,为此,教师给学生搜集了许多文本资料,分别介绍了那个年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情况,同时带领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从而明确作者的主张和抱负。其次,教师给学生推荐了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经典作品《轻薄篇》,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桃花源记》相似,那个年代的百姓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作者也是通过《轻薄篇》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此,通过群文阅读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与作者的思想主张发生共鸣,提高阅读效果。

    此外,课堂阅读时间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学生阅读需求,想要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教师需要给学生推荐给多的优秀书目,比如经典名著,教材中出现的作者的其他经典作品等等,通过群文阅读的方法阅读同一作者其他作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主张,加强学生对文本主题思想的理解,同时还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文化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把之前学习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整理到一起,同时给学生又推荐了几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比如《二十四孝图》《社戏》《故乡》等等,通过群文阅读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特点,感悟鲁迅先生的写作主张,思考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比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抨击性,犹如一颗巨石,给了当时国人麻木的心灵强烈一击,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设计有效教学问题,推动经典阅读开展

    思维活动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想要提高阅读的效率就需要有优质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和动力,快速从文本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如此才能保证阅读的有效性,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和综合素养。为此,在阅读经典文本时,教师要围绕文本蕴藏的文化内涵设计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价值,加强学生对文化现象的理解,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首先,找到群文共同点,围绕共同点设计问题。在群文阅读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找到这些文章的共同点,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与文章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同时还有助于思维框架的建立,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围绕群文共同点展开,引导学生化繁为简,触摸文章核心思想,感受群文的艺术特色,为深入探究文章文化内涵打好基础。其次,关联群文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次体验,加强学生对文本意蕴的感悟。群文阅读需要学生去体验群文交织构建的意义框架,学生认知能力和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也会有所区别,群文阅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将他人的观点和见解归纳整理,最终达成共识。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又给学生搜集了几篇和《愚公移山》主题相同的文章,当学生阅读过后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从这几个故事中学习到了哪些精神。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这几篇文章的具有相同的主题,都是人类在和命运做抗争,但每个故事阐述的道理却不完全一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挑选出的故事必定是最贴近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间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价值取向,凸显了经典文本的人文价值。最后,问题本身具有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围绕社会时政热点话题设计问题,引发深度思考,成功的将群文阅读和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提高群文阅读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节课时,教师围绕故事中人们的态度和表现设计问题:不同的人在看到皇帝的新装后表现出来的态度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这种问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哲理性和探究性,既不脱离文章内容本身,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对人生哲理展开思考,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此外,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群文阅读的热情和动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丰富的群文阅读活动,比如读书角、阅读比赛、读书日等等,让学生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真正喜欢上阅读,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开展群文经典阅读

    想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首先就要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为此,教师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群文阅读的效率。过去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讲授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学生都是在被动思考,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简单思考后就能从文章的字词段落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学生的思维长期处于停滞状况,不仅综合能力得不到任何提升,还会养成依赖教师的意识和习惯,遇到难题首先想到的是请教他人而不是自主思考。特别是在群文阅读过程中,学生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必定会无从下手,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给学生创造阅读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通过循序渐进的阅读训练,日积月累,最终提升阅读水平。

    首先,读前思考,提高阅读效率。阅读之前首先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阅读?第二,应该如何阅读?第三,哪种阅读方式最适合这篇文章?想清楚这几个问题后再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这节课时,教师给学生推荐了《我的老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夜》《鲁迅自传》等多篇文章,阅读前首先根据文章的特点选择阅读方法,明确阅读方向,以总结分析作者写作意图和思想主张为阅读目标。其次,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需要大脑对文章内容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习惯,包括文章写作方式、故事剧情、人物性格、细节描写、思想哲理等等。例如,通过对比鲁迅先生的不同作品,我们可以发现鲁迅先生救国理念的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还可以发现细节描写是鲁迅先生文章的一大特色,包括人物外貌、生态和动作的描写,可以充分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情感;还可以了解鲁迅先生对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群文阅读会带给学生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此学生的视野才能拓宽,思维能力才能提升,阅读水平才能提高。

    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开展群文经典阅读

    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在枯燥的学习氛围下学生很难保持阅读的积极性,为此,我们教师要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阅读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提高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提高并保护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兴趣。信息技术可以将文字内容以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提升群文阅读的乐趣,加强学生阅读感悟,丰富学生阅读体验,同时还能拓宽阅读渠道,丰富阅读内容,更有助于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节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以“冬季”为主题的其他文本作品,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冬天》《北平的冬天》等等,通过群文阅读来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感悟。如果学生没有观察生活的习惯就无法想象出文本中描绘出的雪景模样,这会对学生理解文本主题思想造成阻碍。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途径搜集描绘冬天景色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带领学生近距离欣赏冬天的美丽景色,这样一来,学生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会有更真切的感受,理解作者的主张和写作意图,让学生对群文描写的景色有更立体的感知,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联想,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随即在学生脑海中生成:雪悄无声息地下了一个晚上,大地仿佛穿上了一件白色的外衣,树枝上也落满了雪,如钻石一般美丽,在风中摆动。此外,教师还可以搜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描绘冬天景色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带领学生感受冬天景色的魅力,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冬季雪景的喜爱之情。

    总之,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善于整合经典篇章,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以群文阅读推进经典阅读的开展,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徐云飞. 经典文本群文阅读教学探微[J]. 语文天地,2020(14):57-58.

    [2] 潘蘭琴.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和实践探索[J]. 甘肃教育,2020(10):136.

    [3] 王强凯.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的策略研究[J]. 中华少年,2020(07):121-122.

    [4] 于子舒. 聚篇成类 发展思维——初中经典文本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 中学语文,2019(22):41-44.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