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

    王澜 贾林林

    

    

    

    绘画是学前儿童十分喜爱的活动,他们愿意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大四班从入学开始,教师就带领班级幼儿采用绘画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一日生活、心情或收获,家长用文字帮助幼儿记录绘画的内容及感受,教师观看记录后,也会给予一定的反馈。就这样,绘画真正地在儿童、家长、教师之间流动起来,教师以绘画为桥梁了解幼儿的状态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支持幼儿发展,与家长建立科学而紧密的沟通,家园携手共促幼儿发展。

    小明是我们班“厉害的”大哥哥,“厉害”是班级同伴对他的评价,因为他总是知道很多其他小朋友不知道的事情,让小伙伴们崇拜不已。小明还乐于助人,不管谁去找他问问题他总是热情解答,脸上挂满笑容,每天都十分开心。可最近我发现小明异常安静,小朋友问他问题他也无心搭理了,总是一个人闷闷不乐。

    察觉小明的这些异常后,我主动与小明的家长进行了沟通,了解情况。家长反映小明最近确实跟之前不一样,每次上游泳课前一天晚上就会大哭大闹,早上也不愿意来幼儿园,想让妈妈给自己请假。但是妈妈必须去工作,又不得不把哭着的小明送来幼儿园,导致小明一进班级就闷闷不乐。

    听完妈妈的介绍,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之前看到小明的绘画日记是“画”中有“话”。于是,我再次翻开小明的绘画日记,找到了那些特别的画,并有意识地与小明进行了交流,鼓励小明大胆表达出自己的绘画内容,帮助老师更加了解小明的内心想法。

    第一幅画:《第一次游泳课》小明 男 5.5岁

    时间:2018.10.10

    作品分析:人物在整幅画里非常渺小,象征着小明认为自己的力量很微弱;密密麻麻的“点点”代表水滴,布满了整个画面,高高的跳台和波浪起伏的水面让人感觉到了一点“危险”的气息,小明的自述中“跳进水里就不见了”等话语,都显示出他对第一次上游泳课的恐惧和不安。

    第二幅画:《第二次游泳课》小明 男 5.5岁

    时间:2018.10.17

    一周后,小明上完游泳课后又出现了类似的作品。

    作品分析:图画中左边是游泳课中的小明,右边是跳绳时的小明。通过画面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左边的图画中,人物在画面里的比重很小,也看不清面貌或表情,画面的主体部分仍旧是高高的跳台和起伏的水面。但在右边跳绳的场景中,人物占了整个画面的主体,五官清晰可见,充满了笑容。通过图画对比和小明的自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小明并没有克服对游泳害怕、紧张的情绪,而跳绳明显让他感觉轻松愉悦得多,也愿意克服跳绳时遇到的困难。

    第三幅画:《第三次游泳课》小明 男 5.5岁

    时间:2018.10.24

    作品分析:同样是左右对比的图画,与上一次的画面相比,左边游泳活动里已经没有人物出现,只剩下泳道和水。而右边跳绳的画面里,人物的比例减小了,表情也不如之前看起来那么开心。结合儿童的自述,我们可以看到,对游泳课的排斥和焦虑感已经影响到他生活的其他方面,连平时喜欢的跳绳活动也“不太想跳了”。

    通过小明的“画”中“话”,我意识到绘画的力量。绘画搭建起了教师与幼儿沟通的桥梁,成为我们窥见幼儿内心的窗,孩子也通过绘画不断释放自己内心的情绪。作为教师,唯有通过不断观察和分析,才能够真正地了解幼儿内在的需求,并采取适宜的行动来帮助和支持幼儿的发展。

    在本案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小明缓解对游泳课的焦虑情绪,重回原来那个热情、活泼的小明。

    首先,缓解小明对于游泳课的压力。老师请班级中已经克服游泳恐惧的同伴多与小明交流,分享自己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成功后的心情。与游泳课教师沟通,根据小明的情况分步骤实施课程,让他逐步适应。比如,活动前让小明先换上泳衣进入游泳馆观看学习,再根据情况在浅水区玩水,先感知水的乐趣,再逐渐鼓励他尝试下水。同时,日常渗透游泳对于自身生命安全的重要性等相关教育教学活动。

    其次,坚持绘画日记,通过谈话帮助儿童疏导内在情绪。教师鼓励小明继续坚持进行绘画日记,利用绘画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使小明能够轻松地将自己在游泳活动中的压力通过绘画表达出来,负面情绪得到释放。同时,教师持续关注小明的绘画,坚持与小明谈论绘画日记,分析小明的心情和状态的变化,通过家庭动力画(家庭动力画是一项经常被采用的绘画形式,即通过内容、位置、人物的大小以及绘画过程等,传达的家庭结构、动力关系的一种分析工具。家庭动力画有助于从儿童角度了解家庭互动情况,同时也展示了个人在家庭中的自我发展历程)、亲子共画等方式,帮助小明通过绘画进行自我调节。

    最后,家园合力,共促幼儿发展。教师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绘画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主动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有意识地通过绘画了解孩子,通过绘画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和互动,主动将亲子共画延伸到家庭中,最大限度发挥绘画作用,通过绘画帮助儿童发展。

    在教师的持续努力下,绘画成为我班幼儿释放内心情绪的一种途径:表达内心情绪——被看见——被接纳——得到帮助——主动接纳。在这个过程中,小明的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不再害怕游泳,并向老师表示愿意积极尝试游泳;越来越喜欢通过绘画与教师交流,在交流中情绪愉悦,并对下一次的交流充满期待;通过绘画,小明愿意与家人分享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在班级绘画结束之后主动与家人分享今天自己在学校里“画了什么”,让曾经因孩子不愿意分享幼儿园生活而苦恼的妈妈感到十分欣喜。

    由于绘画作品被教师及家长所接受、尊重、认可,让小明感受到自身被尊重和接纳,这极大地提升了他的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同时,愉悦的情绪使得小明逐渐改善自己与环境和他人的关系,以往班级中那个快乐、热情的小明又回来了。此外,通过与小明家长的沟通,我们也了解到“家庭动力画”“亲子共画”等活动成为了小明家亲子互动的重要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明与父母及祖輩的关系,都在绘画中变得更亲密。例如,小明以前非常排斥妈妈“爱吃卤煮”,但现在他能够主动在绘画作品中将其呈现出来,并逐渐接纳;在父母的引导下小明改善了与奶奶的关系,并将自己主动打电话问候奶奶的情景也记录到了绘画中。这些积极的亲子关系进一步促进了他形成积极、自信的心态。

    如今,绘画已经成为班级老师了解幼儿的一扇窗。在工作中,我们更加重视绘画的意义,不断丰富儿童绘画的相关理论知识,持续支持幼儿通过绘画表达自己,以绘画为桥梁走进幼儿内心,为他们的快乐成长提供有效助力。

    本内容源自中国儿童中心2019年内部科研课题“绘画解读儿童心理的个案研究——以改善5~6岁儿童的亲子关系为例”(课题编号:CNCCKY20191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