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取瀚海精魂在

    于佐臣

    前年,卫民一次来电话,谈到当年海西州树立柴达木精神的一些往事,说州上一直把柴达木精神作为一座精神富矿和价值坐标在发扬光大,我听后深感欣慰,同时勾起一些回忆的片段。去年,我着手给丛书第五辑组稿时,张珍连主任又提议我写这个题目,要我把这方面的记忆整理一下,写下来。迟疑再三,我终于应命。作为一个亲历者,从1989年下半年进行柴达木精神的前期调研论证,到起草州委六届九次全委扩大会《关于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的决议》,再到一年一次的“柴达木精神宣传月”,以及连年组织进行的“瀚海精英”评选活动,至今已经25年过去了,有关情况已记忆不太精确,特别是弘扬柴达木精神是州委、州政府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状况、从特定历史条件出发制定的重要决策,作为一名宣传干部,我是在州委领导下做具体工作的,当时从本职工作的角度来理解、贯彻的多,在宏观层面的把握上还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即便是多年之后的今天,在梳理记忆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疏漏和偏颇,所以下面的文字只是从我个人记忆、记述的角度对当年柴达木精神的汇集、提炼、凝聚和传承过程作点滴记录而已,充其量,是对这一段历史记忆做一点拾遗补缺。

    两个“富矿”的启示

    柴达木精神,是一代又一代柴达木人在开发建设柴达木的艰苦实践中凝聚形成、逐步培养起来的先进思想和优良作风的集合,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光荣传统与开发柴达木、建设新海西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海西各族人民在艰苦卓绝的工作和斗争中共同树立、共同享誉的精神丰碑,是鼓舞和激励海西各族人民立志改革、立志开发的强大精神动力。柴达木人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贯穿在柴达木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开发柴达木的号召鼓舞下,共和国的第一代青年和成千上万的有志之士,从五湖四海汇集柴达木,同海西各族人民一道,在严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在被人称作“地球第三极”和“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上,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展落后的基础上,在勘探开发大自然“富矿”的同时,锤炼形成了精神“富矿”,培育、树立起堪为风范的柴达木精神。

    海西地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气候干燥,环境艰苦,平均海拔27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降雨量普遍较少,年无霜期仅90天左右。创业难,始足倍辛艰。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低下的生产力,交通闭塞,物资匮乏,海西地区刚刚结束封建农奴制、还没摆脱原始游牧经济桎梏以及资源富集、百业待举的窘迫现实,盆地早期的开拓者们“一卷行李一口锅,高举红旗战沙漠,渴了吃把昆仑雪,饿了啃口干馍馍”,拼洒青春和热血,投身盆地勘探、开发,世代驻牧在这里的蒙古族、藏族牧民,先后有1000多人为勘探队当向导,赶骆驼,当翻译。先驱们在艰难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下,憑着坚定的信念、高度的事业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在人迹罕至的大漠戈壁上找到了油田,发现了矿山,修筑了道路,办起了工厂,建起了城镇,开垦了荒地,种植了树木,开辟了绿洲,使亘古荒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迁,奠立了以艰苦创业、以苦为乐为人生价值追求的柴达木精神基座。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柴达木的开发建设大体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即50年代到60年代初石油、盐湖、矿山资源的大规模勘探与初步开发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的绿洲农牧业开发阶段;80年代稳步协调的综合开发建设阶段。80年代,在柴达木的开发史上,被称作“第三次浪潮”。随着青藏铁路通车格尔木,锡铁山铅锌矿、茫崖石棉矿、青海钾肥厂等国家重点开发项目先后上马,柴达木丰厚资源的潜在价值与广阔开发前景,再一次为国内外所瞩目,也再一次激发了新一代柴达木人的开发雄心,更大规模的开发局面正在形成。1986年8月,省委、省政府在德令哈召开海西工作会议,明确了发挥海西优势,加快资源开发,富州富民富省的工作思路,推动了海西盐湖优势资源加快开发。1988年,海西州地方企业发展到108家,地方工业产值已占整个盆地工业总产值的52%,东部茶卡、柯柯盐湖为主的食盐、氯碱工业开发区,中部格尔木—大柴旦为轴线的钾镁工业开发区,西部冷湖为中心的钾、锂、芒硝工业开发区,构成以盐化工业为龙头的地方工业体系。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通货膨胀、物价波动和经济秩序紊乱等问题开始显现,1988年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开始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全国范围的抑制经济过热、压缩投资规模、收紧项目审批等等成为这一特殊时期的经济主调。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西如何迎接新一轮大开发?当时的现实情况,正像州委领导同志所讲的那样,历史上看,柴达木的资源开发曾有过热的教训,但眼下主要是“热不起来”的痛苦。尽管柴达木大开发的“第三次浪潮”激发了开发热,一哄而上,掠夺式开采,开发投入上寄希望于国家大批投资,开发模式上企图“一步到洋”等程度不同存在着,但不是“过热”。“热不起来”的痛苦更为普遍,更为严重。一些盆地开发初期建立的老企业由于资金短缺,运力不足,能源制约,在大开发面前显得进取乏力,“热不起来”,一些企业还在为发工资、找米下锅而奔忙,没把心思用到搞开发、谋发展上来。针对前者,加强资源管理和统筹规划是必须的,也是可以解决的,这与中央提出的治理整顿方针完全合拍。但对于后者,是让它继续凉下去还是热起来?靠什么让它热起来?这是在全国大环境下海西必须反复权衡的首要问题。海西州委审时度势,从面临的形势和客观实际出发,提出了治理整顿与加快开发并举,实施“从小到大,由土到洋,逐步改造,滚动发展”的开发模式(也称“滚动模式”)。

    1989年初,省委书记尹克升来格尔木进行盐湖资源开发调查研究,海西在汇报时,特别提到了冷湖的经验和绿洲农业的经验。在冷湖的发展历史上,上世纪50年代曾是盆地石油开发的中心,随着开发规模扩大, 3万多石油职工汇集于此。后因支援胜利油田建设,2万职工移师东进,仅余5000余人。随着青海油田建设西进尕斯库勒湖,石油局西移花土沟,冷湖跌入开发低谷,多年来一直被“热不起来”的痛苦所困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冷湖镇立足自我发展,抓住时机,吃盐湖饭不动摇,造就了一支创业队伍,采用新设备、新工艺,产品打开新销路, 1988年产值达1688万元。作为滚动发展的小厂典型,冷湖化工总厂经历4年发展历程,年总产值翻了三番半。冷湖近几年的发展,归纳起来就是“多点布局、重点开发、深化研究、系列发展”,代表了盆地地方工业发展的路子,出了经验,出了人才,还锤炼出了精神,条件虽然艰苦,但有一批想干一番事业的人,步子越迈越大。冷湖的经验,还昭示了西部城镇的发展路数,应从单一服务向自我发展转变。同时,海西绿洲农业开发,不光创造了春小麦高产纪录,也形成了荒漠地区农业整体开发和综合治理的框架模式,一批种粮大户的涌现,为绿洲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经验。海西要推广冷湖经验和绿洲农业开发经验,弘扬盐湖精神和绿洲精神,推动海西经济发展。调研结束时,尹克升书记在格尔木地区干部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要弘扬柴达木精神。这一年,正逢海西建州35周年,他又撰写了《让柴达木精神永放光芒》的文章。这样,就把传承已久的“两个富矿”的启示拉近到开发优势资源、振兴海西经济的实践中来了,为开展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海西是个民族自治区域,同时又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待开发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当时仍处在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从这个现状起步,搞开发,搞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繁荣和进步,除了长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海西别无选择。况且,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面前,我们在奋斗,人家也在奋斗,我们在前进,人家也在前进。要想振兴海西,就得比别人多花力气、多流汗水、多费心血。上世纪80年代末,改革带来的社会利益调整进一步显现,收入差距正在逐步拉开,流通领域的混乱、通货膨胀和经济秩序紊乱等问题的滞后影响,引起人们思想的波动,物欲泛滥,信念迷惘,伴随开放带来新文化、新观念的涌入,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面临空前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柴达木精神是否过时了?柴达木精神还要不要继承发扬?迎接柴达木开发新时期的到来,还要不要在开发物质富矿的同时开发精神“富矿”?期待着一项“铸魂”工程的实施和到来。尤其令我感受深刻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和王贵如同志合写报告文学的过程中,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物事迹,总感到有一种精神时时感动着、激励着我们去追寻,去探求,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在笔墨间回旋激荡。1986年全州开展的“瀚海精英”评选活动,进一步把海西“精神富矿”的发掘,具象化、个性化和典型化了。总起来看,80年代末,海西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具有客观历史的必然性,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柴达木开发建设伟大实践的呼唤。

    看精神到西部

    翻开我在1989年的工作笔记:

    11月16日,书记办公会。

    中心议题:

    1、抓好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及中央工作会议精神传达贯彻落实。传达后组织认真讨论,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主要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对治理整顿的认识。

    2、制定措施,贯彻落实(具体内容略),为12月初的省委扩大会和12月下旬的州委六届九次全委扩大会做准备。

    3、宣传报道一要安定,二要鼓劲,三要凝聚精神,抓对经济形势、经济政策的报道和过几年紧日子的宣传,抓治理整顿中正面典型宣传,推动两会精神传达学习……

    会议结束时,王汉民书记点了几个人的名字,组成调研组,准备赴冷湖、茫崖开展调研。我记得有州委政研室主任刘春耀、副主任徐锦华、州计委主任李应珍、州统计局局长杨梁玉、财政局副局长张远秦、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熊才和我。关于调研内容,看看调研组的人员构成,我能揣摩个大概。当时我并没把这次调研和柴达木精神联系到一起,估计这次西部调研,可能和筹备西部片的工作会有关,因为随着西部三镇的行政职能由服务型向自我发展型转变,相继由镇变为工、行委,茫崖工作会议开过以后,紧接着就要筹备冷湖工作会议了。可又一想,如果仅是为筹备工作会,就不应包括茫崖了。这样就和上面的书记办公会接上茬了,又想到书记办公会对宣传口“三个要”的部署要求,我想这次西部之行大概与此有关。

    24日,王书记带队,调研组一行8人出发。过了鱼卡,车子下了茶茫公路,折向马海湖,冷湖化工总厂马海分厂就建在湖边。到达时已是下午3点多,冷湖化工总厂的武明礼厂长,副厂长江进兴、蒋宗法和马海分厂厂长杨青已在那里等候。半年前,武厂长带领60人的先遣队来马海湖建钾肥分厂,这里成为他们马海湖创业的根据地。半年后,建立了采矿点和厂区,修通了连接高泉煤矿和盐田的两条道路,进行了分厂热熔车间设备安装调试,并拿出第一批氯化鉀产品。武厂长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了马海湖富矿带的资源储量与含钾量分析,以及冷化二、三分厂建设情况。当时冷湖化工厂的两个分厂,采用世界产钾大国应用的热熔技术,将原生矿直接生产盐化产品的新工艺,起点较高。武厂长介绍说,建马海湖分厂,冷湖化工厂领导班子的设想是设备要“洋”,技术起点要“高”,生活起点要“低”,为了技术设备上“洋”,宁可生活“土”一点。眼前的现实确实如此,工人们住的是一排排土房、地窝子,上铺油毡,墙角还泛盐花,和高大的厂房,脚手架以及崭新的设备形成了强烈对比。冷化人马海湖创业这一幕,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至今在我的脑海里保留着鲜活的记忆。往冷湖去的路上,武厂长恰好挤在我们车上,一路上又补充了若干马海湖建厂的细节,使我的认识更加立体化了。

    到冷湖时,天色已全黑下来。冷湖镇的于亦荣书记、郑明朗镇长、高华副镇长及镇组宣部、工交局的同志已等候多时。这里的温度要比州上低三四度,加上海拔略高,人已感到疲惫寒冷交加。吃晚饭的时候,王书记坚持不要镇上的同志陪,也不让上酒水,速速扒了一肚子饭,各自回房。一个多小时后,我在走廊上见冷湖的同志从王书记房间出来。第二天早饭时,王书记说昨晚和冷湖的同志商量过,原定日程稍有变化,汇报会挪到下午,上午先去盐湖一线。饭后调研组全体集中到招待所门前,由冷湖化工总厂党委书记王成宝、冷湖盐化工业公司总经理张昭、昆特依盐厂厂长邓朴等陪同考察盐田。盐田离镇中心十几公里开外,进入初冬,近岸滩地已结冰,王成宝书记手拎一把铁锹,边走边挖,把底层的钾矿挖出来看,有时就在冰上用锹刃划出矿源分布线路和矿床分布方向,省去不少跑路的时间。我在一旁仔细听他讲解,看他对盐田生产这么熟悉,不由对这位深谙生产经营之道且十分胜任书记角色的“老盐湖”刮目相看了。此前,我曾参加过一些企业座谈会,反映比较大的是党政“两架马车”的问题,实行厂长负责制以后,书记角色淡化甚至边缘化的现象成为制约部分企业干事兴业的羁绊,而在冷湖看到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是不是冷湖经验之一呢?结论是肯定的。

    按照安排,第三天调研组赴冷化总厂,分头进行对口调研。之前,先集中在冷化总厂不算宽敞的会议室里,听取总厂班子汇报。汇报时,王书记特别问到总厂的党建情况。当时,冷湖镇的11个镇属单位党务都集中在镇上,而冷化总厂是单独设立党委,全厂党员36人,数量不大,但战线很长,下设元明粉厂、昆特依盐厂、马海、厂部4个支部,大部分支部书记由所在厂厂长兼任,平时的组织活动与生产安排两不误,也不存在党政“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汇报会结束,调研组专门调看了总厂党委、各支部的活动安排、“三会一课”记录及考评情况,还分别找工青妇负责人了解情况,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正规、扎实、认真。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大气候下,一个在短短4年内总产值、利税、销售收入三项指标实现三翻半的小企业,能够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到这个程度、这个水平实属不易。这是调研组总结的又一条冷湖经验。

    27日,调研组赴茫崖工委驻地花土沟。茫崖工作会议以后,茫崖的政治经济形势发展较好,企业不景气的状况基本扭转,各种力量都集中到发展上面来,形成了石棉、芒硝、钾肥、天青石四大支柱产业,基础建设也有了新发展。1989年元月至11月,地方财政收入达1224万元。茫崖的调研前后两天时间,第一站是茫崖镇,首先去隶属国家建材部的茫崖石棉矿座谈,张居安矿长介绍了石棉粉尘污染的治理情况。座谈后转赴5万吨选矿厂调研。

    28日,调研组折返花土沟,在工行委所属的天青石矿等企业和嘎斯乡调研。晚上,调研组听取茫崖工行委工作汇报。王书记在肯定茫崖工作的同时,特别强调说,今后要抓好茫崖地区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靠政治优势凝聚人,克服地处偏远、自然条件严酷等不利条件,打造一支吃苦耐劳的队伍,是茫崖发展的希望,要注重挖掘、发现、表彰先进人物事迹,光大柴达木精神。西部是振兴海西的希望所在,看希望到西部,看发展到西部,看精神也要到西部。

    29日,调研组返程。当天傍晚返至冷湖镇。晚饭后,王书记在他房间召开总结会。总结会上,他再一次提到弘扬柴达木精神,说这次让我参加西部调研,是想把今后宣传工作的重点往西部引一引,从这里抓一些能带动全局的经济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路数,并让我从宣传工作的角度思考一下,拿出一个书面性的材料。

    起草《决议》

    返回州上,王书记又把我找了去,明确了要以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为切点,搞一个基于历史总结、助益开发建设、能够长期遵循的指导性文件,提交州委六届九次全委会讨论,还讲了他对于即将形成的文稿的一些考虑,主要是对柴达木精神的归纳概括,弘扬柴达木精神与振兴海西经济的关系表述,历史积淀与时代表现的和谐一致等等,这些话渐渐变成了我腹稿里的主题词。在文本选择上,我建议用决议而不用决定,觉得决议更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也更符合指导性公文的身份,特别是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既要进行历史解读,又要丰富时代内涵,既要分析柴达木精神源于开发建设,又要阐释弘扬柴达木精神对开发建设的现实意义,这种文体更便于对具体内容作若干必要的论述或说明,包括作一些理论上的阐述。书记采纳了我的意见。

    接下来,是柴达木精神的定位。艰苦创业是柴达木精神的主体、主轴,这是上上下下、各行各业、各民族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也是柴达木精神须首先要确立的第一要义。小平同志在1989年6月9日的讲话中告诫全党: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60至70年。我们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但是,吃苦不是柴达木精神的归宿,而是创造财富通往幸福之途,苦要苦的有价值,苦要苦出一番事业,这才是柴达木精神的“苦乐观”,这样的“苦乐观”才具有“执行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并进而奠立柴达木人的价值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与抱残守缺、苦守苦熬、坐失机遇有着泾渭之分,所以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作为新一代柴达木人的精神风范,赋予柴达木精神以新的时代内容。

    在提炼柴达木精神的地域特色方面,各民族团结开发、共同开发成为总结柴达木精神的又一普遍共识。对于海西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域来说,各族人民支持开发、参与开发、携手并肩、共同开发建设柴达木的伟大实践,使柴达木精神成为一种群体精神,成为海西各族人民在开发、建设柴达木的实践中共同培育、缔造的“精神富矿”,海西各民族团结开发建设柴达木的昨天和今天,赋予柴达木精神以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一特色,不仅突出反映在盐湖开发上,还反映在牧业经濟改革和绿洲农业开发上。50年代,柴达木大勘探大开发的号角吹响,各路大军进军柴达木,在人踪灭绝、无路可走的大漠戈壁上,蒙藏人民争相为勘探队当向导、拉骆驼、运物资、送设备,和勘探开发大军一道,斗风沙,战严寒,找石油,探矿山,共同谱写了柴达木开发史的辉煌一页。80年代,面对柴达木开发的第三次浪潮,海西少数民族牧民,摒弃“靠天养畜”的陈旧观念,大兴定居点、棚圈、草场、育羔室“四配套”建设,走出一条科技兴牧的新路子,全州牧业总产值挑战1亿元大关。柴达木绿洲农业,不仅留下了一代代开拓者的足迹,也记载着创业者继往开来的历史贡献,一批规模化经营的种粮大户从这里涌现,生态农业“绿色计划”在这里铺开宏伟蓝图。柴达木盐湖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盆地农牧业经济的开发建设,共同奏响柴达木精神的时代乐章。

    在讨论柴达木精神的时代性方面,很多同志提出,不能一提柴达木精神就回到50年代,作为一种能够积极作用于柴达木开发建设实践的精神成果,更重要的是服务于振兴海西经济,引导人们向前看,这样,科学精神、实干精神就成为柴达木精神的题中又一应有之义。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一些同志谈到,柴达木精神是前进的、发展的,因为柴达木的开发事业是前进的、发展的。从50年代开始,30年的资源开发,留下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化了柴达木人对资源开发规律性、科学性的认识。80年代的新一轮开发,是基于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在科学观指导下的开发壮举,盐湖优势资源开发,形成了“多点布局、重点开发、深化研究、系列发展”的开发模式;绿洲农业开发,形成了综合土地、水、光、热和水能五大资源,配置环绕绿洲农业区的水系网络,连接点状绿洲,努力提高单产,实施规模经营的开发路数;畜牧业开发,大力推进绵羊改良和品种选育,培育新品种,实现杂种化,提高绒产量,“科技兴牧,跨入小康”成为广大牧民开拓进取的共同目标。综合历史与现状各种因素的考量,汇总各方面的建议、意见,“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奋斗、科学务实”为特定内涵的柴达木精神形成基本框架。

    12月18日,州委副书记冯敏刚主持召开六届九次全委会材料筹备会,就《中共海西州委关于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草稿征求意见,参加会议的有州级五大班子的领导和州委、州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与会同志对《决议》草稿的主旨、结构、内容及其历史总结与时代精神均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同时提出,柴达木精神作为一笔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应在海西各民族干部群众和各行各业得到发扬光大,尤其是年青一代,应成为跨代际传承的乡土教材。还有的提出把“顾全大局、胸怀全局、严守纪律、乐观向上”加进去等等。最后确定,《决议》草稿对于柴达木精神的20字概括,已很具体,很全面,实际上也包含了会上提出的许多建议扩展的内容,其核心内容和具体表述不再更动。同时确定,对柴达木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不能一概收进《决议》里去,需要进行解释说明;另外《决议》提出的柴达木精神宣传月活动,需要在全地区贯彻落实,由宣传部在全委扩大会上作发言,对《决议》的宣传贯彻作补充和延伸。

    12月23日,海西州委六届九次全委会召开。会议第一天,传达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后,即宣读《中共海西州委关于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的决议》,之后,我就贯彻落实《决议》与柴达木精神宣传教育做了大会发言。全委扩大会转入各市、县、工委发言阶段后,各地都对贯彻落实《决议》谈了打算和安排,柴达木精神的宣传教育逐步在全州铺开。

    柴达木精神宣传月

    按照《决议》的要求,自1990年起,每年5月为柴达木精神宣传月,根据海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现实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确定一个主题,集中宣传柴达木精神,在全州掀起弘扬柴达木精神的群众性热潮。为此,州委全委扩大会以后,下发了由宣传部起草的《关于开展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活动的安排意见》,部署开展第一个柴达木精神宣传月活动。确切地说,宣传月活动是按照主题年系列活动的规模、要求来安排的。每一年的宣传主题虽然集中在宣传月,但同时也都是贯彻全年的活动主题,而且活动方式都是成系列安排。

    第一个柴达木精神宣传月,确定的主题是“团结奋斗”。其时, 刚刚送走了35年州庆的海西,着眼于经济振兴、富州富民富省的长远目标,不仅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而且从当前和未来柴达木开发建设的全局高度,都强烈而迫切地感觉到“团结开发”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对内,要凝聚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把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贯注到盐湖资源开发、农牧业开发及各行各业中去。而对整个柴达木开发大业而言,协调省、州、县市、区和企业等多方力量“团结开发”,理顺不同开发主体之间、各种利益体之间、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构建多方共赢的开发格局,尤为重要。这是首个柴达木精神宣传月活动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

    时间上看,从六届九次全委扩大会到5月差不多隔了半年,州委从4月上旬起就着手安排布置第一个柴达木精神宣传月活动。此前,州委王书记向省委做了汇报,还向省委宣传部傅青元部长通报了情况,得到省委宣传部对宣传月活动安排的指导和支持。傅青元部长表态,要在最近的新闻通报会上和省级媒体讲一下柴达木精神的新闻宣传,并高度评价了州歌舞团编创的现代舞剧《西部的太阳》,认为这部舞剧是柴达木精神教育的好教材,应组织巡回演出。在省上,我还特别拜访了新华社青海分社和《青海日报》的领导,就柴达木精神宣传月活动安排做了汇报和沟通。4月下旬,州委召开全州电话会议,王书记做了宣传月活动动员讲话,对全州各县市工行委、黨政机关干部、农村牧区、厂矿企业、窗口单位、学校、部队分层次提出目标和要求,全面安排部署了第一个宣传月活动。宣传月到来之际,省委书记尹克升为宣传月题词,题词传真全州各地,引起了各地对宣传月活动的高度重视。根据州委统一部署,各县市工行委、各行业系统、各级宣传、新闻、文化部门及各群众团体通力协作、多位一体,以骨干活动项目为主体,思想教育、舆论宣传、社会公益活动并举,造成了柴达木精神宣传教育的小气候。

    宣传月期间,全州通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演讲会、座谈会等,老同志话当年,中年同志谈奉献,青年同志讲理想,层层进行柴达木精神的传统教育、现实教育和理想教育(即“三个教育”)。州委宣传部、州总工会、团州委联合组织“柴达木人英模事迹报告团”在全州巡回报告;州妇联组织德令哈地区中小学生开展以柴达木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七个一”活动;团州委组织“革命传统歌曲演唱会”和“三学一发扬”报告会。全州各地共组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演讲会、座谈会500多场,直接受教育的人数32000多人。在宣传舆论方面,州委理论研究刊物开辟《柴达木精神研讨专页》,深化柴达木精神主题理论研究。州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各地广播电视开办以宣传老一辈柴达木人无私奉献为内容的专题系列广播节目与各条战线先进模范人物为内容的专题系列电视节目。州委机关报《柴达木报》、文学刊物《瀚海潮》、《花的柴达木》组织编发了柴达木精神报告文学专辑及专栏和专页。格尔木市文联的《晶花报》、青海石油局的《青海石油报》、青海钾肥厂的《盐湖报》和《盐风》杂志等,都刊发了专栏、专号和专页。据统计,全地区共编办宣传栏900多期,格尔木、都兰、乌兰等地制作永久性宣传牌匾、牌坊70多处。期间,各地还把弘扬柴达木精神和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结合起来,各地窗口单位都开展了优质服务活动,医疗卫生、政法、金融、邮电部门走上街头,开展各种咨询服务和便民服务活动,机关干部、职工、驻军部队官兵、学生踊跃参加治理脏乱差的义务劳动。据统计,全州共有11000人次参加了各种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宣传月活动,柴达木精神的理论研究、舆论宣传和典型发掘得到深化,围绕柴达木精神,形成了青藏线精神、石油精神、盐湖精神、绿洲精神以及工行精神、木里精神等各具特色的行业精神和地区精神,进一步夯实了柴达木精神群体的基座,初步形成了岗位学、学精神的区域目标、行业目标、单位目标,整个活动已不局限在州内,而普及推广到柴达木地区,在全省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举世闻名的“聚宝盆”树立起一个精神坐标,打造出一个享之久远的精神品牌。

    站在今天,回望25年前弘扬柴达木精神初起的前前后后,感到当时有许多做的不深、不扎实的地方,甚至有一定程度的理想主义倾向。特别是,柴达木精神作用于柴达木开发建设需要一个较长的精神变物质的转化过程,最终要靠富州富民富省的物质成果来验证、来体现,这在当时还无法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但在柴达木开发建设的今天,昨天未曾验证、体现的都已变为现实了。柴达木精神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它之传承注定是一个历史过程,永远不会止步,永远不会中断。作为记忆、见证柴达木精神的万万千千过来人中的一分子,我虔心祈愿,柴达木精神生命之树长青。

    (作者系山东青岛市档案局编研处处长,原系海西州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