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的转场技法探究

    王茜

    转场泛指叙事过程中时间和地点的转变,是场面之间的调度方法,本是电影艺术范畴的概念。说起转场,必先解释一下“场面”。场面是构成一部电影剧作情节发展过程的基本单位。在电影中一般以时间或地点的转换为划分标准,即在同一时间或地点中展示的内容为一个场面。由此可见,一部完整的电影是由不同的镜头所组成的多个场面组合而成,场面是最直接、最容易触发观众的视觉感受的。随着时间、地点的变换以及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发展变化,场面也就不断地转换。因此,如果要实现场面间的顺畅连接和过渡,必须通过转场来表现。

    记叙文写作中同样会涉及不同的场面,这些场面之间需要合理流畅的切换,这就涉及转场。场面内容交叉剪接,关系到情节的走向、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的变化以及时代背景的变迁,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使行文内容生硬、结构松散,甚至让读者产生阅读的混乱。而巧妙的转场,会让两个场面过渡圆润,使文章逻辑紧密,叙事清晰,无需作者多加旁白,读者会自然而然过渡到下一个场景中。

    对于高中生而言,记叙文写作应该具备文气贯通、张弛有度、表达摇曳生姿、文辞意蕴丰厚的能力。而当下很多高中生的记叙文逻辑松散,文气堵塞,节奏单调,将记叙文写成了流水账。而转场这一写作的技法可以有条理地把不同的场面连贯起来,使故事的叙述更加清晰,逻辑性更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中指出:“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本文中,笔者以经典文学作品为范例,来探讨记叙文写作中的转场设置技法。

    一、转场的分类

    转场简单而言就是时空的转换,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把不同的场面分隔开来。因此,转场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时间摆渡。

    这是一种按照时间变化直接转场的方式,层次分明、干脆利落,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象史前的巨蛋。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在本段文字中,叙述者立足此时,用“多年以后”和“那个遥远的下午”来实现三个场景的转换,将未来、过去和现在时三个时态完美融合。将此作为小说的开头,为下文埋下巨大的悬念。时间转场有利于厘清故事的叙述逻辑,让情节鲜明有条理地按顺序进行,景断意不断,常用于快节奏的情节发展。

    第二,空间挪移。

    空间挪移式的转场往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从而可以将人物在不同空间里的所见所闻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行文流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空间不同,那么描写的场景就需要进行精细的裁剪,或是交代环境特点、或是引出下文的情节、或是呈现人物形象,让每一个场面呈现出其独特的作用,切不可流水账似的描写。

    孩子住的那所房子的门没有上铺,他(桑迪亚哥)推开了门,光着脚悄悄走进去……他们顺着大路朝老人的窝棚走去,一路上,黑暗中有些光着脚的男人在走动,扛着他们船上的桅杆……他们走进老人的窝棚,孩子拿起装在篮子里的钓索卷儿,还有鱼叉和鱼钩……他们在一家供应渔夫的清早就营业的小吃馆里,喝着盛在炼乳听里的咖啡……他们顺着小径走向小船,感到脚下的沙地里嵌着鹅卵石,他们抬起小船,让它溜进水里……

    ——海明威《老人与海》

    这是老人出海前的行动轨迹,作者运用空间的挪移来进行场面转换的协调。一共涉及六个空间的转换:孩子住的房子、大路、老人的窝棚、小吃馆里、小径、海边。作者在交代每一个空间场面的同时,都会对该场面进行精准的描绘,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或细节,如在大路上看见拉动桅杆的场景意味着即将出海;老人窝棚里,孩子帮老人拿捕鱼工具体现孩子对老人的崇拜;小吃馆里“炼乳听里的咖啡”可见生活的简单;小径上的鹅卵石是沙地的典型代表;海边抬船,预示着老人出海。

    二、转场的作用

    转场是不同时空场面之间的转换,在写作中合理地设置转场,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使叙述流畅生动,节奏鲜明,逻辑清晰。

    作用一:交错叙述。

    有些文章需分为虚实两条线索,实线写的是主人公的此时此景,虚线写的则是主人公对于过去生活的回忆。转场的设置可以使这两部分内容交错有序地进行,很自然地引起转换。

    这次事情以后,我在语文作业簿的最后一页上记下了大和小两个标记。此后父亲和哥哥对我的每一次殴打,我都记录在案。时隔多年以后,我依然保存着这本作业簿,可陈旧的作业簿所散发出来的霉味,让我难以清晰地去感受当初立誓偿还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微微的惊讶。这惊讶的出现,使我回想起了南门的柳树。我记得在一个初春的早晨,突然惊讶地发现枯干的树枝上布满了嫩绿的新芽。这无疑是属于美好的情景,多年后在记忆里重现时,竟然和暗示昔日屈辱的语文作业簿紧密相连。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用短短两百字,向读者构建了多重时空的更替。第一层是回想儿时被父兄殴打后的记录在本;第二层是“时隔多年以后”,再看作业簿,產生惊讶;第三层是由惊讶转而回忆起南门的柳树;第四层再次回归到现实,投向作业簿。四层转场,作者以语文作业簿为载体,层次清晰,读者随着作者在过去与现在来回穿梭。

    作用二:调节节奏。

    转场可以起到调节行文节奏的作用,使故事叙述张弛有度。平缓的转场有助于铺陈情节,而频繁的转场则会强化故事的叙述节奏,有助于营造紧张的氛围。

    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现实与回忆交错进行。回忆的部分平稳地展现了主人公的过去人生经历,现实的叙事又让读者感受到面临死亡时,人物心境的由恐惧向平静的变化。在小说的前半部分,通过主人公哈里的视角,将现实与回忆两部分内容交错缓慢推进,让读者有充足的时间将零散的碎片拼凑完整。但是随着情节的推进,现实与回忆的转场越加频繁,交叉切换的节奏感越发强,最终在哈里临死前达到高潮。转场的频繁程度让小说的行文节奏产生跌宕摇曳之感,也让虚实两部分内容具有平衡感,虽是不同的时空,但是两者可以相辅相成,环环相扣,不会造成阅读的脱节。

    作用三:缓冲过渡。

    圆融的转场设置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使两个场景之间圆润过渡,自然流畅的将读者带入一个新时空。

    手已经完全好了,老人没了担忧,但浑身的疲累让他对水下那位朋友发起同情心……

    海上的落日壮美而瑰丽,血红的光线将一面海水染得通红。这样的美景,只要天气好,老人几乎天天可见。可眼下,他看重的并不是这日复一日的良辰佳景,而是从内心深处激腾而起的无限信心。

    他回想起有次在卡萨布兰卡一家酒店里,跟码头上力气最大的人比腕力……

    ——海明威《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小说被称为“电报式风格”,即叙述简洁明了。即便如此,作者在转场时依旧不吝笔墨去描绘海上落日的壮美场景,因为这落日场景才激起老人内心的信心,使下文转场叙述卡萨布兰卡酒店里比腕力的故事。如果没有这一段文字,作者直接由浑身疲惫的老人转入比腕力的叙述,则存在突兀感。

    三、转场的技法

    巧妙的转场可以使行文流畅,不着痕迹却具有表现力。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使文章枯燥无趣,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那么,我们该如何巧妙地设置转场呢?

    方法一:细节粘合。

    此种方法常以某一细节为载体,由一个时空过渡到另一时空的切换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该细节在两个场景中均出现,将两个场景巧妙粘合在一起,来实现时空变化。这是张爱玲的小说中常用的一种转场技巧。

    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张爱玲《金锁记》

    张爱玲巧妙的运用了镜子这一道具,透过镜子可以看到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人与镜子都是静止的状态。但是“再定睛看时”竹帘褪色,金绿山水屏条换做丈夫的遗像,两处细节的特写,用一种静止平稳的方式不动声色的把读者带到十年之后,过渡到另一时空,让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感觉。

    在小说《白玫瑰与红玫瑰》中有着类似的片段:

    他躺在床上。我望着竹帘,望着望着,感觉有点头晕。我强打精神,睁开眼——帘子已泛白,床头挂着他的遗像,比之前老了十岁。

    ——张爱玲《白玫瑰与红玫瑰》

    张爱玲直接将镜头对准竹帘,“帘子已泛白”这一特写镜头虽是静止的,但是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更迭。

    方法二:场景对比。

    将相反、相对的两个场景放在一起进行描写,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画风突变,起到突出揭示的作用,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县城的大街小巷倒也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街巷背阴的地方。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雨点的敲击下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风依然是寒冷的。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偶尔走过来一个乡下人,破毡帽护着脑门,胳膊上挽一筐子土豆或萝卜,有气无力地呼唤着买主。

    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

    ——路遥《平凡的世界》

    这两段文字描绘了两个场景——县城的街巷和县立高中,是两个典型的转场段。作者先宕开笔墨描写县城街巷的场景——积雪、冰溜子、石板街、污水、风、乡下人,县城的街巷丧失了生气。作者迅速转入另一个场景,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却是男女学生打饭的热闹景象。两个场景的对比,让读者立刻进入人物生活的时代环境中。

    方法三:叠化视像。

    叠化视像是将两个不同的时空场面进行叠加,在前一画面逐渐模糊的过程中,后一画面逐渐清晰,从而让画面更具有冲击力。叠化视像通常使用画面主体的相似性条件。这种利用画面中主体的相同或相似性特点而形成的叠化视像,不仅可以增强阅读的连贯性,把读者从一个时空顺理成章地带入另一个时空,而且還强化画面的意义,无需作者的解读,读者的认知自会更进一层。

    她看见肉铺里的朝禄。朝禄赶着她叫曹大姑娘。难得叫声巧姐儿,她就一巴掌打在钩子背上,无数的空钩子荡过去锥他的眼睛,朝禄从钩子上摘下尺来宽的一片生猪油,重重的向肉案一抛,一阵温风直扑到她脸上,腻滞的死去的肉体的气味……她皱紧了眉毛。床上睡着的她的丈夫,那没有生命的肉体……

    ——张爱玲《金锁记》

    《金锁记》中曹七巧送走哥嫂后,回想起年轻时经过朝禄铺子看到的生猪肉,接下来,她回到现实,看到的是他的身患软骨症躺在床上的丈夫。这种叠化手法所选择的主体具有相似性:一个是生猪肉,一个是没有生命力的丈夫,两者都带着“腻滞的死去的肉体的气味”。这种叠化,体现出曹七巧对无生命的肉体的烦腻与恐惧。

    方法四:悬念转场。

    悬念的设置往往令人浮想联翩,而读者也迫不及待地进入转换的场景中,去探寻悬念的真相。

    大鼻子彼耶罗是个银行经理,一天夜里他做了个梦:他在寻找一支笔。他越找越着急,像孩子似的绝望和痛苦,几乎都要哭出来了。

    平日里只要他看到这支笔,当年的情景过电影似地展现在他眼前。

    他的目光盯着文具店的玻璃橱窗:那支钢笔与其他的几支笔放在一起,一根橡皮圈把它固定在紫红色丝绒作衬垫的小盒子里。

    ——戈·帕里塞《梦》

    第一个场景是主人公彼耶罗梦中寻笔,找寻不到而焦急绝望。作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疑问:钢笔对于主人公来说为何如此重要?在这样一个悬念的指引下,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将读者带入第二场景:少年彼耶罗买笔。逐渐展开彼耶罗与钢笔的故事。

    综上所述,在记叙文中巧妙合理地设置转场,可以将前后文场景自然衔接,逻辑清晰,文气贯通。即使时间流动性强,空间变换幅度大,场面切换迅速,转场的设置都可以使上下文获得平衡感,使转换流畅,避免行文的呆滞。

    [作者通联:江苏淮安市清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