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机收,一个不得不补上的“三农”领域短板

    林立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2019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跨上70%台阶,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目标,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0%),畜牧水产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开始加速,机械化正越来越成为农业各产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食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国蔗糖产量占食糖产量的90%左右,甘蔗生產机械化水平直接决定了食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在国际糖料市场的话语权。但客观而言,我国甘蔗生产机械化程度还不高,尤其是在收获环节,机械化程度更是亟待提高。以广西为例,近年来,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有了长足进步,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59.1%,其中,机耕率和机种率分别达到97.78%和55.33%,均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困扰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机收环节,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目前机收水平仅为13%,机收瓶颈亟待破题。

    一、甘蔗机收为何迟迟不能大面积推广

    通过与糖厂、生产大户、散户、合作社理事长、机具生产厂家的多方了解情况。为什么甘蔗机收迟迟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一)老天不给力

    2017-2018榨季,甘蔗机收率一度达到15.11%,到2018-2019榨季,机收率反而降到了11.3%。2018-2019榨季,机收率也仅为13%。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榨季期间出现了长期降雨天气,降雨导致大部时段土壤过湿,蔗区道路湿滑,影响了机收设备的有效作业时间。同时,雨天机收使得甘蔗含泥量较大,糖厂不愿意接收,客观导致了机收面积减少。

    (二)条件不具备

    目前,无论从土地整治还是种植模式都还不能很好地与机收相匹配,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一方面,土地整治还不够彻底,虽然不少土地通过捡石作业进行了平整清理,但捡的是大石块,地里还有不少小石头,极易使收获机刀具受损。后期土地整治区域多为丘陵山区,坡度较大,起伏不平,不利于机具正常作业。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为散户种植,蔗农考虑更多的是密植增加产量,对于采用机械化作业所需要的1.2米或以上行距的种植方式不太认同。散户的“巴掌田”也使得无法提供机收所需要的转弯半径。这些因素都使得机收条件不具备,机收效率较低,制约了机收的推广。

    (三)糖厂不欢迎

    糖厂的态度是机收推广不利的关键所在。糖厂作为一个企业,必然以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但机收甘蔗较之人工砍收甘蔗,含杂率、含泥率大大提高,糖分流失较大,一定程度影响了糖的品质和出糖率。为减少这种影响,糖厂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安装除杂系统,需要更加精准调配运送车队,这就使得糖厂的经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大提高。如果市面上均为机收甘蔗,就算成本再高糖厂都必须实施技改,但现实情况是目前人工砍收甘蔗占据了绝大多数,糖厂必然会选择收取人工砍收的甘蔗而拒收或少收机收甘蔗。尤其是榨季降雨导致机收甘蔗含泥率大大提高,不少糖厂关闭了机收绿色通道甚至通过大幅提高扣杂率逼迫蔗农不使用机收。

    (四)蔗农不愿意

    机收带来的甘蔗田间损失和糖厂扣杂率,使得每亩减产1吨左右。与此同时,越南雇工的充盈和低成本使得劳动力不再短缺。这就使得蔗农对机械化收获的需求和接受度还远没达到“非你不可”的程度。当前,越南工的人工费约为120元-140元/吨,机收费用由于广西出台了30元/吨的甘蔗作业补贴,费用约为80元/吨。调研中扶绥洋浦南华糖厂下属的生产基地的负责人刘志刚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以甘蔗每亩6吨产量,糖厂收购价520元/吨为例,雇越南工砍收,没有损失,扣除成本每亩收益为(520-140)×6=2280元;采用机收,损失1吨/亩,扣除成本每亩收益为(520-80)×(6-1)=2200元。由此看出,采用人工比机收收益更大。有的散户收获甘蔗采用的是换工的方式,即与亲友邻居相互帮助,各自帮对方砍收甘蔗,由于没有人工成本,每亩收益为520×6=3120元,大大高于机收收益。正是由于低价人工和免费人工的存在,蔗农对于机械化收获兴趣不大、意愿不强烈。

    主观、客观种种原因使得“甘蔗机收”这一盘菜,看的人多,下筷子的人少,即使都明白机收所带来的工作便利,所带来的效率提升,但推行起来确困难重重,任重道远。

    二、针对问题精准施策方能水到渠成

    2018年12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大力发展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样板”,提出“到2025年,甘蔗收获机械化率达到30%”。如何破解甘蔗机收这一难题,加快补齐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这一短板环节,使机收率在6年间提升到30%,千人千个角度、千人千种说法,但归根到底,糖厂态度是关键、协同机制是根本,条件建设是基础,政策扶持是保障,示范引领是助力。具体应从以下5个方面持续推进。

    (一)构建利益联盟

    要积极打造糖厂、合作社、蔗农、厂家“四位一体”的利益共同体,尤其是要把糖厂和蔗农的利益深度捆绑在一起,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发挥好糖厂在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关键作用,一是鼓励糖厂成为全程机械化实施主体,成立农机专业服务公司或甘蔗生产基地,专门从事甘蔗生产及服务。二是引导糖厂与农民、合作组织建立产销协作关系,糖厂收购机收甘蔗,蔗农就必须按照机械化生产的要求种植甘蔗,农机服务组织就能顺利推广机械化生产方式。三是支持糖厂参与农机研发、品种研发工作,进一步促进机械、品种改进。四是支持生产大户、合作组织入股糖企,成为糖厂股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

    (二)加强条件建设

    将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列入各地农机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持续推动甘蔗生产的宜机化改造。一是引导已建成的“双高”基地,继续开展石头清理、土地平整、适当降坡、填平低洼等工作,改善作业环境。二是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和互联互通,积极推广适宜机收的1.2米或以上行距的种植方式,使农机作业更为高效。三是加快选育和推广应用早熟、高糖、强宿根、多抗性、适宜机收的甘蔗新品种,形成早中晚熟品种的合理布局。四是加快研制适应雨天作业以及减少含杂率、含泥率的甘蔗收获机和收获技术。

    (三)推动糖厂技改

    支持糖厂改造现有的制糖工艺和设备,使之更适应切断式的机收甘蔗要求。加快糖厂卸料槽、压榨槽、入榨前除杂系统等前处理工艺及设备的升级改造,逐步形成高效装卸系统和高效清选系统。加快甘蔗田间收集、转运挂车系统改造,加强生产基地协调和调度,确保切段式甘蔗在收获后24小时内加工完毕。

    (四)加大政策引导

    进一步优化完善支持政策,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一是对甘蔗收获机具实行敞开补贴,做到应补尽补,对购机用户申领补贴优先办理、优化服务。二是探索将与甘蔗初加工相关的机具如除杂设备、榨原糖设备等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增加机具供给,及时制定试验鉴定大纲,加快鉴定步伐。推动将机收作业补贴上升为国家性政策,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三是探索对甘蔗机收作业实施国家普惠性政策,并在原有30元/吨作业补贴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补贴数额,调动机收积极性。四是探索通过国家财政奖补形式对已建“双高”基地实施宜机化改造提升,使之符合高效机收作业条件。

    (五)强化示范推广

    及时将一些成功的甘蔗机收模式,通过地市糖办、农机管理部门组织甘蔗种植大户进行交流和现场示范,使其充分了解机械化收获的效果,增强辐射带动效应。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模式适宜当地发展规模的机收模式,不急于求速度求数量,重在引领,示范一个带动一批。对于既有强烈机收需求又对机收存在疑虑的200-800亩甘蔗种植大户,积极推出成功的案例和模式,促使其打消机收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