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广播电视主持传播的创新路径

    徐阳

    【摘要】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媒体的实践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本文以智能化技术背景下的全新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实践的典型案例和相关研究为主,分析大数据赋能和人工智能发力对于主持传播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主持传播? ?交互场景?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0? ? ?【文献标识码】A

    人工智能(AI)技术走过了颇具争议的数十年。纵观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传播行业的裂变,技术为媒体行业构筑了坚实的新大陆。一方面,技术作为不断革新的手段或途径,正在解放和发展媒介的内容传播力;另一方面,技术通过不断磨合和改进融合到各种全新的传播形态中。“伴随着这些传播实践的改变,过往诞生于大众传播时代的主流传播理论与范式已难以解释持续变动之中的社会情境。”①传播生态的改变,推动着主持传播的理论版图的变化,主持传播范式应思考转移的问题,以适应理论指导新实践。在新生态中,我们一边探索传媒行业的新路径,一边充实着主持传播的新理论。

    一、引进智能化,打造主持传播新逻辑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渗透进入传播领域,可以说是一个现象级的发展。未来传媒业的发展,将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紧密关联。人工智能不仅在宏观上重塑着传播行业的业界生态,也在微观上重塑着主持传播的模式。

    (一)大数据赋能,提升主持传播精细化

    随着主持传播格局的演变,主持传播不仅仅局限于主持人群体,也涉及主持人所依托的媒介组织传播。如今,媒介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广电媒体固定受众流失、经济效益下滑、影响力日渐式微等问题集中显现。要生存,首要任务就是打破传统的受众观,研究用户的需求,迎合自身发展,不断打造符合融合传播规律的节目。

    1.不断丰富和精准的受众“画像”

    大数据赋能下,通过对受众的需求、兴趣和情感指数等进行分类、评分、贴标签,形成反馈闭环,加上包括反映信息汇总、情感属性、热门词类、节目渠道、传播路径等数十种维度的有价值数据,使得大数据下的节目制作既能关注受众的整体行为,又能从个性化需求中剖析受众对内容的消费行为和能力等,实现为受众精准“画像”,从而为不断完善、提升主持传播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引导力助力。例如,大数据应用于音乐广播,通过整合歌曲信息、歌曲热度榜、平台听众评论、歌曲关联曲目的数据,经过特征和聚类分析,实现节目曲库的优化,为节目满足受众需求提供参考,最终实现音乐广播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提升。

    2.提升主持内容的呈现与解读能力

    當下,大数据与可视化的“联姻”,为主持内容的呈现提供了更高效、更深入的解读方式。这种呈现与解读是跨越了文字、声音和图像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视觉连通思维的捷径,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相关数据、概括内容要点、阐释发展过程、展现整合内容、反映情状关系、表达多方意见、梳理独家解读等,促使主持传播的内容更直观更易理解,缩短了主持传播的内容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数说命运共同体》节目中的《事物背后的故事》一集中,主持人通过人们感兴趣的食物来反映“一带一路”带来的农产品贸易往来,揭示重大的互通互联商机,既贴近了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又联系起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二)借力人工智能打造主持传播新模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曾几何时人工智能作为高精尖技术的代名词只能小众化地存在于研究领域,如今逐渐走下神坛,进入大众视野,切实服务于人们的工作生活。

    1.打造高交互场景化的主持传播

    众所周知,媒介场景设置对用户的接受心理和反馈行为可以产生重要影响。传统媒体主持人的互动仅仅局限于少数被邀请或被安排的受众,非直播节目的实时互动交流少之又少,大部分受众扮演着旁听者或旁观者角色。简言之,传统意义上主持传播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传播者手中。但随着话语权向受众的“下放”,受众社群开始向用户社群转化,高交互成为主持传播的硬性要求,主持传播更加追求高度的垂直化和细分的专业化。此外,主持传播中有温度、有仪式感的场景是主持人打通用户真实需求和情感价值的突破口。

    2.打造多频次体验化的主持传播

    个性化时代,追求个人感官的舒适度,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高的期待。在每个人的客观心理需要中,体验不可或缺,体验往往能使人印象深刻,体验的引入决定着主持传播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多频次、多连接的体验化主持传播,结合主持人真诚热情的主持态度,往往能提升传播者与用户之间的尊重感和信任感,让用户产生高度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

    例如:科大讯飞和南方财经的合作,电视节目会出现声画和谐的“俎江涛”三维人物形象,报纸和新媒体的文章也会实现“俎江涛”自动播报,让读者变成听众。未来我们很可能在手机客户端、电视端、广播端和跨屏端中感受到更多形神兼备、声画和谐的人工智能主持人形象。

    3.打造全方位人际化的主持传播

    人际化是主持传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实现主持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核心要素,人工智能的引入,加快了人际化回归的发展趋势。主持传播中,人际化因子的影响力越大,传播中的主客体自由度和灵活性就越强。伴随着主持传播的符号和渠道的多元化,主持传播越来越高效,在说服能力方面表现得异常活跃,有利于实现传受互动、传受互通的最大化。

    例如:微软的机器人主播“小冰”加盟湖南广播电视台音乐之声主持阵营,不仅为节目带来了贴近自然的语音播报,还可以回答受众的冷知识“刁难”,幽默回应受众的奇思妙想,在线上与受众进行语音交流。

    二、人工智能时代主持传播新实践的思考

    (一)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

    2018年7月,搜狗公司虚拟主播亮相,这款虚拟主播按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主播姚雪松的形象来设计。从这一虚拟主播带来的良好反响来看,首先,传统的播音方式与现代创新技术的巧妙配合,运用于主持传播的播报场景中,可以自动、实时、快捷地生成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增强了主持传播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其次,虚拟主播技术还能根据用户上传的人物形象的图片实时生成该人物的虚拟主播形象,实现用户与主持模拟面对面交流。结合语音交互系统,虚拟主播人格化更加凸显,实现了主持传播的私人定制化和交互能力的提升。

    (二)专业与时尚的平衡配置

    从拟态真实走向客观真实,人工智能技术指引下的主持行为总体上来说信息流失很少,不附带过多情绪化传播,尤其是资讯类主持更加精准高效,视听效果上音画结合更加紧密细致,内容和形式上的可观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受众对节目的认可。人工智能时代的主持传播,无论是泛传播还是精准传播,通过搭载人工智能技术对信息资源、受众资源和渠道资源等进行有效整合后,实现了专业与时尚的深度融合,达到了一种自发式的平衡配置状态,进一步增强了传播的渗透性。现在媒体将交互功能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主持传播已经超出了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平台范畴,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传播理想渠道和路径。

    (三)主持新实践存在的不足

    智能化的引入,创造了新的传播价值,但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人工智能播音主持存在人际化特征和专业化水平发展不成熟的问题。从受众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与受众之间形成友好互动的和谐关系,即使存在互動,互动性也不够生动,受众认同度不高。 从主持人业务要求来看,播音主持作为二度创作,首先是气息、发声、共鸣构成的第一创作空间,其次是声线、情绪、情感的第二创作空间,冷冰冰的技术在语言上很少能够实现重音、语气、节奏的把控,播报中逻辑线条固定模式化、简单化,变化少,缺乏追问式的深度、广度,尤其是谈话类节目不能形成良好的谈话氛围。

    三、结语

    主持传播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无法割裂,技术支撑下的主持传播能不断适应传播特性,为大众传播活动赋予更加鲜明的人际化特色。主持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维的特征,需要主动在媒介深度融合和智能技术加持中进行定位,以期完成自身传播功能的发挥。

    对于人工智能,我们要精益求精,呼唤理性对待,发挥其在大数据、算法处理上的优势作用,发挥其在非人际性主持传播工作中的替代作用,发挥其为主持传播的实践和人才培养提供的引导作用,发挥其强化主持传播中人际性和人格化特征的导向作用。创新先行,笔者坚信播音主持从业人员的理想与坚守将搭载人工智能,生发进一步的创新演进。

    注释

    ①臧国仁、蔡琰:《大众传播之叙事取向——另一后设理论思路之提议》,《中华传播学刊》,2013年第23期。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编辑:林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