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的互动玩具设计研究

    任玉洁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互动玩具设计

    儿童只有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自身的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升[1]。 研究表明儿童在面对比较复杂的数字技术类互动玩具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与挑战,他们更喜欢简单的操作系统[2]。儿童互动玩具在设计中必须先考虑使用者的实际情况,即儿童的心理需要,然后再考虑是否使用数字化、技术化手段以加强互动效果。依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① 对儿童成长与认知的研究成果,儿童心理发展可分为4 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前运算阶段(2 ~ 7 岁)、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3]。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成长正处于前两个阶段,这可成为对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进行界定的依据。由于学龄前的儿童身心成长变化程度比较快速,设计合适的互动玩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学龄前儿童的发展包括语言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沟通与交往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往往都是在与周围的人和物的互动中建立起来的”[4]。因此,设计合适的互动玩具是保证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

    1 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概述

    1.1 感知运动阶段心理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相当于婴儿期,年龄段是从出生到2 岁②。此阶段的儿童没有语言和思维能力,主要依靠感觉和动作探索世界,父母或其他人无法与儿童进行实质性的双向互动。父母必须承担巨大的责任,需要比较敏锐地观察与捕捉儿童的反应或行为,并推测他们的需求与目的。通过观察与调查发现,大多数父母在与儿童的互动中,总会用表情或者肢体动作对儿童的行為或反应作出回应,并根据情况满足儿童的需求。正因为这些互动过程才使儿童形成了良好习惯和正确举止,为以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刚开始分不清主体和客体,总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慢慢地,儿童开始学习分辨自己和别的物体,逐渐意识到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儿童会用自己的动作探索外界事物,比如摇动能发声的铃铛,或者把某种东西移动位置。儿童通过手的动作或眼与手的协调活动使周围世界发生改变,这样他们才能逐步理解手是身体的一部分,才能发现自己与其他事物的不同,并能进一步明白动作和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阶段儿童以动作为主,并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出现“表象”③和思维,也还没有出现语言。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没有运算的性质,因为他们的动作尚未内化为表象的形式。

    1.2 前运算阶段心理特征

    前运算④阶段指处于2 岁~ 7 岁之间的儿童。儿童的自我意识一般产生在2 ~ 3 岁之间,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儿童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性意向。当儿童的独立活动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支持时,就会表现出得意与高兴的情绪,出现自尊与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必须珍惜和重视儿童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儿童的独立性意向不断发展。在7 岁之前,随着儿童智力进一步发育及对周围事物进一步地认识,思维逐渐具体化、形象化和条理化,记忆力及形象思维能力增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开始萌芽,想象的内容更加全面与连贯,比如在画画时有了一定的逻辑安排能力。儿童逐步表现出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和性格倾向,对自己的行为能作出初步评价,并能在父母或他人地指导下逐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并受到约束。

    2 互动玩具的概念

    互动玩具是从外界满足儿童心理需要的重要对象或媒介。互动玩具是指能在儿童成长阶段,满足儿童对外交流的需求,提升儿童认知水平,并且能让儿童获得安全、爱与尊重的玩具产品。儿童互动玩具的互动方式和层次分为两种:一种是儿童与玩具之间的互动交流,属于“人机互动”的范围,互动层次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高低;另一种是儿童通过玩具与父母或其他人进行互动,玩具起到媒介作用,玩具的技术含量并不是最重要的条件。互动玩具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促进儿童认知水平地提高,并且满足儿童向外寻求交流、爱与尊重等的需要,与采用的技术手段之间没有绝对关系。同时,儿童玩具“产品必须符合儿童心理,增强产品的竞争力”[5]。

    3 基于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的互动玩具设计意义

    3.1 锻炼学龄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基于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的互动玩具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游戏过程促进学龄前儿童进行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分析、综合、抽象等方面的锻炼,逐步发展出缜密的演绎推理能力,主动地冲破感知运动阶段中的形象思维模式,在具体的关系中提升智力水平,最终很好地过渡到前运算阶段。

    3.2 促进学龄前儿童的自我认知水平

    基于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的互动玩具作为客体或作为连接主体与客体的媒介,促使学龄前儿童进行自我观察与评价,完成对自我的洞察和理解,促进自我认知水平的逐渐提升。尤其是在前运算阶段,伴随着学龄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出现,基于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的互动玩具将鼓励与自信带给了儿童,使他们进一步主动地探索内在世界,并且能尝试和完成对自我心理世界的控制和管理。

    3.3 增强学龄前儿童与父母的互动关系

    基于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的互动玩具的媒介性质,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龄前儿童与父母或其他人的互动关系。当互动玩具介入到亲子关系中时,恰恰能使儿童与父母通过玩具建立有趣温馨的互动模式,产生更好的人际互动效果。

    4 基于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的互动玩具设计思路

    4.1 基于感知运动阶段的互动玩具设计

    首先,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处于一个好奇心重、快速成长的时期,适合此阶段的互动玩具应该在语言、听觉、视觉、触觉发展等方面进行设计。同时,互动方式中不能有复杂的游戏机制,即玩具要简单、有趣与温馨。其次,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没有主动保护自己的能力,所以儿童的互动玩具必须绝对安全和耐摔,不能有容易脱落的小部件和尖锐的棱角。最后,通过玩具让儿童与父母进行互动,这是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互动玩具追求的另一个目标。儿童只有通过不断地与父母或其他人互动交流,才能更好地感知外部世界。

    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互动玩具以“回应式”互动为主,即儿童给玩具一个刺激,玩具按照预设程序给出固定反应,玩具处于被动地位。这是因为在感知运动阶段,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能力。例如,婴儿摇铃架是一种专门为感知运动阶段儿童设计的互动玩具。婴儿摇铃架的设计目的是通过玩具锻炼孩子的感知力、语言能力以及想象力。玩具所具备的声、光功能,可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

    但值得注意的是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好奇心重,所以对一些能引起他们注意的事物会保持长时间地注视,这可能会引起斜视、对视、脊椎弯曲等问题。所以要求父母或其他人必须尽可能地陪伴儿童,以便随时矫正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4.2 基于前运算阶段的互动玩具设计

    首先,互动玩具的功能应该提升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认知水平,以及对各种概念的理解。比如,在玩耍中理解体积、重量、速度、长、宽、快、慢等简单的数学和物理方面的概念。其次,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可能会形成一定的人际互动体系,相互关系需要已经超出了与父母互动的范围。互动玩具设计应考虑怎样通过玩具加强儿童与他人之间地交流互动。最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相比,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大大增强,互动玩具设计需要考虑手脑并用的操作模式,并且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現实生活中,为这一阶段儿童所设计的互动玩具种类繁多,其中一些已经兼具娱乐与教育功能。如多功能语音勺子(TalkingSpoon)是专门为2 到6 岁儿童设计的产品,具有将玩具与餐具结合起来的双重功能,是典型的多功能儿童互动玩具。语音勺子只要检测到儿童吃饭时唇舌与勺子接触就能播放语音,根据孩子吃饭的积极程度发出不同地表扬语言,比如:宝宝乖、真棒等,使儿童能在心理层面感知语言的意义。同时,可录制并播放家长的语音,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遗憾。当家长教授儿童使用语音勺子的按键控制功能时,语音勺子就会成为一款亲子互动玩具。

    玩具与其他生活用品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好地设计策略,但有时候娱乐性与实用性并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所以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儿童的心理成长和需要,也要考虑和满足家长的意愿,毕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家长或其他成年人进行指导。需要注意的是互动玩具的功能既不能全是父母意愿地体现,又不能使互动玩具无节制地满足儿童的需要,这其中的平衡点在哪里就需要更进一步地分析与研究。

    5 结语

    学龄前儿童互动玩具的设计必须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一方面满足儿童好奇心以及加强父母的参与性,另一方面要以锻炼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关注儿童的自我认知发展为主要目标。在之后的研究中也可以从心理成长需要的角度,进一步分析数字化、技术化的学龄前儿童互动玩具的设计方法和模式,从人机互动角度关注儿童互动玩具娱乐与教育功能的平衡点,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