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屠海杰

    [摘? 要] 具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 构建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学会欣赏学生,多鼓励和表扬学生,进而唤起课堂生命力,通过构建平等、理解、尊重的师生关系,打造适宜生长的课堂环境,最后运用适宜的情境和多维度的评价,让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 生命力;数学课堂;欣赏学生;适宜的情境

    课堂应该是活的,有生命力的. 学生是课堂的基石,教师是课堂的催化剂,在师生的相互作用下能使课堂焕发生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快乐学习,使课堂更富有活力. 那么,如何构建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呢?

    学会欣赏学生,唤起课堂生命力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用平等、发展、欣赏的眼光看待,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关注他们的成长. 教师不仅要欣赏学生的“成绩”,也要欣赏学生的“错误”. 知识的积累、经验的增长就是在不断解决“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的,纠错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 教师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适时地进行鼓励,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重拾信心,唤起学生探究和思考新知的勇气.

    例如,教师在教学s=vt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560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行驶,共行驶了5小时,请问现在距离乙地还有多远?

    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轻松解答,560-80×5=160千米. 教师请一位基础薄弱的学生作答,学生给出了“560÷80”的答案,接着低下头,脸有些发红,手攥得很紧,有的学生已经开始嘀咕了,还有学生用嘲笑的表情看着他. 这时,教师说:“说得很不错,但是解题还不够完整,有没有学生可以用他的思路将解题继续下去呢?”这时已经有人举手给出了另外一个解题方法,即(560÷80-5)×80=160千米.

    教师的及时评价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其他同学收获了另外一种解题方法. 虽然那位学生的答案不正确,但根据他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他极度紧张,是需要帮助的,如果任其发展会使学生自尊心受挫,日后会更加害怕思考和回答问题. 教师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的欣赏也要适时、适度,要根据学生性格和当时的心理变化合理地进行赞扬和鼓励,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彰显个性,让课堂充满活力.

    构建平等、理解、尊重的师生关系,提供课堂适宜生长的环境

    要想让学生喜欢一门课,应先让其喜欢上这个教师,这样有利于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和谐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的营养剂,是师生互动的内在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课堂的生命力.

    教师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先锋军,教师必须用心组织教学,以服务者的姿态服务于课堂,积极地对待学生在课堂的反应、真心理解和尊重每个学生.

    学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主力军,学生对待教师要用平等、尊敬、理解的态度. 平等,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学生既不需要惧怕教师,又不能亵渎教师的付出;尊敬,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是教师的付出让其获得受益一生的知识;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教师也不例外,用理解的眼光去欣赏教师,就能慢慢找到闪光点,让自己慢慢喜欢上教师,从而喜欢上课堂.

    和谐的师生关系离不开师生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课堂教学是师生互相学习、互相成就的过程,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定能使教学迸发出火花.

    创设适宜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适宜情境,能让学习更轻松,能引发学生无限想象,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 情境教学将赋予课堂生命力,使学习变得如吃饭、睡觉一样简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情境教学赋予课堂以情感,为从感性到理性、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过程铺路架桥.

    那么要如何创设适宜的情境呢?

    1. 用生活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的获取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与生活密切结合才能让数学生动起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案例1? 如何计算灯泡的体积.

    师:同学们,我们之前计算过哪些图形的体积呢?

    生1:长方体、正方体、球体.

    师:很好,这些图形都是规则图形,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灯泡的体积如何计算.

    生2:老师,灯泡是不规则的,这个能计算吗?

    师:是的,以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还不能对其直接进行计算,需要换个思路解答. 我们可以联想一下,生活中如何给货车货物称重呢?(教师一提到货物称重的方法,学生都豁然开朗了)

    生3:老师,这个我知道. 可以先称出车和货物的重量,货车是经常用的,重量是已知的,可以用總重量减去车的重量.

    生4:老师,那么这个灯泡的体积可以用量杯计算了. (量杯一说出,同学们都纷纷点头,找到了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已认知的事物探究新的事物,整个过程轻松、自由,调动了每个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 用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情境是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带着问题去学习,比直接灌输的方式更有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设置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思考始于问题,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教师PPT展示代数式“8a+2ab+ab-9a-3ab”,教师和学生进行比赛. 学生每说出一组a,b的值,教师都能立马说出答案,而学生的速度就慢很多,学生们都投来疑惑和崇拜的目光. 当教师告诉他们不是因为计算得快,而是将式子进行了化简,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合并同类项对代数式化简这么重要.

    教师用问题引出知识点,与学生亲密互动,活化了课堂,巧妙地设置悬念,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更主动.

    3. 用活动创设情境

    在遇到比较抽象、比较枯燥的数学问题时,让学生动手实践,并总结归纳出新的知识,对数学学习有积极的作用,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用活动创设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沟通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焕发课堂活力.

    案例2? 探究三角形全等SAS定理.

    師:昨天让大家准备的剪刀、直尺、量角器、A4纸大家准备了吗?

    学生齐声回答:准备好了.

    师:那请看屏幕数据. 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分别为6 cm和8 cm,这两条边的夹角为72°. (教师PPT展示)

    师:请同学们依照三个条件分别画两个三角形,然后裁剪下来,先自己比较,然后同组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任务布置后,同学们开始忙活起来)

    生1:老师,我的剪好了,我发现两个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叠在一起,它们是一样的.

    师:很好,那么大家可以同组对比一下,看看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生2:老师,我们都比对过了,都是一样的.

    动手实践,使数学课堂有了灵性,轻松地探索出了三角形全等的SAS定理. 活动情境的创设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有利于知识的形成,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维度评价,保障教学有效性

    教学评价日趋多样化,从评价主体看,已由教师评价,扩展为以教师为主,学生和家长为辅,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评价,从而保障评价的公平性,有效性;从评价的方式上看,不再是仅通过成绩的高低机械区分学习效果的好坏,而是进行全面考核,包括了课堂表现、教学活动参与情况、课后的总结与反思等. 通过这样的评价,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评价的多维度是新课标教学体系的要求,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无论选择何种评价方式,都要注重学生的个体感受,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对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爱上课堂.

    总之,课堂是师生共有的,要通过共同的努力构建有生命力的、积极向上的、高效的课堂.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活动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运用适合的教学手段,让课堂更有效、更生动,使课堂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