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美视域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德育思考与实践

    韩延辉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德育思考与实践过程也是如此,它是一份挚爱的情感、一种愉悦的体验、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已经开始重视美的因素,但所关注的往往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等,而较少考虑学校自身在教育过程中要如何创造美。换言之,传统教育侧重“借美育人”,而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育应更加重视“创美育人”,努力将“借美”与学校教育自身的“创美”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置于创美视域下进行德育思考与实践。具体来说,要通过人文底蕴在积美中宽厚、科学精神在慧美中沁润、学会学习在新美中明悟、健康生活在谐美中养成、责任担当在修美中升华、实践创新在拓美中绽放六个方面,进行德育工作的探索。在此,将基于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的思考与实践,阐述其中第一个方面——人文底蕴在积美中宽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三个基本要点。学校应深刻认识和理解人文底蕴的基本内涵和要点,正确把握人文积淀的途径,主动担当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责任。

    一、通过知识与实践增加人文积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人文积淀的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即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1.聆听人文故事,感悟人文积淀

    获得知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虽然直接经验能够获得更可靠的信息,但间接经验能够更快速地获取知识。因此,在人文教育过程中,学校开展了一系列讲座活动,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地增强文化底蕴。系列讲座从内容到嘉宾涉及多个领域,内容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受邀嘉宾包括周恩来同志的侄子、著名飞行员周秉钧先生、“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航天英雄翟志刚等。通过聆听讲座,与嘉宾面对面交流,学生受到了鼓舞,并获得了对人文积淀的感悟。

    2.践行人文体验,淬炼人文积淀

    学习人文知识仅仅是个开始,只是观念中的“花朵”。学校通过校内和校外两个场域,在国内和国外两种环境中,帮助学生将学到的人文知识淬炼为实实在在的人文底蕴。

    (1)淬炼人文积淀的温度

    打造人文校园,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人文体验中淬炼人文积淀的温度。校园人文体验包括系列活动、大型活动、特色活动、节日活动、热点活动五大类。

    系列活动重视相互关联,突出整体统筹,力争全面完善。学校开展的修身养德活动,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积淀的精华,确定了“礼仪、尊重、诚信、仁爱、自强、责任”六大主题,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确立不同的主题,使学生能够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大型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律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判断力。学生通过自主举办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经典诵读文化”比赛、“拍摄DV研究历史”、港珠澳中学生辩论赛等活动,不仅增强了人文底蕴,还提高了责任与担当意识。

    特色活动具有较高的相对性和特殊性。学校构建了心育活动体系,包括编写读本、举办讲座、表演心理剧等,通过“菜单式”选课、“订单式”讲座、“预约式”咨询等活动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开设了生涯指导系列课程,并注重对参加空军招飞选拔的学生进行心理培训。

    节日活动主要以民族节日为载体,展示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情感。通过“浸润传统话春节”“重温历史怀先烈”“传承经典绘端午”“快乐游园品中秋”“孝老敬亲暖重阳”等活动,学生领悟到了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加了人文知识的积淀。

    热点活动将国家盛事作为活动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突出了思考性和启发性。例如,学校开展了“十九大精神进校园”热点活动,通过课堂宣讲、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知识比赛、诗文朗诵、板报评比、快闪表演等形式,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2)淬炼人文积淀的厚度

    走出校园,引导学生在匠心独运的人文探索中淬炼人文积淀的厚度。珠海市现存大量的摩崖石刻书法遗迹,其中以石溪摩崖石刻群的书法艺术成就最高。不论是行书、楷书,还是笔法、结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古代书法的“金科玉律”和悠久传统,彰显了书法与环境的和谐之美。石溪摩崖石刻群的文学内容十分丰富,古典格律诗词的底蕴深厚。学校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以石溪摩崖石刻为平台,引导学生学习传统书法、研究本土文化、探讨古典文学,在真实情境和亲身体验中增强人文积淀,继承人文传统。

    (3)淬炼人文积淀的宽度

    走向世界,在包罗万象的人文实践中淬炼人文积淀的宽度。学校的学生合唱团多次走进维也纳、悉尼等世界级音乐殿堂表演,并在有62个国家共363支优秀团队参加的第七届世界合唱比赛中获得“青年混声合唱组”银奖;学生管乐团参加了世博会和亚运会开幕式、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并多次应邀到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交流才艺。走向世界,使学生感受了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在博采众长中拓展了人文积淀的宽度。

    二、通过尊重与关切培养人文情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人文情怀的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结合一般的人文意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人文情怀:一是人的尊严,二是人的发展。

    1.坚守人的尊严,滋养人文情怀

    人的尊严是对人的平等身份的确认,是内在的、固有的,不能以人的能力大小、贡献多少等来判断。学校利用班会等显性活动大力宣传以人为本的观念,同时也通过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的建设,以隐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尊严教育。此外,还营造自主管理氛围,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学生会、制定各项评比制度等,实施“有章有法”的自主管理;鼓励学生自主组织运动节、科技节、“我是冠军”晚会等活动,促进“有声有色”的自主参与;鼓励学生自主开展“风采之星”“感动一中”人物评选等,开展“有模有样”的自我教育。这一过程是相信学生的过程,也是鼓励学生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尊严、滋养学生人文情怀的过程。

    2.促进人的发展,内化人文情怀

    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不仅是对个人的关注,更是对全人类的普遍关切。学校开展“学雷锋”主题活动已有五十多年,时至今日,学校志愿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拥有包括爱幼服务组、敬老服务组、校园服务组、社区服务组、蓝天小屋服务组、文明城市服务组在内的服务队。学校还通过培训活动、知识讲座、总结表彰等形式弘扬志愿者精神,通过参与航展志愿服务、科技创新大赛志愿服务、“心暖新暖,大爱前行”等,开展志愿者行动。学生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促进了自我的发展,并强化了人文情怀。

    三、通过积累与表达升华审美情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审美情趣指“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结合审美情趣的基本内涵,可以将其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审美能力的积累,二是审美价值的取向。

    1.夯实审美能力,润泽审美情趣

    美感是人在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满足等特殊感觉,反映了具体的环境、行为等对人产生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是主观感受与客观存在的具体统一。审美能力的积累、审美情趣的润泽,都需要主体的参与、客体的承载以及活动的开展。学校努力将审美情趣融入德育工作中,既着力于从横向拓宽学生对艺术、自然、社会的审美能力,又致力于从纵向夯实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更高层次和境界的人性之美。为此,学校成立了艺术中心、体育中心、书法训练基地、管乐团、版画社、文学社、棋社、爱乐协会等社团,通过开展“明悟德美、升华行美、清幽雅美、沁润慧美、凝聚和美、绽放创美”的“六美”活动,润泽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引领审美价值,提升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偏爱,它直接体现为人的审美选择和审美评价。学校从外在物质环境和内在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一是精心规划物质景观,让学校的建筑、雕塑等都成為彰显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无论是“春风化雨,百年育人”的一中石、“胜券在握”的雕塑、“乐学亭”“求真石”“创美泉”,还是学生的作品展示,悬挂在教室中的班旗、班徽、班级格言等,都体现出学校的审美价值。二是潜心研究精神景观,以德育管理确立审美品格,通过德育活动注入审美精神。在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三自”实践活动中,学生以审美的眼光自主设计活动方案、组织实施活动并享受活动成果。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德育思考与实践,是育人的过程,也是创美的过程,在升华教的境界中表达美,在陶冶美的过程中开展教,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德育思考与实践,既是情感的一份向往,也是探索的一次起航,既有花开明媚的喜悦,亦有“花未全开月未圆”时“寻花待月思依然”的期待与憧憬。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