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赵春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一些教师用新媒体技术、音乐美术等扮美课堂,让各种评价手段得以齐聚,体现了崭新的教学思路。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深入追问:有时候,我们到底是在追求创新,还是在满足于表面的浮华?简约,是舍而有得、言简意赅、文简意丰、返璞归真,是以简洁的形式、清晰的思路、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

    一、取舍内容,简化处理

    我们要深掘教材,精选文本,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我们是教材的“二次开发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有时会不得要领,源于我们的目标过多,要顾及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升、情感的熏陶,还有审美情趣、品德修养等内容,在多样目标的追求中迷失自我,最终使目标虚化,使语文教学失去了“语文味”。教学目标是要为学生引航的,目标定得是否科学,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如果课堂目标定得过高,教师再面面俱到,往往越抓越空;而如果目标定得过低,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要基于“最近区域”确立目标,追求“一课一得”。如诗歌教学,依次需要了解写作背景,带着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人形象,体会诗歌内涵。教师需要去繁就简,根据学习需求确立一个目标。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以“朗读诗句、改写对话,走近杜甫、感受杜甫”为目标,目标设计显得简约而丰厚。我们要基于考点精选内容,要借助教材这个“例子”,强化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如在学习诗歌赏析时,教师要求学生抓住语言、画面、手法、经历、背景,在学习方法、探寻规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要针对差异,合理选择内容,要难文浅出、长文短教,在机智的变换中简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二、细读文本,追求务实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时候往往片面追求“新颖别致”,大搞花样,环节、形式变多,无价值的活动也变多了。我们要简化环节,为学生留出更多讨论、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知。我们要让学生“细读”,抓住能支撑阅读的关键词句,让学生把握整体,进行讨论、理解、品味,使教学变得务实而有效。如在《雨的四季》一课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品读春雨,展开自己的联想,透过字里行间,将仿佛看到、听到、闻到、感受到的内容说出来。我們要避免语文课堂被零敲碎打而被肢解得体无完肤,不追求过多分析,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悦。我们可以对问题进行筛选、整合,能抓住一两个主问题进行教学,以避免“随意问”“简单问”“碎片问”。主问题能以一问抵多问,能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展开讨论,使课堂变得饱满。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显得琐碎,主问题难以落实,我们可以巧借形式,将所有问题串联起来,使内容精简、环节简要。

    三、摒弃繁华,挖掘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不必要的教学技术会导致资源的“挥霍”,要开展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文本言语中挖掘内在的精神。我们要根据学情选择教学媒体,能令学生生趣,促进目标的实现,这样的使用才有价值。我们在公开课教学中,常追求外表的“繁华”而放弃了“原生态”的教法,往往因为尺度把握的不合理,教师批量呈现信息,学生“走马观花”,反倒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只有阅读才能让感知变得鲜活,才能感受遣词造句之妙、中华语言之美。如在《昆明的雨》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大家四读文本:一读课文,说说文本所描写的昆明的雨是怎样的;二读文本,题目写昆明的雨,而文中雨的内容写得并不多,而写了雨季的景、事、物、人,说说它们与雨有什么关系;三读文本,品读“雨季的果子,是杨梅”,感受文本语言的平淡质朴,从这些“凡人小事”中感受到独特的光;四读文本,理解作者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体会对昆明真切的怀念。读才是语文学习的“根”,而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已,我们只有以简捷的手段,才能让语文教学变得简约而优雅。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去繁就简,为学生提供努力的方向,能将学生的思维往深处引领,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