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全息预习习惯养成策略研究

    陈穆

    【摘要】初中生的全息预习习惯养成包括预习的意义、方法、内容、时间和评价五个要素.本文通过分析这五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明了初中生有效养成数学预习习惯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初中生;全息预习;数学学习

    “全息预习”是指在全息观点下全方位、多角度地指导课前预习,从而使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它由预习的意义、方法、内容、时间和评价五个不可分割的要素构成.综观国内外关于预习的研究,均是针对预习的方式、方法以及如何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而没有对“预习”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尤其缺少对初中生进行数学全息预习研究.因此,在全息观点下研究初中生数学预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全息观”是从部分出发去观察整体的一种思维方法.学生能否有效养成预习习惯取决于教师对全息预习的把握程度.

    一、理解预习的意义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借鉴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完成的,而榜样正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力量.教师可以运用榜样激励法激起学生“别人行,我也行”的求胜心,进而使他们产生模仿心理,让他们通过积极尝试达到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这份喜悦就会变成一种自信推动着学生向更高的目标不断迈进,并持续完善自我.

    (一)预习心得,榜样激励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整理并收集学生每学期完成的关于数学学习的得与失的材料,并在每届学生毕业前指导他们结合这些材料完成一篇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下学期开学初,教师根据需要选出有关课前自学篇让新生学习,新生通过学习往届学生的预习心得,吸取学长的经验教训,明确超前预习的内容和方法,培养数学自学能力,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榜样的激励作用不仅可以让新生感受到“超前预习”的妙处,而且可以缩短师生的磨合期,增强师生沟通的实效,使新生愉快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

    (二)观摩学习,明确方向

    学生学习了往届学生的预习心得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观摩往届学生的预习笔记.关于数学预习笔记有以下要求:笔记要用16开或A4纸大小的带封面的本子或装订本记录,约100页(够一学期使用)即可.本子正面用于写教材中需解答的内容,反面用于课堂练习,凡做错或需补充的内容均用红色笔写,以便日后复习时引起注意.学生的数学预习笔记不只是完成课后的随堂练习和习题,还包括教材中设置的每个问题都得解答.实践证明,这样一本记录学生一学期以来的数学学习情况的预习笔记,不仅方便学生复习巩固,而且有利用和收藏的价值.随着预习的内容积累得越来越多,学生就越有成就感,学习的劲头也就越大,而且这样一本内容翔实、针对性强的预习笔记也方便老师和家长监督和指导.

    二、 讲究预习的方法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最有價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不但可以学好知识,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生认识了预习的意义,借鉴了别人的做法,有了正确的观念和想做的愿望,还需讲究预习的方法,这是预习习惯养成的保障.预习和课堂学习一样,有着一般的步骤和方法.笔者经过研究,提炼出了“一读、二做、三比、四疑、五议、六练”这一预习模式.

    一读——读懂教材:让学生把教材读通、读懂.读通是指了解教材内容的概况,理清教材内容的逻辑思路;读懂是指弄清教材的每句话、每个术语、每个公式,乃至每个符号,理解例题解、证的各个步骤.这样能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二做——试解例题:让学生在不看例题解法的情况下,按自己的思路试解例题.倘若学生经过尝试确定无法解答,再根据教材提示试解例题.

    三比——比较解法:让学生把自己的解法与例题解法进行比较,若做法、结果完全一致,则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新知识;若解法一致、答案不同,则要让学生重新查找原因;若答案一致、解法不同,说明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教材不同,可在课堂上发表看法;若解法和答案都与教材不同,说明学生对知识还不理解,可再研究或在学习小组中请教其他同学.

    四疑——查找疑问:让学生把课前预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包括仿照例题解题时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在教材相应的位置,以备课堂上向老师或同学提出质疑.

    五议——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质疑、释疑或交流学习心得,和组员共同领悟对新知识的理解.

    六练——解答练习: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答教材上的随堂练习、课后习题等.

    三、 明确预习的内容

    学生掌握了方法,教师还要根据学科内容和特点以及具体学情指导和布置预习内容.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只有全面了解所需预习的内容,才能制订好适合自己的预习战略战术,让预习内容和预习方法和谐统一,从而保证预习习惯的养成.

    (一)定义法则,阅读推敲

    概念性强是数学学科的一个基本特征.初中数学的定义和法则大都从生活实际或具体例子中抽象概括而来,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从实例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尝试用简练语言表述,之后再与教材中的定义、法则进行比较学习.教师要强调让学生逐字逐词逐句地阅读定义、法则,尝试找出关键词,看能否把它所包含的意义列出来,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它的使用范围如何?能否用其他数学语言表示?

    (二)公式定理,推导证明

    定理和公式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尝试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推导公式、证明定理,即把新学转化为已学或者通过已学得出新学.学生在推导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步步有据,想办法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分析公式的结构特征,指出定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并且在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中要注意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转化.

    (三)重点难点,归纳核实

    学生在每节预习时都应该尝试找出本节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和感到困惑的难点,并在书上或预习笔记上做好相应的记号或记录,针对预习时遇到的不明白的知识点可以与老师或同学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别人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同时听取别人的意见,在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既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教材上学不到的知识.

    (四)疑难问题,深度挖掘

    预习就是把书读厚,即充分挖掘和该节课有关的知识,提出相关的疑难问题并及时做好记录.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要认为教材写的都正确,也不要认为教材中的例题的解法就是最优的.学生对于教材中设置的问题和例题不仅要思考、解答,还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如,例題的解题格式和方法是否合理,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在解课外习题时是否存在其他问题,等等.

    四、把握预习的时间

    预习的时间与预习的方法、内容息息相关.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及时预习、阶段预习和学期预习.这三种预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交叉进行的.哪个时间、哪个阶段采用哪种预习较为合理,可以根据需要而定,只要能达到最佳预习效果即可.

    (一)及时预习

    及时预习通常在上课期间采用.及时预习的特点是实用性强,老师讲多少,学生就预习多少.由于预习的内容较少,因此所花的时间也不宜过多,时长最好控制在半个小时内.如果时间过长,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课前及时预习最好安排在做完当天作业后的剩余时间里,根据时间的多少来确定预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在着实挤不出时间预习或一时忘记预习的特殊情况下,可抓紧时间在上课前几分钟把马上要学的章节快速浏览一遍,这也总比一点都不预习的课堂效果要好.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发现,14.5%的学生喜欢“及时预习”,理由是:一节一节的预习,内容少,容易接受和消化,既不吃力,又有利于知识的衔接.

    (二)阶段预习

    阶段预习可以在半学期的诊断性考试后、法定的节日放假期间、学校大型活动(如运动会)或周末等有两三天不上课的时间段进行,这样相对集中的时间预习单元内容效果较好,因为数学每一章中的每小节知识都是相互联系、承上启下呈螺旋上升的.学生预习了这一节的内容,在下一节中马上就可以用到这些知识,这样既是预习又是复习,在上一节还是疑惑的知识点到下一节可能就得到了解决.因此,许多学生从单元预习中尝到甜头并为此上瘾,从而争相品味超前学习的乐趣.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9.6%的学生喜欢这种预习,他们认为单元预习的效果最好.

    (三)学期预习

    学期预习通常是指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学习内容,这时往往需要浏览整本书或几单元的内容.学期预习的作用主要是了解一下要学习的新知识体系,摸清新知识的特点,并采取相应措施,使自己的学习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来进行.这种预习的时间较长,只能在假期中进行,而且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问卷调查中,有68.3%的学生喜欢老师布置假期预习作业.

    五、实行预习的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进而形成愉悦的心情,并促使其为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迈进而努力.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纽带,初中生行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是否注重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积极的评价是决定预习习惯养成的关键.笔者认为以下措施可以成为教师在课内外对学生预习进行评价的有力举措.

    (一)课前小测

    教师在上新课前可对学生进行小测,小测的出题原则是只要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就能够完成,从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直抛问题

    教师一上课就直接针对预习内容提问,并有目的地请学习自觉和不自觉的同学回答,使二者产生对比,让学习不自觉的同学认识到不做好课前预习就算很简单的问题也会回答不出.

    (三)以退为进

    教师直接把新课当复习课上,让有认真预习的同学在课堂上形成“生成性”的内容,而没预习的同学则两手空空.

    (四)及时表扬

    教师要对认真完成课前预习并在课堂上表现积极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还要提供机会让学生交流在预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及遇到的困难.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评价可激发学生在预习时提出问题的欲望.

    (五)观摩笔记

    教师把课前预习做得好的学生的预习笔记在班级同学或家长面前展示,并让学生观摩,这对于初中生将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

    (六)个别谈心

    教师应找那些暂时不能做好预习的同学进行个别交谈,适当引导,也可以请“小老师”(即预习作业完成得出色的同学)帮忙做思想工作.

    (七)质量分析

    教师要写单元考试质量分析,并为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又考得好的同学提供在课堂上交流的机会.

    (八)心得体会

    教师要让那些主动预习而且尝到“甜头”的同学谈谈心得体会,逐步感化不能够自觉预习的同学.

    总之,依据全息观,部分既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又具有不为整体所具备的功能.笔者根据三十年来的经验与研究认为,初中生数学预习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要理解预习的意义、讲究预习的方法、明确预习的内容、把握预习的时间、实行预习的评价,这五部分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我们教师应该从每一部分对全息预习的推动和影响出发,在每一部分上讲究策略,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有效的预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胡君妍.引导课前自主预习,提升数学课堂效率[J].数学教学通讯,2020(08):75-76.

    [2]汪明春,汪明武.预习:意义、误区与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9(10):46-49.

    [3]梁玲.浅谈初中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2):104.

    [4]金玲玲.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探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