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校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困境与破解

    周丽华

    【摘 要】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高校应承担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部分责任和义务。高校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满足各类群体的多元化教育需求,促进城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增加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通过协调政府、社会、高校三者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起多元的资金支持、多层的管理体制、灵活的培训方式以及完善的配套措施,从而提高高校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新型城镇化;高校参与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6)10-0046-03

    《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8》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8%。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到2030年将达到70%左右。这也意味着“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进入城市型社会,城市经济将占据主导性地位,城镇化将成为中国发展的主要动力。[1]新型城镇化建设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4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74亿,已然成为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0%,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革新步伐加快,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升已迫在眉睫。

    一、高校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背景分析

    (一)高校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1助力经济结构调整

    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高校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助推器,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上具有密切的先天优势。高校应当发挥其独特优势,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将其打造成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2履行高校社会责任

    高校生长的土壤是区域经济和地方社会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走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道路。农民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应是其服务的对象。高校的特殊作用和地位,决定了其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上的必然责任。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纳入人才培养范围内,是高校履行职能发挥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3提升高校社会声誉

    高等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高校应积极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主动参与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去,并为自身发展找到新的突破点,增强学校发展动力。这就需要高校一方面,积极争取得到国家的经费支持,并用于改善其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提升自身办学实力;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提升其社会奉献度,不断得到社会认可,提升其社会声誉。

    (二)高校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可行性

    1国家政策的支持

    国家对于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高度重视。自2003年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起,十余年间从中央办公厅到各部委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涉农文件。2015年3月,国务院公布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每年培训农民工2 000万人次,到2020年人均培训补贴资金800元,农民工免费接受技能培训覆盖率将达到95%以上。[2]同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进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

    2农民工迫切需求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工开始大规模进城务工,到现在已有30年的历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内部也逐渐出现了代际更替。与老一代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受教育程度要高于老一代农民工,他们对职业技能培训有着更高的意愿,对培训的师资、设施、环境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低层次化的职业培训机构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作为正规、系统的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必然成为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的最优选择。

    3高校的资源优势

    高校相对于职业培训机构办学层次较高,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具备优势条件。一方面,高校拥有相对较为完善的软硬件条件,教学设施齐全,师资队伍完善,培训经验丰富,学习氛围浓厚,人文环境良好;另一方面高校能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新行业的兴起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并可开展单项培训与系统提高相结合、日校与夜校相结合、职前与职后相结合、长学制与短学制相结合、间断修习与连续修习相结合的各类职业培训。

    二、高校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识不强

    当前很多高校缺乏社会服务意识,没有参与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同时,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仅仅是在大方向上鼓励高校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也缺乏具体的落实措施和监督机制。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 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 553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3]如果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用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那么不仅可以为国家节约资金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劳动者,还能够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

    (二)高校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不足

    当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靠政府投入。从总量上来看,中央和各级政府用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费高达几十亿元,然而平均到两亿多农民工身上就显得杯水车薪了。此外,由于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还未纳入到国家教育体系中,高校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得不到专项拨款。从农民工自身来说,虽然国家规定了企业应当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员工培训,但真正履行培训义务的企业很少,农民工的工资大多较低,难以拿出更多的钱投入到培训中。

    (三)高校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深度不够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当前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高校,普遍培训深度不够。更有一些学校是被动参与到政府发起的“扶贫工程”“阳光工程”等活动中,并没有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重点任务执行。职业技能培训由于受经费的限制,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化理论上,或者开设一些成本较为低廉的课程,农民工很难从中学到真正需要的技能。如何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深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是每个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高校应当注意的问题。

    三、高校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路径分析

    (一)高校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原则与目标

    1培训的原则

    高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应坚持三大原则,即针对性、多样性、实效性。首先,针对性是指高校在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时,一定要做到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民工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其次,多样性是指高校在进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时,一定要层次多样、形式多样、内容多样;最后,实效性是指高校在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时应当注重培训的实际效果,一定要让农民工真正学会并掌握到知识和技能。

    2培训的目标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农民增收、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高校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目标也应逐渐完善,从最初的为“人人有业”服务、“人人能就业”服务,到为“人人能创业”服务,再到为“人人能乐业”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4]培养方向也由最初的“一技之长”到“一专多能”,再到培养具有宽口径的职业市场适应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劳动者。

    (二)高校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提升路径

    1建立多元的资金支持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以国家为主。国家可以成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专项基金,将整个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到国家财政预算体系中。高校作为农民工的培训方,应当利用其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免费给农民工进行培训,当然其培训所产生的费用应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来买单。企业作为整个培训的受益方,有责任承担其员工的培训费用。企业可以通过下订单的方式向高校提出培训要求,当然也应当向高校交取一定的培训费用。通过建立国家、高校和企业分流的资金来源,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校因资金不足而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缺乏积极性的问题。

    2建立多层的管理体制

    畅通技能劳动者职业发展通道,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完善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对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高校应当按照不同的层级分属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够使整个培训系统有序地开展。根据高校直属管理机构的不同,可以大致将高校培训农民工的管理大致分为三层:第一层,国家教育部对其直属高校进行管理,负责对其直属高校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行管理和监督;第二层,各省教育厅对其管辖范围内的高校进行管理,负责对其地方高校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行管理和监督;第三层,各市、州教育局对其管辖范围内的高校进行管理,负责对其高校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行管理和监督。并健全职业培训标准,完善管理制度,改进政府购买成果机制,加强对培训的全方位监管,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

    3实行灵活的培训方式

    在培训形式方面,高校要兼顾短期、中期和长期培训,满足劳动者提升职业能力的差异化需求。可以根据区域特色、特色专业以及企业的要求开展特色培训,以订单式、定向式和定点式三种方式进行。如开设相关的实训基地,或者在高校对农民工进行订单式培训等,切实培养一批专业和技能过硬的技术工人,促进当地产业的开发。在培训内容方面,高校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主要可分为四项:文化培训、思想培训、技能培训和心理培训。在农民工群体中,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存在很大一部分农民工对生活和工作的期待远高于现实状况,进而可能导致农民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一旦农民工出现心理失衡,则将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高校有必要将心理培训作为一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补充,让农民工在思想上能够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位,获得更多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4建立完善的配套措施

    首先,协调政府、社会、高校三方关系。在培训过程中,只有协调好政府、社会和高校之间的关系,才能保障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有序平稳地发展。这就要求在政府、社会和高校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农民工能够通过这个渠道了解到政府、社会、企业和培训机构的用工需求,而这些相关部门也能够了解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和困难,也可以说通过这种信息渠道的建设为农民工搭建一个稳定的维权机制。其次,解决培训师资问题。高校可以制定相应的奖励性措施,鼓励校内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参与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去,对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师或学生在评定职称或毕业鉴定时给予适当的加分。对于培训中表现特别优异的人学校可以给予其证书奖励或者推荐工作。最后,妥善处理培训后的转移问题。如果农民工培训后找不到工作,没有转化为效益资本,那么这种人力资本的投资就是失败的。作为政府,可以促成高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将培训后的农民工向需求单位输出,同时也可以拓宽思路,出台相关国际劳务输出政策,将参训农民工向国外输出。高校也可以为农民工设立一项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从培训、签约、就业到维权,一条龙解决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参考文献】

    [1]潘家华,魏后凯.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白天亮.农民工仅1/3受过培训[N].人民日报,2015-03-02.

    [3]教育部.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N].中国教育报,2015-05-22.

    [4]卓晴君.教育是乡村的希望[N].中国教育报,2007-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