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高专院校通识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林典

    [摘?要]

    高职高专院校是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将关注焦点聚集到人才的综合成长上。以通识音乐教育为例,其主要是强调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强化,形成对美的感知。校园文化建设也同样如此,目的是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文章尝试对通识音乐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展开研究,发现通识音乐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校园文化建设让通识音乐教育更全面,有广阔的实践空间。两者最终服务的核心还是当代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职高专;通识音乐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8-0065-03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备受关注。作为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识音乐的教育实践对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强化有重要意义。要不断尝试和探索教育改革的新思路,赋予通识音乐教育新的空间。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机土壤,发挥出校园文化建设中对音乐文化的诠释,能够让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更充分。可以说,通识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明确,互为作用,互为影响。

    一、高职高专院校通识音乐教育现状

    高职高专院校的通识音乐教育,目前处于一种相对尴尬的局面之中。主要原因是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明确,更侧重专项技能的强化,对通识音乐等素质教育的关注度有限,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领域的相关研究,对高职高专院校通识音乐教育现状展开分析,具体如下:

    (一)教学资源匮乏

    高职高专院校的通识音乐教育,目的是突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全面性,改善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摆在眼前,具体表现为:第一,基础资源缺失。通识音乐教育所需要的音乐器材和设备较多,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对通识音乐的重视度有限,在经费投入方面做得并不理想,仅提供多媒体教室为通识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持,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师资资源匮乏。高职高专的通识音乐教育多是以“大班授课”的方式展开,普遍缺乏针对性[1]。且音乐教师资源的短缺,造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通识音乐教育面临尴尬局面。教师资源匮乏的问题摆在眼前,需要通过多途径补充教育资源,让通识音乐教育的魅力得以呈现。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高职高专的音乐通识教育当中,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优质的音乐专业人才,而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意识。但这并不代表着通识音乐“不重要”,可以随意拼凑和展开。从实际情况出发,发现当前的通识音乐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教学内容大纲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模块的处理不够具体,从而造成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大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大打折扣,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2]。课程框架的搭建作为学生接触音乐的主要平台,课程设置不合理,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积极性不高

    在高职高专的通识音乐教育环境中,学生除了在通识音乐课堂上能够接触到音乐,在校园环境中有关于音乐文化氛围的创设和营造并不理想。这就造成学生接触音乐的空间被局限,对音乐的感兴趣程度不高,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3]。

    二、高职高专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高职高专院校是优质人才的培养基地,随着高职高专院校的不断扩招,在校生数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除了传统的专业课程建设之外,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可忽略。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打造特色的教育空间,对学生在校园环境中不断成长提供必要支持。但从实际情况出发,高职高专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并不理想,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4]。

    (一)定位不明,缺乏明确导向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向社会持续地输送优质人才是主要任务。这不单单指的是专业建设要具备先进性,也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上要与时俱进,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但结合实际发现,高职高专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定位不够准确从而导致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有限。校园文化的建设作为学生成长空间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其自身价值。但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存在,限制了校园文化的魅力展现[5]。

    (二)校园文化积淀不足,对学生影响有限

    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历程中,突出强调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视度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职高专的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不理想,文化积淀不足的问题持续存在。特别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校园文化的导向性和独特性无法有效诠释。对于学生而言,校园文化的建设不理想,学生无法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形成深刻的文化感知,文化共鸣无法形成。且即便是高职高专院校开始尝试打造校园文化,千篇一律的模式和建设现状所展现出的影响力明显不足,限制了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不利于学生成长[6]。

    (三)缺乏校园文化特色

    作为高等人才的培养基地,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群体带来更直观的感受。但从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看,显然不具备这一特点。校园文化建设的同质化问题普遍存在,缺乏特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影响是多方面的,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显得至关重要,推动高职高专院校的长远发展[7]。

    三、高职高专院校通识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对高职高专院校的通识音乐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分析,发现无論是通识音乐教育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高专院校做得并不好。为此,要明确通识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旨在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在互惠互利中实现共同的进步与发展,最终目的是优化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支持。

    (一)通识音乐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途径

    通识音乐教育虽然在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发展困境,但其自身具备的价值不容小觑。对于通识音乐教育而言,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让校园文化建设更有序。其一,美化作用。对于美的追求是大学生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一种健康和高尚的情感的传递过程。音乐通识教育让大学生对于美的感知更充分,认可度更高,让艺术感知力得到不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得到强化。以通识音乐教育的感染力,让校园文化的建设得到美化,塑造一种健康、高尚的氛围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其二,辐射作用。通识音乐的教育实践,由于音乐艺术的辐射面宽泛,也让校园文化建设有更多的可选空间。如将传统的音乐类型融入到通识音乐教育中,能够深度挖掘音乐本身的文化内涵,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这种通识音乐教育本身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必要支持;其三,控制作用。高职院校的通识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可以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利用音乐的艺术属性和文化感染力,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让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虽然以音乐为核心的控制作用是一种软性的,但其力量却不容小觑;其四,激励作用。通过通识音乐搭建起来的平台,可以成功的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中,以音乐的激励方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音乐的影响力来从容、乐观的面对生活与学习,时刻保持高昂的情绪,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感。激励作用的展现,需要通识音乐发挥应有的作用,让校园文化的氛围得以形成;其五,凝聚作用。依托通识音乐来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借助课程本身的作用,让师生关系可以在课堂上得到有效调节。校园文化的建设本身是高职高专院校长远发展的核心所在,借助音乐作品能够营造良好的氛围空间,以凝聚力的强化让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得以达成。从通识音乐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来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8]。

    (二)校园文化建设让通识音乐教育更全面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通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氛围环境的创设,让教育本身的影响力更充分,充分展现出音乐的自身魅力。一方面,校园文化氛围环境的形成,学生对音乐的感兴趣程度将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打造,不单单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鼓舞,更是一种在实践层面的侧重。校园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能够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的开展空间,包括基础设施资源的补充、音乐器材的完善等,让围绕音乐教育的基础资源更全面,更充分。除此之外,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环境中,音乐教育工作在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性逐步提升,自然围绕音乐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实践侧重点更明确,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得围绕音乐教育的宣传、活动等更加全面。如开展“音乐节”“传统音乐宣传月”等诸多活动,在高职高专的校园环境中突出音乐的重要性,在根本上为教学创新提供必要支持,使得通识音乐的开展得到有力推动[9]。

    四、高职高专院校通识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策略

    高职高专院校通识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要有明确的发展策略的支撑。从两者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到,音乐教育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途径之一,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反作用于通识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但同样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融合发展实践,高职高专要将关注点聚焦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处理好当前通识音乐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识音乐教育本身要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通识音乐教育还普遍存在发展困境,对于这些基础性的问题,需要寻求解决方案。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多方面下功夫,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自身实际,给出合理、可行的策略和建议,让通识音乐教育的空间得到拓展和挖掘,自身走向完善。只有确保音乐教育发挥作用,才能够让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出有效性,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知。

    (二)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突出特色,在传统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框架中,内容的特色彰显不够充分和全面。为了凸显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围绕音乐内容展开系统分析。如将传统民族音乐或者是爱国主义音乐内容融入到通识音乐教育的基本教学框架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地放大音乐本身的价值,强化对学生的影响,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只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目标达成,才能够为通识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三)寻求通识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框架

    作为一种全新的融合模式,通识音乐教育要融入更多的内容,让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得以达成,形成完整的融合框架。在两者关联关系的论证中可以看到,两者的促进作用明显。一方面,学校要注重两者的融合价值,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使得音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在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中,让音乐成为主要的一项,带给大学生良好的体验与感受,在氛围环境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学校的支持让两者的融合发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检验发展融合的有效性。在发展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中,要针对通识音乐教育情况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效果展开系统分析,给出可行的策略与基本方案,最终目的是深度挖掘校园文化的独特内涵。高职高专院校作为优质人才的培养平台,要不断探索创新之路,通识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作为一次新的尝试,将发挥出“1+1>2”的效果,让传统的教学空间得到延伸[10]。

    总而言之,通识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对学生的审美素養的强化有重要意义。同样,校园文化的塑造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强化。两者在本质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探索融合空间与融合途径,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保障,促进高职高专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