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精神培育探索

    施开波 付贵源 唐琳

    摘 ? ?要:在新工科的专业背景下,高校非常注重创新创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大力推进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改革,如何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目前各大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培养出思想觉悟高的新型工科学子,文章以成都大学为例,对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对高校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进行深入探索,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建设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新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6-0019-02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下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为了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心,丰富大学生的眼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和探索是必不可少的[1]。学校教学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战场”,发挥着育人功能,每一位指导教师都肩负着指导学生的职责,所有课堂都应实现知识传授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在专业学习中使学生受到全面教育,让学生能够深切地了解到创新创业的艰辛。

    一、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必要性分析

    (一)结合时代所需与学生发展需要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引导学生肩负起社会的责任,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长期以来,专业教师重视专业培养,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而忽视了育人工作。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教学,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及个人成长奠定基础。学生也应更加重视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开阔自己的眼界,在面向选择时使自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及应对方案。将时代所需与当代学生的发展需要有机结合,便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就业。

    (二)新工科建设发展的需要

    新工科建设需要构建新兴工科与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科技及工程领域的多方面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在帮助人们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传统工科相比,新工科更需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对高校培养当代社会人才发出了建议:建设新工科,需要为实现理论知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实施方案做出保障,解决人才缺失问题,为新时代高校培养人才提出实际性方案。在最终实施环节中,再结合各大高校的实际基础与学生现状,将新工科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深度融合。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创新创业精神培育

    工科学院着力开展工科课程思政改革,推进新工科教育与创新创业精神的有机融合。针对工科课程特点,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寻找创新创业的切入点,并寻求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实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现以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为例,介绍电子信息学院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工科专业课堂教学的实践。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教学,而大部分学生不予重视,只有少部分学生在认真落实教师上课布置的任务。为了更好地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探索。

    (一)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目标相结合

    专业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融合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深入挖掘育人资源,提炼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等育人要素,确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育人的课程教学总目标,并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的育人目标。以“通信工程原理”课程为例,课程的育人目标为培养学生解决通信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从事通信和相关工作做准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积极投身国家通信领域科技建设、为建设通信强国而奋斗的精神。通过“通信工程原理”“数字电子电路”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为创新创业意识打下基础,从理论到实践转型,给学生一个学习通信基本技能的机会[2]。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进程中,成都大学在过去几年中举行了多场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不同人的不同看法,从不同专业到不同学院,制定了各自特殊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并通过网上教学发放各种资料,有效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师一直注重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二)開展开放式教学

    在工科课程教学中实施“互问计划”,以学生与教师互相提问、互相学习的灵活课堂形式,促进学生敢于理性质疑,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单片机原理”课程为例,将防疫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提出“如何通过单片机的简单应用解决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测温”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再结合疫情期间的最新论文进行解释说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了解单片机知识在抗疫中发挥的作用。将理论赋予实践,通过实践中的学习,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不同,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以往学生获得知识、信息主要依赖于教师,从“互联网+”到各类电子产品,大量的社会信息媒体的出现使得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增强。处于这样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只有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健全的身心与丰富的眼界,才能在良莠不齐的信息中找到正确的方向,不会盲目跟风。

    (三)采用案例分析教学,开展创新创业、实业强国的

    思想政治教育

    工学发展历程中蕴含着许多爱国主义的教育元素,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爱国主义热情和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部分都是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课外活动为辅。这样的模式无疑在最开始是很有效的,但当学生开始了解到一些理论知识后,面对的则是如何进行实操。一味地只学技术知识,没有很规范的实践过程时,会令理论与实践不契合。以“创新、发明与专利实务”选修课程为例,结合专利权的变迁发展,观看各类教学视频,了解制造业强国理论,组织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现强国梦打下坚实基础,也为自己的发明创造做好专利权维护,为今后的就业与创业做好维护工作。这是一项较为系统、规范化的工程,从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想法的实践,再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一环扣一环。

    (四)结合人物事迹教学,为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理念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有意识地将专业课程知識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通过通信原理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踏实务实的科学发展观[3]。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可将傅里叶、拉普拉斯等人物事迹引入课堂教学。傅里叶早年间向巴黎科学院呈交论文,经审阅后被科学院拒绝。几年后,他又提交了修改后的论文,该论文获科学院大奖。傅里叶在论文中对热传导方程进行推导,在求解该方程时发现解函数可以由三角函数构成的级数形式表示,从而提出任一函数都可以展成三角函数的无穷级数。傅里叶级数等理论均由此创始。一次推导过程就足以令傅里叶发现新的理论研究方向。从伟人身上学习优异品质,帮助大学生养成创新意识、树立科研志向;通过教师严谨示范,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踏实的工程素养,认识到大学生的项目责任和社会责任。

    (五)采用实践教学方式,开展创新创业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工科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融入思政元素,以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科创新精神。以“单片机设计”课程为例,从电路设计、芯片功能、时钟电路等基本技能切入,将设计单片机防疫产品作为课程实践主题,在强化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融入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外观、功能、结构设计创新,培养当代新工科学子创新创业精神。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结合,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学校的自主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将创新创业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让大学生不止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枪实弹”地参与到项目当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1]王诗珣.“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业问题研究——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3):78-79.

    [2]孔令杰.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研究——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20(11):129-131.

    [3]杨依潓,梁钊华.借鉴与创生: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71-174.

    编辑∕丁俊玲

    作者简介:施开波(1985—),男,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及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0年度成都大学CC国家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程思政视域下新工科学子创新创业精神培育探索”(ccyg20200100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ccyg202001004);2019年成都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cdjgb2019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