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引入“劳模导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

    摘 ? ?要: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孕育壮大,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新时代背景下,为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显示出愈加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高校在劳动教育中普遍存在劳动精神宣传学习缺乏实效性、学生参与度低、劳模影响持续性不足等问题。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思想政治引导作用、丰富文化内涵、体现道德实践价值,可以将具有强烈劳动精神代表性的劳动模范加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探索“劳模导师”联合家庭、高校、企业三方面共同推进劳动教育的新方案。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模导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劳模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6-0017-02

    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教育中,与德智体美视为一个教育体系,并揭示了这“五育”间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迅速展开学习、研究和实践。2019年2月,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会上发布《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体现了高校关于全面加强劳动教育问题的系统思考。

    一、高校将劳模精神引入校园的教育经验

    青年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推广较早,自2010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以来,全国高职院校陆续推出加强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大力宣传劳模事迹,引导学生以劳模为榜样,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与本科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不同,本科院校将劳模精神引入校园文化生活的步伐落后于高职院校。就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来看,使劳模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将劳模精神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现路径主要有三种。

    (一)劳模精神进课堂

    课堂是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把劳模请进课堂开展讲座,或者在课堂上播放劳模宣传视频,能够让学生在常规的学习氛围中生动地感受劳模精神。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设主题多样的劳模讲座活动,利用五一劳动节等重要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劳模主题团日活动、参观劳模工作室等校园活动。部分高校能够利用教研团队的优势,通过组织编写教材资料、出版劳模读物等方式深入研究劳模精神,并将出版物投放在图书馆、阅览室等场所供学生学习[1]。

    (二)引入劳模精神,丰富校园文化

    高校的常规宣传途径是利用校园橱窗、广播站、校报等传统媒体平台宣传劳模先进事迹,部分高校还开辟了论坛、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等新媒体阵地,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为载体,将劳模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通过生动可感的劳模事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让讲道理落地生根,将劳模宣传材料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有利于弘扬勤劳奋斗的正能量,丰富校园文化。部分高校可挖掘培育出的劳模校友,与学生开展优秀校友返校交流等活动,激励大学生崇尚劳动、踏实拼搏,通过身边校友的真人真事能够更深刻地将劳模精神烙印在校园文化中。

    (三)劳模指导第二课堂

    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职业规划等,而目前仅有少部分高校邀请劳模参与指导大学生第二课堂。大学生第二课堂形式活泼多样,学生参与热情较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抓手。劳模参与指导的职业规划和社会实践活动多在高职院校开展,行业劳模的经验指导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技术发展现状,又能够引导学生在走向职业岗位前建立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

    二、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研究人员收集了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经验做法,在整理中发现,近年来高校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而在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对比中,也客观反映出了本科院校在弘扬劳模精神和培养大学生正确劳动观方面仍有欠缺之处。

    (一)宣传学习实效性低

    通过校园媒体宣传能够加深学生对劳模形象的认识,但是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需要长期沁润[2]。劳模宣传没有贴近学生生活,没有改变大学生对劳模的刻板印象。大学生对劳模的认识停留在坚守在艰苦岗位上、坚持埋头苦干的劳动者形象,宣传材料多为劳模工作简况与所获荣誉,缺乏切实可感的事迹材料,因此,学生在学习开始前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二)学生主动参与度低

    为扩大劳模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广学习的覆盖面,大多数高校通过邀请劳模参加校园主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学习活动。然而,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大多围绕劳模个人展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参与度较低。

    (三)劳模影响持续性低

    受邀劳模参加校园活动,一般是在特定的时间段,需要协调劳模的工作时间和活动时间,活动结束后学生与劳模没有其他交集。因此,学习宣传结束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而下一次的学习劳模精神活动可能要再过半年甚至一年,不能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如此间歇性地开展劳模精神宣传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影响力。

    三、引入“劳模导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析

    为解决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引入“劳模导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路径,并将中国石油大学(北

    京)克拉玛依校区作为实践对象,该高校位于西北石油工业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培养了大批石油石化领域劳模。办校以来,学校密切联系当地石油石化企业,具有一定的校企联合培养基础条件和实践经验。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负有主要教育责任,而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全员育人氛围。文章提出“3+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即强调结合家庭、高校、企业三方面力量,邀请“劳模导师”加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一创新举措。“劳模导师”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方案拟定后,在学校顺利开展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崇尚良好家风,增进家校联络

    学生最早接触的劳动教育是来自家庭的教育引导,家长对劳模精神的态度和认识感染着学生劳动观的形成,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会伴随着学生走进大学、走向社会。增进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能有家长的配合往往能事半功倍。随着新媒体发展,高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络已经不局限于电话沟通,校园网、公众号、微信群、QQ群都是家长掌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动态的窗口。高校多渠道并进,增强与学生家长的互动,分享劳模事迹、鼓励塑造优良家风,有助于提高家长在劳动教育中的参与感,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签聘“劳模导师”,密切校企配合

    “3+1”劳动教育模式,一改劳模进校园开展劳动教育的常规方式,劳模以导师的身份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使劳模形象更加亲近,使劳模事迹更加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劳模精神也能够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自然而然地融入校园文化[3]。

    高校可结合专业培养特色,充分挖掘、利用城市教育资源,签聘企业劳模为高校“劳模导师”,能够加强校企双方合作,有利于劳模宣传活动持续开展,加深劳模和学生的日常交流,也有利于劳模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充分渗透。通过与企业沟通签聘“劳模导师”的形式,企业和高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战线,便于与劳模的联系协调,为高校持续有序推进学习劳模精神提供制度保障。根据劳模所在行业与高校专业划分,可将劳模分配至不同学院、专业、班级,与面对媒体采访不同,劳模直接面对学生,能够彻底打破学生对劳模的刻板印象,重塑对劳模可亲、可敬、可信、可感的认识。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宣传教育,劳模精神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与校园文化衔接并结合,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直观感受职业精神,树立职业理想。

    (三)聚焦学生需求,创新第二课堂

    “劳模导师”不仅有落在文字中的感人事迹,更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学生在听完劳模事迹报告后,走进劳模的工作环境,在劳模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践,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劳模精神的实际内涵。引入校园的劳模,不再是进来讲座,而是走进来、坐下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的“劳模导师”。“劳模导师”不只是在劳动节等节日来参加校园宣传活动,而是能够在课余时间走进学生食堂、学生宿舍,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在充分认识“劳模导师”后,能够利用劳模工作室,主动申报“劳模导师”指导的科技创新、社会实践项目,回归到第二课堂主体地位的学生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实现认识和实践的知行合一。除此之外,因为“劳模导师”具有积极向上的职业形象,在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中更有说服力,通过邀请“劳模导师”坐客职业人物访谈,与学生分享职业经验,能够鼓舞学生树立崇高理想,脚踏实地奋斗。

    家庭反映的是大學生入校前的教育影响,企业能够映照出大学生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后的职业形象。高校通过紧密联系学生家庭和企业,可完善、整合大学生不同时期的教育背景和教育资源。“劳模导师”在高校、企业、家庭三方搭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更能够发挥劳动教育优势,达到弘扬劳模精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协助高校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4]。

    参考文献:

    [1]才忠喜.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37-38.

    [2]冯滨鲁,毕廷延,魏晨明.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实现路径[J].山东教育(高教),2020(1/2):65-68.

    [3]刘向兵.弘扬劳模精神 加强劳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9(24):24-26.

    [4]刘向兵.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中国高等教育,2018(10):30-32.

    编辑∕丁俊玲

    作者简介:姜雪(1992—),女,山东烟台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石油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