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张巧 罗士琴

    一、教学分析

    1.课标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 1 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力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节内容“河流地貌的发育”,主要涉及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根据课标要求,授课者通过地理实验的形式,以观察流水是否影响地表形态—分析流水如何塑造地表形态—识记河流地貌类型和特点—探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为线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地理现象的能力。

    2.教材分析

    “河流地貌的发育”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三节内容。知识结构承前启后,主要分为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前者理论性强,条款式、结论性语言较多,学生理解起来较抽象晦涩,笔者以模拟地理实验、小组探究活动的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分析流水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有效完成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后者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观看 2016 年全国各地多发的洪涝灾害的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深刻影响。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完成了行星地球、大气圈、水圈的学习,就地理思维方法而言,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分析地理现象、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对地理知识储备来说,“地球的圈层结构”“自然界的水循环”等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本章内容前两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山地的形成”与本节更有知识上的前后关联性,学习方法可借鉴贯通。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类型,地貌特点;理解河流侵蚀地貌、堆積地貌形成过程和原因;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模拟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的实验,以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成因,应用实验结果为线索,完成以下学习过程:观察流水是否影响地表形态—分析流水如何塑造地表形态—识记河流地貌类型和特点—探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②以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科学认识观为指导,以模拟实验、自主探究、分组学习的方式为抓手,以自主研发的 App 通过移动终端与 PC 终端交互参与自主活动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载体,使学生快速融入情境、积极参与课堂、自主高效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地理实验的过程中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应用成果,体验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科学认识观来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结合2019年全国多地爆发洪涝灾害的时事热点,树立用知识的力量捍卫人身安全的坚定信心,培养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

    2.教学重难点

    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类型和地貌特点;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难点: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形成过程和原因。

    3.教学方法

    方法:采用“地理实验、图文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分析、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河流地貌”:河流由源头到上游、中游、下游的地貌景观。

    【板书】河流地貌的发育。

    【导学】引导学生从视频中感受河流地貌的雄伟壮观,并思考河流地貌的形成主要受何种力的作用。

    【知识点】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承转】河流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流水的作用,思考流水如何塑造地表形态。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此过程,学生分组按要求完成。

    【播放课件】模拟实验—实验要求:①比较流水作用发生前后小土山表面形态的变化。②比较山上和山麓分别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并说明成因。③分组打开移动终端上“师生互动课堂App”,点击活动1,获取实验内容,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点击提交反馈完成情况。

    【活动1】①实验目的:理解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塑造。②实验器材:一堆泥土、一杯水、一个平底敞口的小箱子。③实验步骤:将泥土放在小箱子的一边,呈一定坡度的小土山状;用水杯在土堆略高一点的地方,倾倒出一股小水流,模拟河流。

    【知识点】流水侵蚀作用类型及对地貌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并理解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塑造过程,在流水作用下地表形态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承转】流速的快慢会影响流水的作用类型,当流速发生变化的时候,流水的侵蚀作用是否一样?

    观看实验视频,思考视频中不同位置流水侵蚀分别朝向什么方向,对地表形态产生什么影响。

    【播放课件】解析实验。

    【播放视频】主要展示流水侵蚀作用,视频中用箭头标注侵蚀作用发生的方向。

    【知识点】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特点及成因

    【自主探究】阅读教材 P77,分组探究学习河流侵蚀地貌在形成的不同时期、不同河段以哪种侵蚀作用为主,形成何种河流地貌,以及这些河流地貌的特点、成因。然后,扫描二维码,完成活动 2。并点击提交,检验结果。

    【活动 2】分组点击“师生互动课堂 App”活动 2,判断 3 幅景观图片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些河段,滑动到河流水系图上对应的点。并点击提交反馈结果,描述地貌特点及分析成因。

    【小结】点评学生活动,小结流水侵蚀地貌。

    【导学】总结过程中注意辨析 2 个知识点:①河流地貌发育中期,河道弯曲,受离心惯性力的影响凹岸侵蚀,凸岸沉积。②V 型河谷是河谷发育早期的地貌形态,常出现在河流上游,U 型河谷是河谷发育晚期的地貌形态,常出现在河流下游。但并不完全绝对。

    【知识点】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特点及成因。

    【设计意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清晰的辨识河谷发育的早、中、晚期地貌特征及成因的差异。

    【导学】以问答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沉积物的形态,思考沉积物粒径大小与其沉积先后顺序的关系。落实 2 个知识点:①沉积物的形态,呈扇形,发生区域在山麓(出山口)。②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先大后小,河流流速变缓,携带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小结】学生总结形成河流堆积地貌的条件——地势低平,流速变缓。

    【活动 3】打开App,在图中有可能出现河流沉积地貌的地方用阴影符号标注出来。点击提交上传结果,并讲解。

    【设计意图】活动3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将实验的成果应用于实践,根据河流堆积地貌的成因,对地图中有可能出现河流沉积地貌的进行符号标注。其中有冲积平原、三角漫滩平原。学生自主完成河流沉积地貌的判断以后,再引導他们对其进行分类。并理解不同河流堆积地貌成因的异同。

    【导学】根据这些沉积地貌的位置、形态的不同将它们进行分类。在出山口、呈扇形的地貌,叫作冲积扇,出山口地平速缓,堆积形成,冲积扇不断扩大,彼此联合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入海口的叫作三角洲平原,水下坡度平缓,海水顶托,速缓堆积形成;河流中下游形成的面积广阔的平原叫作河漫滩平原,凸岸堆积,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继续接受堆积,河流改道或向下侵蚀,废弃河漫滩连接而成。

    【播放课件】应用实验。

    【承转】河流地貌有侵蚀地貌,也有沉积地貌。思考哪种地貌更适合人类居住,并在图中选择愿意居住的地方。

    【导学】学生选择中下游平原。引导学生观察经纬度,得出此处为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中国文化发源于此。不仅如此,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发源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引导学生思考原因:水源、交通便利、地平、土肥、便于农耕。

    【承转】流水沉积形成的中下游平原最适合人们聚居,往往会形成大的聚落。但请思考,地势低平的地方有何隐患——洪涝灾害。

    【投影】全国各地洪涝灾害新闻。

    【导学】大自然的力量人类往往无法抗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选择更安全的聚居地。投影课本81页活动。

    【小结】聚落往往沿河分布,一般分布于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形越平坦,聚落数量、规模越大;出于安全考虑,平原地区往往选在地势稍高处或修筑防洪堤;山区应高于洪水位,避开滑坡泥石流。

    【结语】一条河流,从源头蜿蜒而出,奔流向海。塑造壮观雄伟的峡谷,孕育宽广富饶的平原。人们在山间的谷地、广袤的平原沿河而居。河流带给我们水源、沃土,也有伤害。我们用知识武装自己,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大江大河奔腾不止,人类文明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