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对农林类大学文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影响

    王兵 王怡然 王娜

    摘? ? 要:在当今农林高校文科研究生教育中,传统的教学虽演变出各种新教学模式,但仍旧存在效率低下、学生主动参与性不强等问题。作为非优势性学科,教学的模式僵化问题更为明显,学生科研及创新能力不强的状况也普遍存在。莱夫的情景学习理论提出了专业社团形式的学习方式,以解决传统学校学习方式的弊端。文章从X高校P学院的专业性学习社团——读书会入手,以莱夫“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理论分析读书会内部的稳定运作方式以及参与者如何在读书会内部构建自身。通过读书会的有序运行、良性循环更替、发展规模演变及成员学习状况,证明专业社团的学习方式优于传统文科专业授课制学习,且对农林类大学文科研究生科研能力有较大的提升。

    关键词:农林高校;读书会;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C91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3-0042-03

    一、引言

    當今农林高校的文科类研究生数量较为庞大,研究生的培养不仅依靠研究生与导师个人的努力,还与学校偏向、学科受重视程度以及学科在该校发展基础等因素息息相关[1]。X高校属于农林类高校,该高校拥有很大数量的人文社科研究生,这批文科研究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学校教学整体风格影响,且文科在农林类高校中一直处于较为边缘化的地位,其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文科研究生培养陷入科研能力偏弱,产出不高的困境[2]。

    文科研究方法不同于自然科学以实证、实验为主导的理性方法,更多地使用内省、想象、体验和直觉等非理性方法[3]。因此,对文科研究生的培养也应与对理科研究生的培养有所差别,运用独特的方法,综合提升其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等,通过对各项能力的培养,使其最终获得创新及科研能力。正因文科教育的特殊性,使得传统的讲授—考试—测评评定模式的弊端愈发凸显[4-5]。探讨如何改进文科专业研究生教学模式,以期提升文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本文的核心问题所在。文章以X高校P学院的“四为读书会”为案例进行研究,使用“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框架,分析学院内部专业学习社团“四为读书会”影响文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路径,并判断研究生读书会的效果,以此提出专业社团学习方式应当广泛应用于文科研究生教学中的假设。

    二、读书会的发起与制度

    X高校是一所农林高校,学校特色和优势学科是农业、林业及水利等涉农相关的专业,学校正在进行一流大学建设,但文科的科研和教学却相对薄弱。P学院是X高校的一个文科专业学院,研究生入学后一年级以授课制教学为主,二年级之后研究生主要跟随自己导师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由于研究生所需技能与知识体系同本科生存在差异,传统的授课方式常被教师和学生诟病,双方都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难以使研究生获得真正的学术锻炼。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院系内许多特色学术型社团应运而生,目的就是解决文科研究生教学活动与科研能力不相匹配的问题。各个学术社团的规模各不相同,准入机制也各有特色。多数学术团体是以某导师为中心形成组织并开展多方面学习的专业社团,也有以某种行动目标(如读书、项目申报及论文写作等)为中心的组织。在这些学术团体或组织中,学生可以进行专门化学习。

    “四为读书会”(以下简称“读书会”)就是P学院内一个典型的专业社团。读书会内部的专业学习要求具有强制性,社团内的学生每月必须阅读5本以上书籍,并定期在读书交流会上进行报告,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处在边缘性参与阶段的新生必须阅读学科经典,在两年的经典阅读训练后可转向经验研究训练,从而进行多元阅读及深入一线农村的长时间的实践调研。研究生如果连续几次不能完成阅读要求或者其他的学习任务,将被社团“开除”,被除名的研究生今后科研道路的发展可能会受到影响。在社团组织上,强调“集体行动”,以2019级研究生为例,社团负责教师向P学院申请两间教室,作为参与者日常进行读书活动的场所。此外,通过学院的支持,在开学前分配宿舍时会将读书会内成员分配到同一宿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集体读书氛围。

    莱夫提出的情景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6]。知识的意义连同学习者自身的意识与角色都是在学习者和学习情境、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生成的专业社团形式[7]。相较于其他学习社团而言,读书会具有专业程度更高、规模更大、组织更稳定、更加有纪律及集体化程度更强等特点,且从边缘到核心的发展路径也有着一套固定的、十分明确的且能保证学生在集体内参与的实践流程。

    借助莱夫提出的情景学习及合法性参与理论,分别论证作为集体组织的读书会的周期再生产、行动者的身份转变及向心移动方式,通过“谈论实践”建立起的行动者的群体认同与身份建构与作为实践共同体的读书会内部情境化学习较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所在。通过读书会的学习模式,能够较传统授课制教学更充分地利用参与者的时间进行学习活动,以更好的训练方式培养文科研究生的思辨能力,从而提升其在后续研究活动中的科研能力。

    三、读书会作为实践共同体的内部周期再生产

    实践共同体中,其内部成员随着时间的变化会经历代际的更迭、知识的传递。在成员变动的情况下,维护共同体避免其变化、松散甚至解体,则需在实践的日常中处理好连续性及更替性的矛盾,形成张力[8]。共同体的实践中,必经过程通常是群体成员自获得合法性参与身份起,由“新手”向“熟手”过渡,其行为由边缘化向中心化转移,呈向心性移动,随着中心的“熟手”的退出及边缘的“新手”的加入,形成闭合的循环[9]。

    在情景学习中,学生合法性的赋予对应的是实践共同体中的各方面都愿意接受新来的不够资格的人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在P学院组建的研究生读书会中,只要是该学院研究生一年级新生,都具有进入读书会的资格,学生作为行为主体选择是否参与读书会进行学习则取决于导师和个人的意愿。以2019级130余名研究生新生为例,加入读书会的就有30余人,成为P学院内规模最大的学习社团。读书会的组织得以发展壮大,基本遵循情景化学习理论中组织发展的方式,读书会内部的发展呈现代际流动的状态,以保证其可延续性,形成良性循环。

    X高校P学院读书会的学习模式起源于N大学M学院的读书会,在此可将其称为M学院读书会的一个“分支”。现任P学院读书会的负责人过去曾是M学院读书会负责人,在学生时期参与读书会进行组织化学习,随着年级的升高参与的内部实践种类更加趋向核心,由边缘化参与转向核心参与,随着毕业合理退出读书会。由于对其培养理念的认可,在进入P学院任教后,组建读书会的学习模式,并在系内获得其他教师的支持与认可,使P学院读书会成为P学院中主流的专业学习社团。

    P学院读书会承继M学院读书会的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进入读书会学习的学生必须严格遵循读书会的培养方式和各项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读书会新加入的边缘化成员呈两极移动态势,一部分成员因各方面原因退出,另一部分成员则通过不断参与实践,从合法的边缘性实践向中心实践移动,直到能够进行读书会内的全部实践。而每一年随着毕业生离校和新生入学,已经成熟的核心参与者离开,组织者又不断吸纳“新手”进行合法的边缘参与,体现社团内部延续性。

    这种“由边缘向中心靠拢”的多种层次参与实践的方式使得读书会作为一个集体得以形成健康的更替和承继模式。假设最初的创始人M学院读书会负责人合理退出,不再负责共同体的中心组织后,组织中其他靠近核心的参与者也能够上升到最核心层次,接替其进行行动,按照组织的发展理念维持组织内部基本要求及认同,使得这一共同体得以稳定的存续,完成共同体的周期再生产。作为每一个参与者个体,也在读书会中通过实践完成由边缘性参与向长期合法性参与的转变。

    四、读书会中的谈论实践及群体身份建构

    谈论实践最主要的目的并非是从谈论中学习,而是学会谈论,以此作为进行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关键,分为在实践中谈论和谈论实践两种谈论方式[10]。在实践中谈论指交流正在进行的活动过程中必须的信息,在读书会每月定期开展一次的线下交流活动中,体现为学生对上个月所读书籍的感悟分享,教师点评的固定交流环节。这一交流实践本身具有共同体中作为行动事件的意义,通过这一实践,达成学生共同参与集体实践,并对过去一周期进行自我的实践汇报、总结,接受、点评,从而进入下一个为期一月的阅读实践周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学生间的互动及学生对其他同学反馈信息的接收则是推动实践进行所必要的谈论。

    谈论实践则指共同体知识的习得与强化,加强公共形态的记忆及反思,暗示成员身份。在读书会交流教师点评环节中,教师不仅对学生所读书籍、读书状态进行评价,更注重对读书重要性、每月读五本以上的书、读经典书籍、集体读书等意识和读书会固定要求的灌输和强化。在学生的分享中,除对自我的评价外,也不乏对读书会集体的自我认识、对读书会要求认同和对其他成员状态认同的表达。教师与学生对谈论实践的共同参与,使得二者对社团核心学习行为合理性的认知不断强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边缘参与者的数量。参与者受到群体氛围带动,也经常被话语引导,对社团实践活动的参与更加积极且坚定,从边缘的参与位置主动向中心靠拢,而不是反向退出参与。

    这些谈论实践是读书会线下例会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在线上交流时常被提及的。这些谈论实践内容看似与学习实践本身无关,但对于群体而言,谈论实践对塑造群体认同、凝聚集体形态及推动共同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参与谈论实践对于学习者而言,有助于个人在集体中的身份建构,找到自身在群体中的位置以完成认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成为共同体的一员。

    谈论实践的进行还有另一层次的含义,也是接下来要讨论的话题:组织成员交流、互动的行为及共同体集合。这样的组织模式使得专业团体内部产生较为紧密的联系,共同的学习目标和明确的培养方案也使得学生在社团中随着对实践的参与逐步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这样的习得模式较之传统的授课制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水平提升,在完成社团对专业学习的要求并参与社团内部实践以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从合法的边缘参与地位向中心参与靠拢,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更明确、对知识的理解随参与不断提升、参与社团实践的程度更加稳定且深入。

    五、读书会作为实践共同体的情景化学习及

    教学优势

    在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授课制教学并不是最基本的知识获取渠道,甚至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方式。研究生本人的知识体系基础、个人研究方向的独特性、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和网络的发展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多样的渠道及复杂的方式[11]。传统课堂的开设和结束通常以一学期为单位,结课意味着课堂的终结,主要参与者的全部流失,具有难以延续的特征,无法形成具有周期发展特性的共同体,学生也无法从中获得对课程的归属感、责任感。

    莱夫提出的情景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把抽象的、去情境化的知识从一个人传递给另外一个人。学习总是处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渗透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而知识是在这个环境中由参与者共同建构的。

    专业社团的學习方式正是基于此理论被提出并在高校研究生教育中得以实践应用的。在传统授课制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要情况下,专业社团化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进入某集体成为合法的边缘参与者,并存在进行向心运动向中心参与靠拢的合理参与途径。在集体情境下习得的知识不只是抽象的、由教师单方面输出的,而是行动者自主参与建构的。通过展现知识建构过程不难理解参与者对知识的更深入掌握优于传统模式教学下对知识的掌握。

    这一学习理论在读书会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鲜明的展现。读书会作为一个明确的共同体,具有连续性及完善的向心移动的发展流程,贯穿研究生生涯甚至到博士期间,且社团发展历史悠久,过去已有多个参与者作为读书会成功培养的人才,进入高校任职,并将读书会的培养理念向外扩散传播,证实了培养模式的可靠性[12]。过去参与者对读书会学习理念的认同反哺壮大了读书会整体的发展,使其在P学院内从最初建立到初具规模、形式正规,且在学院内学习社团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及知名度,吸引更多边缘参与者的进入。

    在专业的实践共同体基础上,这种已经经过充分实践得以确立的学习模式,除传统的按科目进行授课之外,还由边缘参与者共同进行继续学习,有助于组织社团的教师按照固定的经验体系培养更具有专业水平的学生。在学习成果上,读书会内部参与者优于社团外部成员[13]。由于社团集体的规定,实践参与者的专业书籍阅读量显著高于非参与者。据读书会负责人转述,在申请博士时,读书会内大多参与者认为,自己申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读书会的培养和严格的要求。有申请外校博士的学生表示,正因此使得他较同专业竞争者更有优势,在申请过程中“打败”了“名牌大学”的同专业学生。

    在现今农林高校研究生教育中,还尚未有高校打破传统的授课制,很少以情境学习对学生进行培养。目前类似读书会的专业社团大量存在,使情境学习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在研究生教育中有生存的空间,为文科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及可行的操作模式。但种种现象表明,在同年级的学生普遍产生迷茫、焦虑及不知所措等心理状态时,参与情境学习的学生因上述的种种优势,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完善,发展路径也更加有方向感,行为也能够体现出明确的目的性。这些都体现着专业社团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在研究生教学中的优越性,尤其是在文科专业领域内,值得高校有意识的试验并推广。

    参考文献:

    [1]韩霞.理工科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案例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7).

    [2]原丽红,张荣华.关于文科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0(9).

    [3]尹宁园,尹发跃,洪筱萍,杨自文.科研能力——研究生就业核心竞争力[J].湖北社会科学,2008(12).

    [4]杨国辉,李瑞嘉.论文科研究生的科研式实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

    [5]杨成平.文科研究生科研方法教育与训练的基本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

    [6]莱夫,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7]陈向明.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看初学者的学习困境[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8]程勇,王丹.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新视点[J].教师教育研究,2010(1).

    [9]王红艳.论新教师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8).

    [10]Raphael T.E.,McMahon S.I..Book club:An alternative? framework for reading instruction[J].The reading teacher,? 1994(2).

    [11]Borrego M.,Knight D.B.,Gibbs Jr K.,et al.Pursuing graduate? study:Factors underlying undergraduate engi neering stud-? ents'decision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8(1).

    [12]Knollman-Porter K.,Julian S.K..Book Club Experiences,? Engagement,and Reading Support Use by People With? Aphasia[J].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2019(3).

    [13]Kilham J.P.,Griffiths S.P..It takes an academic village:the? librarys role in supporting interprofessional communica? tion through a book club[J].Medical reference services? quarterly,2017(1).

    [責任编辑? 姜? ? 雯]

    收稿日期:2020-09-16

    作者简介:王兵(1981—),男,河南沁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公平、主观幸福感及教学效果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计划项目“陕南集中连片贫困区经济发展对农民幸福感影响研究:理论建构、实证分析及政策设计”(2020KRM089);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现代化研究”(JY1903188)

猜你喜欢农林高校读书会科研能力农村劳动力外流原因及对策“微时代”图书馆读书会推广实践新时代农林高校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方法研究基于DEA方法的农林高校科研效率评价运用读书会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刍议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提升提高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科研能力的相关探究农林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地方综合性大学外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探究跨学科团队科研中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