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测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魏建新

    摘 要 随堂测试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和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质量的重要手段。随堂测试不仅是对课堂学习效果直接、真实的反应,更将知识测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强化知识点,保证学习质量。本文通过进行随堂测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作用的实验,简述了排球教学随堂测试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强调了随堂测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积极性和重要性,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随堂测试 高校排球教学 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8-000-01

    排球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项目,通过对随堂测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作用实验分析,能够全面、有效的展现随堂测试在课堂中的作用效果。课堂测试不仅可以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效率和质量,还能作为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总评的一项影响因素。随堂测试可以分为定期和随机测试两种,在了解学生学习进度的情况下,决定后续的教学进程和教学模式。

    一、随堂测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作用的实验

    (一)实验基本条件

    控制条件变量,在同一名教师排球授课班级中选定班级人数相同、班级学生的排球技术基础基本相同、学期教学授课内容相同、学生期末考核标准相同的十个大一班级作为试验班进行排球教学。在实验开始前需要对每个班级的每个学生进行排球基础统计,保证拥有排球基础的学生大致相同且不超过班级人数的十分之一,这样能够保证排球基础学生对排球教学质量检测结果影响不大。教学内容为排球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发球和垫球技术且所有班级内容相同。将该十个班级分为A、B两个组,每组五个班级,避免除是否进行随堂测试的其他一切影响因素。在学期末对两组的教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二)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中对照组A组的学生不进行任何形式的随堂测试,而实验组B组定期进行适当的随堂测试,并对两个组在学期末时进行同样的期末测评。测评结果如下:

    二、排球教学中随堂测试的优缺点

    经过实验结果发现,B组学生的排球水平和考核成绩明显要优于A组,不及格人数更是降到了3%,优秀人数超过20%,可见,实行随堂测试的排球教学质量明显高于不进行随堂测试。下边针对这一现象结果,给出排球教学中随堂测试的优缺点,并加以分析。

    (一)排球教学中随堂测试的优点

    首先,应该确定将随堂测试应用到高校排球教学中是十分正确的决定,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随堂测试的实施能够有效的促使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端正了学习态度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讲解技术要点时专心听讲,在课堂练习时认真揣摩,在课后甚至能够自主进行复习巩固,这种随堂测试带来的压力能够让学生保持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充足的学习动力。

    (二)排球教学中随堂测试的缺点

    虽然随堂测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显示出了重要的作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也无法忽视带来的一部分问题,在随堂测试的缺点负面问题中,主要是让学生产生了应试思想和测试焦虑。过分的强调测试,虽然会使得排球优势的学生更加自信,但对排球水平低的学生打击也比较大,容易出现测试焦虑和学习热情不高的情况。

    三、隨堂测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作用的建议

    随堂测试的优缺点需要辩证的看待,由于正面作用明显,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和保证课堂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操作简单、容易实行、可行性高,因此,将随堂测试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和手段。针对随堂测试的负面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避免,可以通过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随堂测试的难度、力度和强度,提升随堂测试适应性和合理性,减少测试的随意性和应试性。

    四、小结

    随堂测试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更能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质量。本文是通过随堂测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以该实验为例,强调了随堂测试在整个教育体系和课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随堂测试的优势正面效应,同时不断改进负面问题,避免测试成为应试的产物,处理好测试的难度、强度和力度尺度。权衡好测试的优劣,扬长避短,最终有效提高我国课堂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仕云,赵茂俞.浅谈分析测试中心在高校教学与科研中的作用[J].山东化工.2017(4):132.

    [2] 路连举.随堂测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4(20):66-67.

    [3] 赵改梅,王乃斌.浅析随堂测试的有效性[J].大众文艺.2010(14):268.

    [4] 徐涛.网络教室中的随堂测试[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