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成效与启示

    赵森 易红郡

    

    

    摘要: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历经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已形成颇具特色与成效的体系。从组织模式看,主要分为协作模式、聚焦模式、磁石模式、辐射模式、混合模式等五种。研究队伍中先后涌现出一批创业理论家,为实践提供了高效的指引。在课程设置方面,形成了多元化的课程及课外活动。优良的师资队伍,保障了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对照美国已有经验基础上,我国高校创业优化应围绕以下方面展开:创设有机创业生态系统,培植创业社会文化氛围;发展多元创业培训课程,建构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引入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建立创业导师激励制度;推动创业育成成果,提供多元创业资金渠道;促进创业行业互动,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关键词: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教育模式;教育成效

    中图分类号:G719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6-0079-06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创业型高校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勃然兴起,创业教育随后蓬勃发展[1]。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创业模式、创业理论、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及资金支持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有益经验,无疑为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学习范本。美国的创业教育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创业教育不断推动着世界创业教育改革的车轮,影响并主导着全球经济[2]。在当前“双创教育”背景下,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提升学生创新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抓手。本文从美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出发,总结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对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活动,通过对市场的响应,将自我、企业和社会三者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创业教育发展自然离不开对美国国内外社会经济背景的助推。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离不开其政治、经济、社会的宏观影响。笔者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动因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对创业教育提出要求

    长期以来,创业教育一直被视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凸显了其作为当代经济中主要财富创造者的领导作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美国经济经通胀调整后年均增长率为3.5%,就业人数的年均增長率为2.3%。进入21世纪后,这两项指标的增长速度大幅减缓,在2000年和2016年分别为1.9%和0.7%。同样,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自2010年以来已放缓至年均0.9%[3]。很显然,美国的经济内部引擎出现了“故障”,这就需要迅速扭转趋势,以确保经济的稳定与繁荣。早在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就指出,大部分经济增长不能归因于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他认为,创新驱动下的生产力增长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4]。推动生产力增长的因素主要取决于效率(包括再分配效率)和创新。而技术的进步往往伴随新事物的产生或旧事物的改造或卓越方法的创生。在保持投入(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同时,创新是提高生产能力的重要驱动力。在此背景下,创业教育对于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建设尤为重要。开展创业教育有助于衍生一批新型生产力高效的企业,激活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与淘汰机制,特别是催生新型市场的创新,并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进而提高经济的生产能力,改善社会福祉,提升人们生活质量,这也是作为长期经济繁荣的主要来源。换言之,经济发展长期依赖“变革性”或“颠覆性”的创新,这类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贡献。持续创建新企业是过去二十年中美国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因。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精神,在美国经济增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政府机构为创业教育提供支持

    强大的科技创新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009年,为了更好地落实《美国竞争法》(America Creating Opportunities to Meaningfully Promote Excellence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Science Act)的相关要求,美国特别成立了国家创新和创业咨询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On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NACIE)。该委员会主要由美国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投资者和高校领导人组成,旨在通过相互研讨进而提出有关培养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政策建议。创新与创业办公室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培育创新,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及增加对外出口。创新也是其工作的优先事项,以帮助美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发下一代技术,并支持美国初创公司的成立。2011年,142所主要研究型高校和协会向商务部长递交了一份报告,报告中阐述了以高校为基础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发展的路径,并提出希望通美国政府协作以发展更好的创业教育的愿景[5]。此后,美国先后颁布了《免费企业教育法》(Free Enterprise Education Act)等法案,从法律制度上为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另外,随着全球化竞争趋势不断加剧,中小企业及其产品的生命周期急剧缩短,这就迫使高校不得不抓住时代机遇,提高风险意识和创新管理。因此,时代创新和社会发展需求,共同要求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需不断完善。

    (三)高校创新为创业文化提供养分

    二战后,为了稳固世界霸主地位,美国开始实施一系列经济复苏的政策,如鼓励创新、支持竞争、成立专利局等。在此大环境下,为满足创业者的需求,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率先开设了“新企业管理”课程[6]。这门课程的开设有两个目的:一是帮助美国的战后恢复与军备建设,二是为战后退伍军人提供一种就业培训。这门课程被后来许多学者称为创业教育的第一个课程,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由此诞生。此后,美国的创业教育缓慢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早期,创业精神尚未引发重视,中大型企业数目不断增加,而小型企业数量锐减。到60年代末, 作为衡量企业家活力的广泛指标——人均企业数量进入低谷后转向回升。高等教育机构认识到了这一新趋势,并开始着重发展创业教育。到1970年,共有16所高校开设了创业项目。《Inc.》《Venture》《In-Business》和《Entrepreneur》等新杂志应运而生,预示着创业教育的重生。人们对“创业”一词的认识也开始从贪婪、剥削、自私等负面性的概念转变为创造力、创造就业机会、盈利等正面性理解。这些零散的活动日益壮大,并最终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一项引人注目的鼓励创新和创造财富的社会运动。1995年,美国提供创业课程的学校增加至400多所。正是在这种历史传统下,美国高校越来越将创新创业作为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也是高校获得联邦资助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为保持自身更好地发展,众多高校寻求与社区学院、非营利机构、政府和创业群体的多方合作,不断扩大其创业教育的支持网络,培植了多元的创业教育文化。

    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及成效

    (一)主要模式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迅速有效地发展得益于其独特的培养方式和多样化的组织模式。从组织模式看,主要形成了磁石模式(magnet model)、辐射模式(radiant model)、聚焦模式(focused model)、协作模式(collaborative model)和混合模式(mixed model)五种类型[7]。这五种组织模式分别依据不同培养目标和应用场景设立,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业务技巧,详情见表1。

    (二)主要成效

    1.丰富的创业教育理论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离不开企业家的参与和支持,关注企业家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要求各机构从企业家内在需求的角度入手,探索企业家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并提供理论指导。因此,实践工作的开展必须以科学指导路径为指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学界形成并积累了一系列有关企业家与创业精神的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如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f Schumpeter)首次将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相结合。他在哈佛大学的同事亚瑟·科尔(Arthur Cole)将企业家精神与有目的的活动和组织的建立联系起来。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将企业家精神定义发展成为一门学科[8]。不难看出,企业家精神已经根植于美国的文化之中并得到重视,并已被应用到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中。此外,美国还涌现了一大批如弗兰克·海尼曼·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t)、古斯塔夫·帕帕内克(Gustav Papanek)、约翰·哈里斯(John Harris)、埃弗里特·艾纳·哈根(Everett Einar Hagen)、哈维·莱本斯坦(Harvey Leibenstein)、以色列尔·柯兹纳(Israel Kirzner)、威廉·鮑莫尔(William Baumol)、托马斯·科克伦(Thomas Cochran)等著名的社会经济学家,他们分别从创业风险、创业激励机制、企业家精神、创业管理、创业利润理论等方面提出了里程碑式的理论,这些理论为美国高校发展创业教育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2.系统的创业课程活动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活动和项目供学生进行选择参与,主要分为课内与课外两个维度:

    第一,课程设置方面,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创业教育被视为文、理、工等多学科的相互综合融合,鼓励学生参与多个学科领域课程的学习[9]。其课程类型主要分为基础课程、功能课程、扩展课程、体验课程、社会创新课程、行业特定课程等六类。其中,基础课程注重打破科系间人为的壁垒,旨在使得学生洞悉如何创办和领导新业务,重视通识教育,为学生以后创业打下良好的理论根基;功能课程提倡学生从新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中学习创业的关键技能;扩展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体验课程为学生提供有关评估新风险以及动手操作机会;社会创新课程探讨企业家创造超越股东价值,在世界产生影响力的策略和方法;行业特定课程鼓励学生学习自身感兴趣的行业课程,其主题涉及能源、基础、医疗保健、金融、教育等。

    第二,课外活动方面,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课外活动也成为了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课外活动分为高校内部方案和社会拓展方案两大类,包括了创业计划大赛、专题讲座以及研讨会等。在这些课外活动中,主要有以下三类典型活动,具体见表2。

    总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紧紧围绕创业为核心来设置课程,学习内容涵盖了创业者从创建新企业、初始经营、后期管理所涉及的各个层级。学生除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借助大量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培养个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这些都是创业者所必备的重要品质。可见,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强调整合性的特点,突出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环境的实践能力和面对不确定性环境的应变能力[10]。

    3.专业的创业师资队伍

    创业导师是保障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要素。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分为校内专职和校外兼职两部分。具体而言,创业导师队伍的建设体现为“引进来”和“走出去”两大路径.“走出去”指的是鼓励校内专职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到校外企业参与培训,进行实地考察。其目的不仅限于个人专业化发展,而是通过赴外培训,加强校内项目与外界市场联系,进而与投资者建立深层合作,争取创始人和团队领导独有的教学资源。“引进来”就是聘用校外著名的企业CEO或高层领导,他们大都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其教学内容主要采取案例分析、小组探讨以及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对学生开展指导,他们分享的创办初创企业或探索商业化道路的经验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了有效建议和协助。以美国西北大学为例,其成立的E-Center中心、商业化诊所、EIR计划驻地企业家计划、INVO Forward计划,INVO Reach 计划、科学与创新科学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Science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CSSI)、芝加哥创新导师(Chicago Innovation Mentors,CIM)等项目,均从时间投入和可行性着手保障创业培训计划的顺利开展,致力于帮助团队成立,制定业务计划流程,筹集资金,并且提供长期的多元深层指导服务。每周E-Center中心都会邀请一位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在办公时间与学生创业团队一对一会面,讨论并进行答疑。此外,美国高校导师队伍的建设越来越朝着年轻化趋势发展,密歇根州立大学官网显示,该校学生创办的100多家初创公司的CEO平均年龄在22岁以内,年轻的CEO作为校内导师更能与在校学生深入互动交流,提高指导的成效。

    以上各项措施切实提高并保障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

    三、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我国现状的审视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依然存在着师资队伍水平低、课程体系单一、学生创业能力弱以及积极性不足等问题。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在运行模式、理论指引、课程设置及导师指导等方面兼具多样化与个性化,各高校形成了鲜明特色。当前,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各高校推动创业教育,不能再走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老路,更要依靠一种内生的热浪催生,从而激发内生型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生态氛围,并立足国情,牢牢把握开放性、跨学科性和文化性等特征,积极借鉴他国经验,具体而言,需围绕以下路径入手。

    (一)建立有机创业生态系统,培植创业文化氛围

    有学者将生态系统归设为三要素,分别是创业资本、专利技术以及创业精神。只有这三要素的统摄性结合,有机创业系统才能创生。创设有机创业生态系统不应从单维度或视域去构思,需结合经济学、生态、管理等多学科视野进行设计,具体路径如下:第一,以坚实可靠的业务计划吸纳资金流涌入;第二,解决“专利授权缺口”,扩大机会均等。尽管专利制度只是更大的创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但专利制度在推进包容性创新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各高校应着重解决“专利授权缺口”,扩大机会均等,通过支持专利的多元化发展,以支持发明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多元化,制定和优先考虑创新股权指标以及有效方法;第三,活化企业家精神,激发渲染力。实际上,企业家精神并非抽象和难以触摸,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种激发他人成为最好的自己的一种具有热情、积极和领导野心的高位品质,因而国内应树立一批企业家精神典型的个人及机构,如此一来,才可以更好地发展和培植创新教育文化氛围。

    (二)发展多元创业培训课程,建构完备创业模式

    如前文所述,美国高校开设提供的创业课程具备多元和跨学科特征。回看国内,有不少学者针对创业课程问题也提供了不少解决思路,但成效远未满足学生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未从实际出发,导致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及实用性不强。为学生提供发展多元化课程体系并非是指要提供种类繁多、课时量长的课程,而是要从学生根本需要出发,扎根创客精神以设计创业教育课程,其学科定位应是综合性以及跨领域形式,应涉及六个主题:财务、法律、领导力、营销、计划、运营策略。总的来说,应分为核心课程与补充课程,并且在教学中不断发展并形成完备多元体系。此外,创业教育教材的开发和课程的建设应相辅相成,编撰符合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改革要求以及符合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理念的教材,也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国高校应在创业协同体系引领下,通过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创业人才汇聚、创新文化培植等路径,打造更完备、更有活力的创业生态模式。

    (三)引入优质创业教育师资,建立导师激励制度

    在创业中,导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有远见的企业导师往往可以分享其经验,扩展学生社交网络,对他们的受训者产生可观的影响。同美国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导师一般也分为“引进来”和“走出去”两大路径,我们在“引进来”这一层面容易流于形式,校外导师的指导方式较为局限,校内导师往往缺乏实践经验,如此一来就导致了创业指导课程质量不高,导师队伍缺乏系统、长期、网络化的体系化建设等问题。我国高校今后对于创业教育导师的引进及培育,不能仅仅限于发展校内外的线性思维,应注重建立起一个系统强大、同学生密切沟通的导师网。通过由多个学院和机构共同组建的覆盖全范围的密集型网络,将合格、经验丰富的导师与本校学生置于同一群体网络中,帮助学生发展创新想法和进行创业头脑风暴。此外,还可以设立如“年度最佳导师”奖等相关激励制度,表彰在指导学生创业活动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通过建立对优秀导师领导才能、判断力、洞察力以及创新精神的激励政策,提高其指导工作积极性与自我成就感。

    (四)提升创业孵化育成成果,建立多元资金渠道

    目前,以创业孵化模式开展创业教育是高校创业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美国高校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众多高校孵化器中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其立体化的孵化模式,具体表现为载体支持、生态培植以及机制加持三方面,这三大路径为成果孵化在导师指导、师生交流、场所支持、資金保障等多方面提供了根基。我国高校应在借鉴美国高校经验基础上,通过打造兼具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空间载体,发展将创投资本、创业项目、孵化服务、协作资源融合一体的创业生态,建立共享、互助、社群性的运营机制的多维模式,为青年学生创业者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创业培训、投融资金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此外,如何解决新生企业的融资需求问题一直是孵化器运营中的普遍难题。在政府层面,国家应进一步出台完善一系列支持措施,促成成果孵化,为小型企业提供启动或扩展业务所需的缺口融资[11]。因此,我国无论在宏观调控还是高校具体实施层面,要加大对创业青年学生在资金担保、融资租赁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积极打造多维度融资以及金融服务平台,以满足不同创业者的融资需求。

    (五)促进创业行业良性互动,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延伸途径的重要补充,只有推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并进,才能培养一批具有创业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2]。在全球化时代以及创业教育的特殊使命之下,国内高校应放眼全球,一方面注重发展适合本土的创业教育,另一方面应积极与国际接轨,主办国内外创业型高校高峰论坛、开展系列讲座与交流论坛活动等学习国外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实施,我国创业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我国已建设成19个高校双创示范基地、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央财政投资8.8亿元力图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区。创新创业教育日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但如何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这一根本性问题,仍然是制约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掣肘。今后仍需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发展多元的创业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发展多样化的学习项目,丰富和完善学位制度,为高校发展创业教育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尽管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体系较为成熟的国家之一,但美国学界对于其创业教育的成熟性、合法性及发展趋势仍存在着不同派别的争论。我国创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全国性和区域性成绩,有关美国创业教育的研究也层出不穷,这些都对我国高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双一流”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领域,仍是动力与阻力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如人才培养标准、教师教学评价、创业教育目标定位等问题仍是高等教育创业教育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打破固有思维,拓宽创业形式,促成政策落地,瞄准现实市场,对标人才需求,是深化创业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KATZ J A. The Chronology and Intellectual Trajectory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2):283-300.

    [2]卓泽林,赵中建.高校全校性创业教育:美国经验与启示 [J].教育发展研究,2017(17):46-53.

    [3]AMADEO K. US Inflation Rate by Year from 1929 to 2023[EB/OL].(2020-12-17)[2020-12-30]. https://www.thebalance.com/u-s-inflation-rate-history-by-year-and-forecast-3306093.

    [4]GUNDLACH E. Solow vs. Solow: Notes on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Empiric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J].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2005(3):541-556.

    [5]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Capacity-build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Geneva: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2011: 3.

    [6]The Princeton Review Staff. The Oldest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s in America[EB/OL]. (2014-09-15)[2021-05-31]. https://www.entrepreneur.com/article/237387.

    [7]KATZ J A, ROBERTS J, STROM R, et al. Perspectiv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 Campu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ournal[J].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ournal, 2013(1):13-44.

    [8]PETER F 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J]. Social 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1985(1): 85-86.

    [9]BYERS T. Finding Our Values: A New Era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m Byers, Stanford University[EB/OL].(2018-10-17)[2020-12-30]. https://ecorner.stanford.edu/articles/finding-our-values-a-new-era-of-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2018-10-17.

    [10]Stanfor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EB/OL]. (2020-10-03)[2020-11-25]. https://www.gsb.stanford.edu/experience/learning/entrepreneurship/courses

    [11]Economic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Economic Adjustment Assistance Revolving Loan Fund (RLF) Program[EB/OL]. https://www.eda.gov/files/rlf/RLF-Program-Fact-Sheet.pdf.

    [12]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EB/OL]. (2020-11-12).[2020-12-17]. https://www.babson.edu/academics/centers-and-institutes/the-arthur-m-blank-center-for-entrepreneurship/thought-leadership/global-entrepreneurship-monitor/.

    (責任编辑:刘东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