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教育的意义与实施原则

    裴春梅 李建华

    [摘 要] 社会性发展不仅是留守儿童发展的重要内容,还是留守儿童发展成为健全个体的基本前提,同时还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然而,父母的缺位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心理、行为、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都存在不足。各类教育机构、家庭、政府和社会都应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社会性教育时,应坚持保护和尊重留守儿童、遵循个体适宜性、重视社区联动等原则,尽力为留守儿童创设充满包容性、接纳性和支持性的发展环境,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全发展。

    [关键词] 留守儿童;社会性教育;农村教育

    近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因为父母返乡或者跟随父母进城上学而大幅减少,但截止到2018年仍有接近7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1]由于在成长与教育过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农村留守儿童一直因为在身心健康、学业成绩、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发展的不足而被视为问题儿童,[2][3]这也说明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及有关问题,国务院于2016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力度。社会的发展需要以人的发展为前提,只有让人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由于农村留守幼儿年纪尚小,身心各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父母外出务工而造成的家庭结构变化以及亲情陪护的缺失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缺失,这会对他们的终身发展造成长远的影响。留守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形成自我及社会认知,让其通过充分的自我觉知去调整个体发展中的各种关系,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并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因此,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社会性教育有助于夯实他们的发展根基,帮助其成长为一个更为健全的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5]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其社会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流动而产生的,由于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就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群体并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6][7]在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看护和教育问题日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一般由祖辈照料,这也形成了在农村广泛存在的儿童隔代教养模式。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引导和监督,农村留守儿童可能在身体健康、学业成绩、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不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容易变得孤僻和脆弱,在与人交往和应对挫折上存在困难,心理上容易变得封闭、脆弱或者逆反;三是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发展可能存在欠缺,父母对子女道德规制和引导的缺乏容易导致留守儿童的道德发展出现不足或者偏差;[8]四是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不佳甚至存在品行问题,父母的缺位容易导致对留守儿童行为培养的缺失甚至部分父母还会向儿童传递错误的观念,从而造成留守儿童行为的失范。[9]农村留守儿童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跟留守儿童能否有效适应父母缺位的生活有关,也就是跟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有关。如果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处于正常水平,那他们就可以和其他非留守儿童一样有效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反之则可能加剧他们的心理冲突和社会适应困难程度。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及适应能力,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有效地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社会性指人出生后在社会生活中,出于群体生活、与人交往的需要而形成的社会认知、社会技能、社会适应性、自我概念、自我控制能力、道德品质等,它包含个体的心理、情感、人际交往等诸多内容。[10]也正是由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整体上要低于非留守儿童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严重的问题。首先,社会性发展不足容易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父母的缺位会影响到留守儿童情感需要的满足,它会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变得敏感、脆弱、封闭、自卑以及各種不稳定,心理发展的不足则会广泛影响到儿童的自我认知、性格养成以及行为的发展。其次,社会性发展不足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行为的发展甚至会导致严重的行为失范。心理及情绪发展上的不足阻碍了农村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这就会导致他们出现失范行为,例如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发生攻击性或者退缩性行为等。再次,社会性发展不足容易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出现困难。个体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个体要习得各种社会规范并学会与人交往,农村留守儿童往往会因为心理的退缩或者过度的自我中心化而难以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难以发展出主动交往的能力和意向,这样就容易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阻碍其自身对正常社会的融入。[11]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作为其终身发展的基本前提,有效支持其社会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类教育机构、家庭、政府和社会都应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教育的价值与目的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是指支持儿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教育,其核心是发展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一般的社会性教育不同,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性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相对贫困或者经济不是十分富裕家庭的农村儿童。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怀、引导和支持,缺乏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其社会性发展的条件相对来说要更为贫乏。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教育的条件和资源较为薄弱。农村在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文化状况等方面都处于比较明显的劣势地位,远离现代城市文明,人际交往的规模、频次、形式等都无法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再次,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通常容易被忽视,甚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这与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支持与关爱体系的欠缺存在很大关系。农村在自然条件、人口结构与素质、经济与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特殊性,这也决定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性教育在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应该有自身的特点,[12]各类教育机构、家庭、政府和社会应该充分认识和强化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对于留守儿童个体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意义,尤其是教育机构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来引导留守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3]

    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发展个体的社会性即是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促进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教育。[14]农村留守儿童属于弱势群体,加强对他们的社会性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关系着国家人口素质和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机构、政府和社会来支持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造福农村家庭的重要途径,它让留守儿童父母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让子女的教育及成长出现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也只有获得社会性的健全发展才能更好地成人和成才。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目的一是从儿童个体出发,为其建构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支持环境,努力促进其心理、情绪、行为习惯、社会交往、道德品质等的健全发展,帮助他们在父母缺位的情况下实现正常的社会化,能够融入社会并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二是从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出发,通过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的健全发展来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为农村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和社会条件。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是与农村家庭及整个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不只是留守儿童家庭的责任,各类教育机构、政府和社会也要将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性教育视为整个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既要阻遏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不足所带来的困顿,同时也要通过其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来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学习与生活。

    三、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实施原则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给予特殊关爱的群体,他们生活在特殊的家庭之中,学习与发展条件相对欠缺。这一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征,如心理比较脆弱、行为习惯不良等,针对他们的社会性教育需要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把握他们的群体发展特征,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性教育不只是农村家庭的事务,而是需要各类教育机构、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它既要遵循一般的教育原则,同时也要从制度建设和资源供给等方面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教育提供支持。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教育应该遵循保护与尊重留守儿童的原则。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保护,在自我适应和防卫机制的作用下,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有可能偏离常态而出现失范行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人们就容易形成留守儿童是问题儿童的群体印象,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其社会性发展的失衡。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15]对于缺乏关爱和家庭支持的留守儿童,对其社会性教育应该从其个体的脆弱性和享有基本人权的角度出发给予留守儿童充分的保护和尊重。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性教育要让他们的权利受到充分的保护,要在教育过程中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关爱,要对他们的不合规行为给予充分的宽容和引导。教育者只有首先表现出接纳和关爱的姿态,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充满接纳性和支持性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获得父母之外的情感与教育补偿。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教育应该遵循个体适宜性原则。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具有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个性特征,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也各不相同。留守儿童在心理、认知、行为等方面发展的不足使得对他们的教育更为困难,他们对外来的干预抱有更强的防范心理,如果不因人施教,那么对他们的教育可能难以产生实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性教育要从留守儿童的个体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和个体差异,坚持个别化和差异化的教育原则,尽可能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创造有针对性的教育环境,有效地支持其社会性的发展。

    再次,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教育应该遵循社区联动和因地制宜原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性教育离不开社区和当地社会的支持,留守儿童的社会性不能停留于学校的教学上,同时还应体现在社会环境的接纳和支持上。社区联动和因地制宜既为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制度、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也为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实践提供了合适的场域。各类教育机构、家庭、社区及社会的联动可以突破其中一方教育资源或者教育能力不足的桎梏,不同教育主体可以通过资源互补和有效协同的方式来为农村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8年农村留守儿童数据[EB/OL]. http://www.mca.gov.cn/article/gk/tjtb/201809/20180900010882.shtml,2018-09-01.

    [2]羅国芬.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问题化”机制研究:以其学业成绩的“问题化”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32-34.

    [3]赵玮.勿将留守儿童标签化为“问题儿童”: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J].现代教育科学,2008(06):99-101.

    [4]田雪原.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宏观与决策选择[J].人口研究,2001(04):1-11.

    [5]苏晋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社会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07):212-213.

    [6]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5-17.

    [7]和建花,谭琳,蒋永萍.全国农村留守幼儿的状况、问题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9(01):19-22.

    [8]王玉琼,马新丽,王田合.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中国统计,2005(01):58-59.

    [9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13-15.

    [10]谢庆斌,胡芳,李燕.4~5岁幼儿焦虑的类型及其社会适应特征: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9(07):45-53.

    [11]莫艳清.家庭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50-152.

    [12]谭志松,谢陈陈.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机制研究:基于武陵民族地区S镇的调查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4(03):11-17.

    [13]侯莉敏,罗兰兰,吴慧源.祖辈教养方式与农村留守幼儿问题行为的关系:师幼关系的调节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9(07):54-68.

    [14]张俊洪,陈铿,杨文萍.论高等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的辩证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5):28-32.

    [15]王雪梅.儿童权利论:一个初步的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