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心得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文化隽永,意韵深刻,在历史的发展中众多诗人创作了大量经典的作品。行至现代,根据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作品种类良多,采丽竟繁。如何以诗词为鉴,在华夏民族丰富的语料库中,演绎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笔者以刘文金作曲、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详述了这两首艺术歌曲作品的演唱特点以及在声乐技巧上各方面要注意的问题,从专业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演唱问题,并站在“共时性”的角度,立于时代背景之下进行贴合诗人情感的分析,从发声技巧到字头字尾的注意要点,进行详细的描述,是笔者在民族声乐教学工作和演唱中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民族声乐;李白;辛弃疾

    一、中国古典诗词概述

    中国古典诗词蕴涵独特的魅力,用字精炼,词采丰富,寥寥几行字就能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审美情趣,能通过留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能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音韵之美,这都源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今夫举大木者,前呼耶许,后亦应之”语言的魅力从远古华夏的黄河岸边,咨嗟而来,在汗水中生得平仄。“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在原始的广袤星空下,以篝火自娱,自叹北斗星如同勺子但是却不能舀一勺醇美酒浆的诗意浪漫。“人是进化的产物,历史的产物,也是文化的结果。”在时间的际历中,我们祖先的诗意美学基因从未断顿,以四时作为描绘,以所遇时境假以书写,我们边走边吟,凝练出华美璀璨的这一方天地诗心。

    古代文人喜爱吟诗作赋,吟诵是古人的一种诵读方法,它有一定规则,如吟诵有一些基本调,要求依字行腔、除入声字外尾韵拖长等,吟诵调还与当地的宗教音乐、民歌、琴歌、戏曲、说唱等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吟诵调和吟诵的方法对于中国音乐尤其是声乐的影响还是很大的[1]。

    以中国古典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大多具有含蓄、空灵、意境悠远的特点,演唱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我们要充分理解诗词的内涵,了解诗人的背景,理解音乐的思绪和动机,运用我们的发声技巧去准确表达作品的意境。

    且以背景论述,盛唐的气象孕育了诗家独有的浪漫,国力的强大与民族的融合,唐人在艺术的领域浓墨而肆意,上至玄宗,梨园内欣然自创,一曲《霓裳羽衣舞》在火热的红色雎裙中,令人心驰神荡。下至李白、杜甫,“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袭一缕香风,在云端得以窥见牡丹的盛世国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且见盛唐诗人内心氤氲的豪放气魄,就连令人伤感的送别,也在这样的时境氛围之下,平添了浪漫,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一份对于别离的洒脱。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分析

    (一)古诗词背景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十多岁,极富才华,二人亦师亦友,因此称为“故人”。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黄鹤楼和扬州在当时都是很繁华的地方,“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前加“烟花”二字,充分展现了繁华的季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同时也透露了这是一场充满诗意的离别。完全不同于唐代诗人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琴歌《阳關三叠》)伤感愁绪的离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描写李白一直把故友送上船,目送到帆影逐渐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浩浩荡荡的江水与天际交接成一片。此时,李白虽有依依不舍之情,但他的心想必也跟随孟浩然一起飞向扬州。

    (二)演唱分析

    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作品谱曲的是已故的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我虽从未与刘先生谋面,但与刘先生祖籍同是河南安阳,每次听到他的音乐总感觉有一种家乡的情愫。刘文金先生在这首作品中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旋律为D宫调。全曲共两段,在开头部分钢琴模仿了古筝和琵琶的演奏效果,形象地把人带到波浪起伏轻声拍浪的长江岸边,随着前奏琶音的进行,仿佛看到李白不舍但又向往地将孟浩然扶送上船,船缓缓开始行驶[2]。

    歌曲第一段的第一句沿用前奏的散板以萧的音色吟诵着讲述两位洒脱的诗人离别的繁华场景。第二句进入慢板,4/4拍,融入戏曲的元素,轻快、洒脱的描述要去的扬州是心仪之地。第三句和第四句的伴奏用震音与旋律结合起来给人呈现了船已远去,江、帆、天融为一体的景象,李白的心情也更加激动,此时他的心仿佛乘鹤追随孟浩然一起去了扬州。第二段比第一段整体流动一些,在个别音上稍作改变,结尾是高潮第四句的重复也是全曲的补充,完美刻画出李白的浪漫与豪迈。该曲色彩浓郁丰富,使这首诗的意境呈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这首歌曲堪称雅俗共赏的杰出之作,被很多歌者广为传唱。

    演唱这首作品更多的是男声版本,尤其是著名歌唱家姜嘉锵先生的演唱版本堪称一绝。我个人对这首作品非常喜爱,也有幸得到姜家锵先生的悉心指导,经过反复练习和琢磨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从前奏开始,就要让自己进入人物和音乐中,仿佛穿越到唐朝,自己就是风流倜傥的李白,站在长江岸边感受到三月的气息,要送挚友去繁华的扬州,既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兴奋和向往。随着琶音的进行,要用眼神慢慢把友人送到远处江上的一个位置,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远近、虚实结合,“故”字跟着气慢慢的由弱到强,字头柔出,吟着唱,由虚到实,“西”字出来后可以加装饰音323,“西辞”二字虽是窄母音,但不能挤着唱,要给它空间,赋予它空灵感,表达出作者愉快向往的心情。“黄鹤楼”在旋律进行的时候要注意“黄”的母音在气息上运动和归韵。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要有戏曲的板眼,“花”字后面有十六分休止符,要停顿一下接着唱,是戏曲中“声断气不断”的唱法。“下扬州”演唱的时候要有到达心仪之地的憧憬。“州”是平声,前面不能加4为装饰音,否则就会倒字。“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在演唱时要注意气息和音乐线条的连贯,还要注意节奏的松紧结合,让音乐线条有方向性且张弛有度。“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的“唯”“天”二字牙关要打开,吐字要饱满,“流”字用气息托住,拖腔要连中稍有顿。重复句“唯见长江天际流”要看得更远一些,结束的三个音要甩得干脆、收得干净,表现出诗人的洒脱和豪迈。

    第一段结束后的间奏色彩非常明快,在演唱第二段的时候要比第一段流动,以凸显诗人对下扬州的心驰神往和潇洒风度。第二段的第四句是高潮部分,在唱“天际流”的时候一定要感觉到心情和视野的开阔,“啊,天际流”充分运用好气息和头声,让声音圆润通透清晰,与诗人描述的船帆和江水都流向天边融在了一起相吻合。第五句全曲的结束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用中弱的力度再加上吟诵的感觉把声音送远,和第一句首尾呼应。

    庚子正月,新冠肆虐,新春佳节,而街道只有零星的人群。黄鹤楼在一众城市建筑中暮然空守,我想,它所等待的,不止是如织的游人,还有战胜险疫的好消息,历史的流转让这栋古建不仅见证了唐的盛世,还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顽强不息的生命力,目前,我国疫情形势趋好,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的结果。从春至冬,黄鹤楼又经历了四时花开花落,让我们同它一道迎接疫情取得完全胜利的曙光,登楼远眺,迎接平和顺意、国泰民安。

    历史的脉络行至大宋,宋代文人瘦劲之风,不同于唐人骨子中的自信,金人南下,宋痛失北地,迁汴梁而下临安,时代背景给予了大宋王朝温润刚劲的文风,市民文化的繁荣使南宋偏安一隅,虽也有对外进行抗击的斗争,但因为文官政治的鼎盛,三冗的拖沓,在战争立场上总偏向保守为主。此时,辛弃疾以一腔侠气,参“耿巾”创“飞虎”,与岳飞一道托起宋王朝的民族气血。在他的诗作中,可见稼轩胸怀的勇力与波澜。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分析

    (一)古诗词背景分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作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一生为国效力、壮志难酬,尽管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任镇江知府,已经64岁,是抗金主战派。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68岁积劳成疾去世,可见他当时是多么的无奈和无助。

    全篇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借景抒情,引用杜甫的诗句“不尽长江滚滚来”结尾,感叹历史的兴亡。下阙就地怀古,借用曹操因崇拜孙权而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收尾,以赞叹历史英雄人物从而隐晦地表达了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国家的担忧。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意境高远[3]。

    (二)演唱分析

    这首作品是根据《碎金词谱》改编的,将昆曲的元素融入其中,一板一眼,整首歌曲的旋律是将轻柔婉转与慷慨激昂完美结合。全曲速度变化较多,旋律起伏流畅,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使音乐的色彩十分浓郁强烈富有戏剧性。该曲还用了很多附点音符,使旋律顿挫疾徐,犹如中国书法和绘画中的运笔,抑扬顿挫、虚实结合,丰富细腻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演唱这首作品要把握好歌词的意境,从散板的前奏开始,体会登上北固亭放眼望去故土中原已非我有的心情,第一句就是何天一问,“何”字吐字的时候要稍稍加强字头的力量,跟随着流动的气息慢慢地吐出来,“神”字可以加676装饰音做为润腔,仿佛诗人的心在颤抖,“州”字是满怀愁绪却轻缓地说出来,力度和语气都不要加重,要有“字重腔轻”的感觉。第二句“满眼风光北固楼”进入正板,要有戏曲中一板一眼的节奏,把“风”字旋律中的顿音记号唱出来。这个乐句内在关系是相连的,因此演唱时要断中有连、连中有断,这样就把昆曲唱腔中正平和、细腻婉转的风格表现出来了。第二个问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演唱的时候不需要用很强的音量但要求气息要饱满地托着往前送,不能在顿挫的地方把气息松懈掉。“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要在感慨的语气中加入吟诵的感觉去唱,力度上由弱到强再到弱。

    下阕速度要稍快一些,演唱“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时候要想着年轻的历史英雄人物孙权,想象孙权抗击曹军的英勇和决心。“东南”二字在唱的时候要先把“东”字归韵用气息收好后再唱“南”字,“南”字的连续拖腔归韵后要用气口断一下再唱“战未休”来突出字意的特征。第三个问答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是高潮部分,演唱的时候气息要积极稳定和流动,“英雄”二字要把牙关和共鸣腔充分打开,并与伴奏的推动相呼应。曹操和刘备在此是用来衬托孙权的,所以不需要强的力度,相反要吟诵着做渐弱处理。最后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对孙权的高度评价,要用崇拜和赞叹的语气去演唱,速度要稍稍慢一点,力度也是由弱到强的一种变化,最后的“谋”字进入散板,以橄榄型的力度和饱满凝重的情感结束全曲[4]。演唱这首作品,要安排好气口,讲究吐字,唱腔要表现出时断时续、缠绵柔美的神韵,控制好气息把握好度,追求“哀而不伤”的境界。

    这些经典的古诗词作,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如何在时代的语境中,去探索诗人在当时背景之下的历史质性,我想还需要后世的继往者不断地去深入,不仅要以历时的尺度为参考,还要站在共时的角度,在文献、文本、诗作等各类资料中,去探查、去求知。并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去切身的思考,使创作、演唱更加贴合古人的真实心境与状态。

    四、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意义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从创作到演唱,要求歌者对于歌曲、歌词、语言等,有更加深刻的把握,注意演唱时的线条留白与流动,感情的精确与古雅,最为重要的是,要唱出诗词中孕育的深厚文化内涵。同样要求创作者,在历史的素材中,寻找适合诗词含义的民族乐思,从歌舞伎乐时代的相和歌引至热烈的燕乐大曲,再到市民文化孕育而生的昆曲京剧,我们在这样的浩渺的历史音库中,可借鉴的实在太多。笔者认为,无论是幕后创作的作曲家还是台前呈现的歌者,都应该广泛涉猎,华夏这片文化土壤中不竭的民族源泉,在当今时代予之发扬,予之创新,让新一代的听众内心有所触动,起到一定的华夏文化导赏作用。

    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之丰富,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中国古典诗词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诗歌一词,除“诗”的阐释外,在我国古代还伴随着“歌”的抒发,吟诵有之,歌的曲调却已零落,因此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唱,在当今的时代都显得越发迫切。

    结??语

    当今世界,多样的文化形态,通过互联网纷呈出现在人们眼前,中国古典诗词作品是展现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落脚点,牵系着传统,引发着未来,在“诗”与“歌”之间,今人有必要、也有能力,找到两者合适的平衡点,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不断引述着时代的新语,作为民族声乐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理由,有责任在自己的教学或演唱的舞台呈现中,为中国古典诗词音乐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5]。

    注释:

    [1]巢思南.从黄自与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创作看中国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创新[D].青岛大学,2018:30.

    [2]刘建平.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演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3.

    [3]韩国彩.稼轩词中的浩然之气[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88—89.

    [4]张承宗.“天下打拼”说孙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65—67.

    [5]姚??征.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研究与感悟[D].河南大学,2019:1—37.

    [收稿日期]2020-12-15

    [作者简介]段玉香(1978—??),女,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副教授。(杭州??310024)

    (责任编辑:韩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