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马雄

    

    【摘要】 目的 讨论高血压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高血压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各40例。对照组使用缬沙坦进行治疗,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统计和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45, P=0.0122<0.05)。治疗后, 实验组的舒张压及收缩压分别为(81.83±4.56)、(132.29±12.28)mm Hg(1 mm Hg=0.133 kPa), 均低于对照组的(88.36±6.87)、(142.79±13.12)mm 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92.31±3.68)分高于对照组的(80.16±3.51)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 其临床效果比较显著, 可明显改进患者的血压水平, 使其生活质量大大提升, 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关键词】 高血压;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缬沙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3.058

    高血压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心血管病症, 其致死率较高。如果治疗不及时, 随着病情的蔓延,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冠心病、脑卒中,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当前临床多以降压药物进行控制治疗, 近些年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逐步提升, 联合用药逐步被使用在高血压治疗中, 且获得了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2]。本研究选取在本院就诊的80例高血压患者, 分别使用缬沙坦及缬沙坦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进行治疗, 旨在探究高血压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的临床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实验组男20例, 女20例;年龄41~75岁, 平均年龄(56.5±6.21)岁。对照组男12例, 女28例;年龄42~74岁, 平均年龄(55.4±6.2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患有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排除患有心、脑、肾等重大器官性疾病的患者;排除患有精神类疾病及意识模糊的患者;排除不能配合医务人员完成治疗的患者;排除妊娠及哺乳期的妇女。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的临床诊断要求, 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一致认可并通过。

    1. 2 方法 对照组早起晨服缬沙坦分散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1350)进行治疗, 80 mg/次, 1次/d;实验组则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施慧达药业集团(吉林)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1083]进行治疗, 1片/次, 1次/d。在治疗的进程中, 患者不可任意停药或更改药物的使用剂量, 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2 d, 在药物治疗的进程中, 依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对其使用剂量进行调整, 同时应定期对其进行血压的测量[3, 4]。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的舒张压下降程度20 mm Hg;有效:不同治疗方式后, 患者的舒张下降程度<10 mm Hg或其下降程度在10~19 mm Hg;无效:患者的血压没有明显改进, 且有提升迹象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舒张压及收缩压变化情况。③观察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使用本院自制的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进行评分, 满分为100分, 得分越高, 则说明其生活质量越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中显效27例, 有效11例, 无效2例;对照组中显效20例, 有效10例, 无效10例。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45, P=0.0122<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 实验组的舒张压及收缩压分别为(95.81±8.09)、(168.86±14.21)mm Hg, 对照组的舒张压及收缩压分别为(95.78±8.12)、(168.79±14.52)mm Hg, 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的舒张压及收缩压分别为(81.83±4.56)、(132.29±12.28)mm Hg, 均低于对照组的(88.36±6.87)、(142.79±13.12)mm 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 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60.21±5.89)分和对照组(60.22±5.88)分比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92.31±3.68)分高于对照组的(80.16±3.51)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该病的发病指数较高, 其病程比较长, 且并发症较多, 亦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主要因素, 该病的治疗应从降低心脑血管的致死率、发病率及致残率为宗旨将血压进行有效地防控, 是治疗该病的根本办法[5, 6]。当前高血压的治疗药物主要有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等。相关研究显示[7], 单一药物治疗对高血压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且不良反应情况较多, 当前临床主要是联合用药进行治疗, 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与单一用药治疗相比效果更为显著。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属于钙通道类阻滞剂之一, 对患者的心脏肥厚状况具有改进效果, 同时一定程度上可延缓患者的血管平滑肌及心肌的松弛, 使其心率和血压得以降低, 对胰岛的抵抗作用具有缓解效用, 同时对肾脏具有保护效用[8, 9]。缬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之一, 对患者的小动脉具有扩张效应, 可有效阻断患者体内血管紧张素的分泌, 使患者的血压得以降低。将以上二者进行联合使用, 可使其降压效果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 使其病情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稳定且其安全指数较高, 不良反应较少, 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提升[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中显效27例,?有效11例, 无效2例;对照组中显效20例, 有效10例, 无效10例。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45, P=0.01220.05)。治疗后, 实验组的舒张压及收缩压分别为(81.83±4.56)、(132.29±12.28)mm Hg,?均低于对照组的(88.36±6.87)、(142.79±13.12)mm 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92.31±3.68)分高于对照组的(80.16±3.51)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证实了联合用药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应用在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 其效果比较显著, 患者的血压水平得到明显改进, 其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提升, 应被积极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玲.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吉林医学, 2019, 40(9):2059-2060.

    [2] 刘子新. 比较厄贝沙坦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早期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65):101-104.

    [3] 宋平瑞, 林雪.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改善高血压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观察. 新疆中医药, 2018, 36(3):13-15.

    [4] 唐义志. 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及特点.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36):125-126.

    [5] 侯林. 缬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社区高血压病伴随糖尿病疗效分析.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7, 1(9):63.

    [6] 胡寿信. 缬沙坦分散片联合不同厂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其成本-效果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9(36):13-15.

    [7] 于福全.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中国当代医药, 2017, 24(31):26-28, 32.

    [8] 康伟平. 缬沙坦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临床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 13(4):112-114.

    [9] 蔡金朋. 缬沙坦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50例疗效观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94):132-133.

    [10] 郭敏, 杨龙彪. 缬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现代医生, 2016, 54(8):26-28.

    [收稿日期:2019-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