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这座城,包容万象生

    这一座城,可称花城,可称羊城,三江汇流处,敞开着神州大地的南大门。“临江喧万井,立地涌千艘;气脉雄如此,由来是广州。”四百年前,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书写了他心中的广州印象,市井喧嚣而繁华,岸边千帆气魄雄伟,气质不凡。而今日,我也想来谈谈我心中的广州印象。

    我对广州最初的印象,来源于报纸上刊登的那一则南国书香节的新闻。小时候嗜书成瘾,哪里有文字堆就往哪里钻,偶然有一次,胡乱翻找外公放在茶几上的报纸,瞥见了“书香节”这一个新鲜的标题,便立马细细阅读起来。回忆就像是浸泡在脸盆里的老照片,细节被岁月流水冲刷磨损,而唯有个大致轮廓能辨认,我早已不记得那则报道的具体内容,但那一份“我要去广州,因为广州有好多书”的兴奋之情倒是久久地回荡在心里。从那时起,参加广州的书香节便成为了我暑假出行清单里的必备选项。我喜欢在琶洲展馆里闲逛,若是刚好碰到某一个作家在举行讲座或见面会,便凑过去伸长耳朵听一听;我更喜欢在某一个书架或是书摊前驻足,旁若无人地从唐诗宋词一直翻阅到北欧神话,尽管耳畔是众声喧哗,但我似乎只能听见书里的句句妙语。每次要到回家的时刻,总要被父母三催四赶,依旧恋恋不舍。而此刻,我的心里总要默默地泛起一个念头——以后就想来广州上大学,这样出门右转便遇见书海。这个念头在日后愈加强烈,并最终得到了实现。

    广州是南粤大地上的书香之城,更是历史文化之城。来到广州之后,才发现以前所认识的“书香广州”不过是幼稚的自我天地。广州本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建筑,这里所历经的风雨沧桑,是要走到巷子尽头里,听那摇椅上的老人捏着沙哑的嗓音缓缓道来的记忆。亦或者,是要闯西关,走东山,从一处活化的历史文化街区、一座红楼当中拾取起来的遗光碎片。

    闯西关,是意外之闯。之前受宣讲团的演出安排,追寻习总书记的足迹,我们一行人前往永庆坊进行咏春文化的快板宣讲。当我们穿过窄窄的骑楼,拐进那一片历史文化街区,眼前之景实属令人惊喜。这不是我印象中的老广州,因为它年轻得似乎没有岁月的皱纹,一间间潮流的文创小店、奶茶店散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又是我印象中的老广州,因为我们此时此刻正踩着斑驳的青石板,踏进一家传统工艺印章店,挤在密密麻麻的百家姓刻板前面,寻找着自己的姓氏。那天,当我打响快板,面向着广州市民们念出那一句“恩宁路,永庆坊,传统文化在发扬”的时候,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广州历史文化的脉搏正在鲜活地跳动,它在纳新,却不抛旧,它把网红咖啡馆和无人超市迎进来,却依旧给粤剧博物馆和陶艺匠人留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它还欢欣地牵起新旧两边的手,让二者和和睦睦地打成一片,三五老人在楼上民国时代的建筑里唠嗑,一群小年轻在楼下玻璃奶茶店里畅聊。古今碰撞,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包容,广州是历史文化之城,更是现代化文明之城。

    走东山,是有意之行。“东山口可能要拆了”,朋友的这一说法,激起了我前往东山口的念头。于是,登上地铁,来一次说走就走的短途出行。“驱车出东门,循百子路而进,远望楼台层起,与岗陵上下,红墙碧瓦,万户千门,已可窥东山壮丽之概……”透过新河浦路的一块石碑,我的眼前隐隐约约地浮现出昔日的繁华之景。归国华侨落足此地,于新河浦路、龟岗大马路一带盖起别墅,开起商铺,这一片荒野之地逐渐热闹起来。达官贵人,汇聚其中;商人政客,游走其间。一座座红色小洋楼,都藏着道不尽的人和事,就连那简单的街道牌名,“恤孤院路2号”,也让人浮想联翩。若是说西关洋溢着广州城市的“地气”,那么与西关相比,东山口显然多了几分“洋气”。归国的佳人才子们一挥衣袖,也让这一片的建筑长出了梦幻神秘的风情。时至今日,这里依然坐落着四百多栋中西合璧的院落,馨园和逵园等“八大名园”吸引着游客的目光。经过活化的传统建筑,摇身一变成了蛋糕店、香水铺、艺术展览馆等等。阳光明媚,微风和煦,婆娑的树影下是三三两两撮着咖啡谈笑风生的人们;踏进逵园,一场名为“看不见的地方”艺术画展正在进行,青年社会写实主义艺术家庄棪捕捉了生活里零碎而美好的画面,呈现给对艺术和生活满怀热爱的文艺青年。古今碰撞,东西交融,东山口不仅讲述了广州土生土长的故事,更讲述了那些外来与本土共融共生的故事。广州,是一座包容之城,正因其包容,才吸納了四面八方的养分,生长成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的模样。

    临近毕业,我们时常谈起,将来要落脚何方。我记得有一个朋友曾告诉我,她就很想留在广州,因为广州容得下各色各样的人群,也容得下五花八门的梦想。确实,我也很认同她的想法。我曾经在广交会的出入口用英语为外国人指路,也曾经在官洲的北山社区用粤语与古稀之年的老人家畅快交谈,而每次回想起来,这些都发生在同一个城市,我总是忍不住感慨,这是一个胸怀多么宽广的城市。无论你是怎样的肤色、怎样的身份、怎样的年龄,你总能在这个城市寻求一份慰藉。而大学城附近正在兴建的双创人才小镇,又将点亮多少个创业的奇思妙想。无数的年轻人跌跌撞撞地跑向她,偶尔摔倒痛哭,却终又笑着成长。

    广州这座城,包容万象生。她不慌不忙地接过厚重的历史,吹拂岁月积攒的灰尘,拾起一支马良神笔勾勒一幅欣欣向荣的新景象,而苍老的容颜与新生的面孔,都在这一幅锦绣之卷上栩栩如生。今日的广州,沉淀了历史岁月多年发酵的醇香,也高歌着粤港澳大湾区迅猛发展的号角;未来的广州,将簇拥着她的孩子们,健步走向更亮丽的明天。

    作者简介

    李泺(2000—),女,汉族,广东江门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