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活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内皮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王宇楠 王东方

    

    

    

    【摘要】 目的 研究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商品名:新活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按照随机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新活素治疗组, 每组60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新活素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采用新活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療前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水平。结果 治疗前, 常规治疗组患者FMD为(7.23±1.52)%, 新活素治疗组为(7.36±1.41)%,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新活素治疗组患者的FMD为(15.12±1.18)%, 高于常规治疗组的(9.15±2.8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的内皮素1为(83.25±24.15)ng/L, 新活素治疗组为(84.52±23.06)ng/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新活素治疗组患者的血清NO水平(45.08±5.68)μmol/L, 高于常规治疗组的(37.52±5.42)μmol/L, 内皮素1水平(72.15±21.41)ng/L低于常规治疗组的(82.04±23.05)ng/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活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FMD, 增加患者血液当中的NO含量, 有效的降低内皮素1水平, 对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急性心肌梗死;内皮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3.054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其病死率高, 预后差。其病理机制是患者冠状动脉存在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后导致患者冠状动脉内形成血栓, 从而引起心肌急性缺血、缺氧至坏死, 伴炎性细胞浸润。目前最有效治疗是抗栓药物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但术中球囊对血管的挤压作用及局部炎症反应会不同程度损伤血管内皮, 使心肌微血管功能受损及微血栓形成, 这导致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再通之后没有心肌再灌注, 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心肌再灌注损伤[1]。本文旨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选择新活素进行治疗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主要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心功能Ⅰ~Ⅳ级(Killip分级), 按照随机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新活素治疗组, 每组60例。常规治疗组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最大82岁, 最小58岁, 平均年龄(68.5±8.7)岁。新活素治疗组中男33例, 女27例;年龄最大83岁, 最小59岁, 平均年龄(69.7±8.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世界卫生组织(WHO)等相关标准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持续胸痛>30 min, 心电图相应导联(至少2个连续相关导联)ST段抬高>0.1 mV(肢体导联)或0.2 mV(胸前导联), 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超过正常的3倍。排除标准:存在原有严重瓣膜性心脏病的患者;并发结缔组织病变的患者;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就诊15 d内存在大手术或严重外伤史的患者;对于相关治疗药物过敏的患者;肝肾功能不全和恶性肿瘤患者。

    1. 2 方法 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常规剂量的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 视病情给予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利尿剂治疗, 符合急诊PCI指征的给予急诊介入手术血运重建治疗。新活素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采用新活素治疗, 负荷量选择1.5 μg/kg, 90 s进行匀速静脉注射, 之后选择0.0075~0.0150 μg/(kg·min)的速度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72 h。两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均需要严密对心率、血压情况进行监测。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3. 1 FMD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进行检测比较, 主要通过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血流诊断系统和高频超声探头进行检测, 选择患者的右臂肘上大约2~5 cm部位的肱动脉进行检测, 对于患者的舒张末内径进行测量, 选取3个心动周期计算平均值, 基础值(D0)在休息约10 min以后选择仰卧位测得。对患者进行反应性充血试验, 将血压计的袖带包在患者前臂上充气加压到300 mm Hg(1 mm Hg=0.133 kPa), 并持续约5 min放气, 放气后60~90 s内对于患者的肱动脉内径进行测量(D1), FMD=[(D1-D0)/D0]×100% [2]。

    1. 3. 2 血清NO和内皮素1水平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O和内皮素1水平进行检验, 抽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的空腹静脉血, 选择4 ml进行3500转/min的离心处理, 10 min以后进行血清分离, 同时放置在-70℃的冰箱中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NO以及内皮素1水平进行测量并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D比较 治疗前, 常规治疗组患者FMD为(7.23±1.52)%, 新活素治疗组为(7.36±1.41)%,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新活素治疗组患者的FMD为(15.12±1.18)%, 高于常规治疗组的(9.15±2.8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O和内皮素1水平比较 治疗前, 常规治疗组患者的血清NO为(35.86±5.12)μmol/L, 新活素治疗组为(36.38±5.51)μmol/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的内皮素1为(83.25±24.15)ng/L,?新活素治疗组为(84.52±23.06)ng/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新活素治疗组患者的血清NO水平(45.08±5.68)μmol/L高于常规治疗组的(37.52±5.42)μmol/L, 内皮素1水平(72.15±21.41)ng/L低于常规治疗组的(82.04±23.05)ng/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本文旨在分析新活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结果显示:治疗前, 常规治疗组患者FMD为(7.23±1.52)%, 新活素治疗组为(7.36±1.41)%,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新活素治疗组患者的FMD为(15.12±1.18)%, 高于常规治疗组的(9.15±2.8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的内皮素1为(83.25±24.15)ng/L, 新活素治疗组为(84.52±23.06)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新活素治疗组患者的血清NO水平(45.08±5.68)μmol/L高于常规治疗组的(37.52±5.42)μmol/L, 内皮素1水平(72.15±21.41)ng/L低于常规治疗组的(82.04±23.05)ng/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新活素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血管内皮是一个代谢较为活跃的组织, 具备有内分泌的功能, 能够分泌多种因子, 并参与体内的平衡和炎性反应以及免疫反应[3]。脑钠肽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天然拮抗剂, 其对心肌细胞、心肌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内皮素、去甲肾上腺素、醛固酮的过度激活均有拮抗作用, 另外可使腦干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 减少下丘脑精氨酸加后素(AV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 从而产生扩张动静脉血管、利尿、内皮功能改善及心肌保护作用[4-6]。新活素由于和内源性的脑钠肽具有相类似的生物学作用, 临床上主要广泛用于各种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在原发性高血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方面亦有少量应用。近期, 一些基础研究发现新活素还能够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巨噬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从而发挥其抗冠心病作用[7, 8]。本文通过分析新活素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旨在探索其独立于心功能改善外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 为未来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特别是减少血运重建后再灌注损伤及PCI术后无复流开辟新的途径[9, 10]。

    综上所述, 新活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中的NO含量, 有效的降低内皮素1水平, 对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但具体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任琳, 王文广, 王倩, 等. 低剂量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实用老年医学, 2014, 28(1):37-40.

    [2] 李晓艳, 岳文胜, Tse Hungfat, 等. 循环内皮祖细胞与血管内皮功能在2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10):921-924.

    [3] 陈华, 王晓惠, 金伟华. 新活素. 中国新药杂志, 2006, 15(5):393-394.

    [4] Chang C, Yang H, Xin AL, et al. The inhibition of oxidis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induced apoptosis of macrophages by 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Cardiology, 2015, 132(3):137-146.

    [5] 于熙滢, 周大亮, 郝丹, 等. 新活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内皮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7(1):37-39.

    [6] 马金玲.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新活素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29):186-187.

    [7] 王学影. 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23):81-82.

    [8] 张慧,张晔,李丹丹,付振虹. 新活素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内皮功能影响.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5):596-598.

    [9] 陈艳春. 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 12(2):28-29.

    [10] 付文辉. 新活素辅助治疗对急性心梗患者心功能及内皮功能的影响研究. 北方药学, 2019, 16(3):80-81.

    [收稿日期:2019-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