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下基于自然生长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李秀

    

    【摘要】文章首先围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自然生长教育理论以及认知发展理论三个方面,阐明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其后,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关系三个部分,分析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下基于自然生长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把控要素;最后,从注重教学主题顺利导入、灵活运用思维导图、有效创设教学情境三个角度入手,提出了數学学科核心素养下基于自然生长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思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弊病日益显现,与生本教育、生活教育、核心素养教育等现代思想存在很大冲突,不利于数学课堂的高效化、优质化构建.同时,初中在我国基层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教师做好这一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工作,对学生数学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下基于自然生长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展开探究、讨论.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当中,“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被明确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细化来看,核心素养主要分为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以及文化基础三个部分.教师将核心素养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实践当中,有助于推动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兼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民族复兴后备军.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在核心素养的理念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表示学生在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格品质、知识技能、情感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例如,常见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有逻辑推理能力、直观想象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生活意识、数学抽象意识等[1].

    将核心素养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规划与实践当中,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数学学习思维,从而促成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同步提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实现数学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在支持学生以数学角度看待生活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自然生长教育理论

    自然生长教育理论脱胎于建构主义理论,在强调新旧知识联系、生活学习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让知识体系自然生长、主动发展的观点.将自然生长教育理论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就是要求学生与教师意识到课程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知识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最终使学生在自主化、顺势化的状态当中,完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充分掌握初中数学的知识概念与实践技能.

    (三)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学家皮亚杰提出,主要以人的认知活动为研究对象.该理论强调,人的认知活动具有规律性特点,且可被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以及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当中,人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感知形式都存在明显差异.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初中学生大多在12岁以上,即处在形式运算的认知发展阶段当中.此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较高的发育水平,其能在脱离客观现实的背景下,对假设性、预期性的命题进行逻辑思考与抽象感知,虽然思考感知的质量存在波动,但仍能给出一定的创造性、推理性反馈.将该理论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有助于教师更加明确地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认知特点,从而制订出表述性与启发性、现实性与假设性兼具的“自然生长式”优质教学策略.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把控要素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课堂的构建基础与教学策略的制订核心,其质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教师应避免教学内容陷入纯知识性的单一状态中,而是要做好课程内容、素材资源的充分拓展,并深入挖掘数学知识所蕴含的道德教育、美学教育、观念教育、生活教育等价值元素.这样一来,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其次,在自然生长教育理论的视域下,教师要将新旧知识的联系性体现在教学内容中,通过导入旧知识、衔接新知识的方式,促成学生知识体系的动态建构与数学能力的自然生长,而不是直接、独立地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免导致学生理解速度、记忆深度的弱化,甚至引发学生的畏难、困惑、压力、自我否定等消极情绪.最后,在认知发展理论的视域下,教师要贯彻落实以生为本、因生制宜的教学原则,对学生的基础条件、认知水平、兴趣特点、逻辑能力等进行切实考量,并据此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调整,在确保学生学得会、记得住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知识的难度或复杂性,以促进学生认知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强化.

    (二)教学方法

    结合实践经验来看,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具有直接性的“改造”作用.若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科学、得当,数学知识的表现力、吸引力都将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难度便会随之降低,继而达成自然生长的认知建构效果.反之,若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死板,或存在一定的实践冲突问题,将很容易导致本就抽象、烦琐的数学知识更加枯燥无趣或混乱难懂,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的有效提升.所以,在制订初中数学课堂的优化教学策略时,教师既要做好微课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生活教学法等优秀教学方法的配置运用,也要保证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相匹配,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构建效果,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创造充足动力.

    (三)教学关系

    在课堂构建的过程当中,师生之间教学关系的管理十分重要.但从目前来看,仍有很多教师未从传统教育理念中解脱出来,将自身视为课堂教学的掌控者、主导者,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单向化、灌输式的知识传授.少数教师甚至把师生关系视为命令与服从的僵化关系,对学生提出严苛的课堂管理要求,使得学生对教师持有强烈的畏惧、抵触、叛逆等情绪.显而易见,在此类关系背景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受到了明显压制,教师与学生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也很难形成,不利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质开展.所以,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自然生长教育理论等的指导之下,数学教师应持续做到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及时感知和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思维发散等需求,并通过氛围构建、互动创设、问题驱动等方式,与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双向反馈的理想教学关系[2].

    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思路

    (一)注重教学主题的顺利导入

    在导入课堂教学主题时,教师应以自然生长为导向,将新知识建构在学生现有旧知识的基础之上,以保证学生学习理解的顺畅、高效.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时,数学教师可先将上、下、左、右四个箭头画在黑板上,并鼓励学生据此进行基础性的方位概念表述.然后,教师在黑板中画出一朵小花,向学生提问:“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仅仅通过我们以往学过的方位词,能准确地说出这朵小花的位置吗?”并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与相互讨论时间.最后,在获得学生的否定回答后,教师将直角坐标系画在黑板上,并在x、y两个轴线上标出刻度,鼓励学生再次对小花的位置进行思考与解释.这样一来,学生便能通过x轴、y轴的刻度数值对小花所处的平面空间点进行明确表述,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新知识便也成功地导入了.在此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数学概念以基础方位为萌芽,在获得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长成了更高阶段的直角坐标系这一“果实”,达到了理想的知识体系建构效果.

    再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師可将学生已经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作为教学基础与导入落脚点,引导学生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即把“(x+a)(x+b)=0”拆解为“x+a=0,x+b=0”,从而使学生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思维生长,最终结出正确解题的“硕果”.

    此外,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还可将多媒体资源作为主题导入的工具,以此迎合初中学生的兴趣特点,调动起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例如,在“三视图”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将海绵宝宝、凯蒂猫等卡通形象的三维模型播放到课堂当中,并鼓励学生自主操作鼠标,进行模型观看视角的变换.由此,学生便能对俯视、侧视、正视等概念形成基本认知,三视图知识的高效讲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二)实现思维导图的灵活运用

    思维导图是我国教育领域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其能将人的思维逻辑具象呈现在图表当中,从而实现知识元素的系统化、有序化整理,为师生双方的教学行为提供便利.从某种程度上讲,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就是知识体系建构、概念自然生长的运行过程.所以,教师将思维导图灵活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一元一次方程”为起始点,分散出“概念定义”“方程的解”“解方程”“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等二级节点,并在三级节点处绘制出多个空白的方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课程后,自主填写三级节点的各项内容,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便能进入到有目的、有规划的学习状态当中,以“一元一次方程”为萌芽,经历“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一元一次方程→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设未知数-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求解方程-检验方程”等自然生长阶段,达到良好的知识梳理建构与自然生长学习效果.

    再如,在开展巧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明确“解决问题必须寻找解决问题的起点”这一理念,进而带领学生在理性逻辑导图中进行解题步骤的正向梳理与反向倒推,使学生在“x2+mx+n=0”“x2+mx=-n”“x2+mx+n22=n22-n”等公式的解题推理中,逐渐实现自然生长,对“不变元”的思想形成认知,从而显著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学习效果.

    (三)进行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自然生长教育理论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衔接互动,但教师应注意的是,旧知识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所有知识信息,并不一定是特定学科的专业知识.所以,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还可将生活经验、文化常识等知识作为基础,进行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使学生在相对熟悉化、生活化的环境中理解新知识、学习新课程.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射线与线段两个几何概念时,教师可将手电筒、中性笔这两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带到课堂当中,并发放给学生.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并鼓励学生思考一下手电筒光线、中性笔主体与直线有什么不同.这样一来,通过真实观察与生活思考,学生便能了解到手电筒光线与中性笔在端点数量上的差异,从而了解直线与线段的特点.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自然生长教育理论等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可充分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率偏低、师生关系僵化等问题,为学生营造出轻松、自主、高效的良好学习环境.在教学实践时,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贯彻以生为本、因势利导的工作原则,积极鼓励和辅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渐进的认知理解、探索分析与吸收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思维情感、方法习惯、技巧能力等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强化,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有所感、学有所长.

    【参考文献】

    [1]郭栓福.优化教学环节 构建高效课堂:浅议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25.

    [2]石福林.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学举措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18):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