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评价探析

    张丽嫚

    

    

    

    一、“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活动·探究”单元作为统编本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统编本教材使用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广大一线教师和教学研究者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关注、研究与日俱增,这是因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表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统编本教材紧扣这一特性,在原本就已经很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额外增设了四个专门的“活动·探究”单元,分别是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新闻”,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演讲”,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的“诗歌”和九年级下第五单元的“戏剧”。

    统编本教材“活动·探究”单元具有文本选择典型多元,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方法点拨简洁突出,学法指导有章可循的特点。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非常注重教学活动的设置,活动设计时也非常注重学习内容的关联性,学习方式的整合和运用,且能将语文核心素养渗透在一个个活动中。但是关于评测方式的呈现特别是创新上,做得都虎头蛇尾。也就是说,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都按照教材要求完成,但至于完成的效果如何,没有后续的跟进。但是,教学的准备和实施并不是教学过程的全部,教学过程要有效,教学效果要好,评价就应当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始终。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价值上的判断,能够为教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科学依据。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使用的都是具体可操作的科学手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强调,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评价功能,恰当使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和互动。

    二、“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评价的原则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评价应该突出诊断和发展功能,坚持以下原则:

    1.纸笔测验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

    “活动·探究”单元的评价能否采用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活动·探究”单元的评价,无论是基础的文本阅读,还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写作或者实践活动,都需要纸笔测验这种简单直观的评价方式。比如“新闻”单元,关于任务二新闻采访,2019年陕西某考题是这样命制的:

    请你参加以“我与青春有个约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二:展风采】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以记者张明的身份对高艳能同学进行采访。(2分)

    要求:①采访要围绕活动主题,一个问题即可;②语言亲切、自然,简洁、明了。

    云南省罗平县马街镇第一中学学生高艳能是一个单腿残疾人。他拒绝照顾,毅然参加了今年的中考体育测试,借助双拐,用单腿跑完1000米,完成了测试,被誉为“奔跑少年”。(央视新闻频道)

    评分标准是围绕主题,紧扣材料,问题具体,得2分。

    如果“活动·探究”单元只有纸笔测验而忽视表现形性评价,往往会让“活动·探究”教学进入死胡同,这就完全违背了统编本教材编者的初衷。在“活动·探究”单元里,学习任务都是真实的,学生要解决的问题的情境也是真实的,学生在面对真实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搜集材料、知识整合、理性评价批判、合作解决等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训练。教师应对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客观而全面的评价,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结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比如,在新闻采访中,除了采访问题的设置,前期还有小组选题会、制定方案、明确组内分工、准备采访所需器材用具等工作,过程中还有尊重采访对象注意言行得体、拍摄人物照片征得对方同意等,不仅需要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也需要学生有处理紧急问题过程中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应密切观察,及时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发生在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以口头方式为主。这种评价方式因其及时性,有利于在时间上抢得先机,即刻揭示学生问题、即刻反馈教学、纠正教学。而终结性评价,即各种形式的笔头考试。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一个关注过程,一个关注结果,但二者应该找到某个平衡点,既实现对学生的学业成就的关注,又不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还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纠正等进行有效促进。比如,“戏剧”单元,关于任务二准备与排练,要求学生以剧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其中就有涉及分工准备,认真排练一环节,剧组成员分别担任导演、演员和剧务,在排练中各司其职。下面有这样一道考题:

    分工阶段,经过角色竞演,剩下小圆一位同学。你提议请小圆同学负责剧务,可小圆同学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又认为剧务无足轻重,所以不太乐意。这时,你会对她说什么?(3分)

    参考答案:小圆同学,你好!这次角色竞选没有成功,很遗憾,不过没关系的,以后还有机会。我们是一个团队,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这一次演出,演员固然重要,剧务也同样重要啊。剧务要负责演出时的服装、道具、布景、配乐等,做好剧务是我们小组演出成功的必要条件呢,你可以试试吗?

    从以上参考答案示例我们可以概括出评分标准,是礼貌1分,安慰1分,强调剧务重要性1分。这一道题非常直观地展示了“戏剧”任务二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及要点。教师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让学生获取信息之后能自觉进行自我纠正,进而继续学习。

    3.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同行教师的评价有利于从科学专业的角度对学科的教学目标、意图、内容、方法以及师生关系、课堂状况进行客观真实地进行判断。而教师的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法分析、自我反省,更能调动教师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思,帮助教师实现从经验中学习。但是,光有教师评价是不够的。学生作为学習的主体,最直接地感受着教师教学。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可以反映出教师教学内容是否得到接受,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当然,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影响着他们对教学目的、内容、方法的全面认识,所以,如果评价只关注学生,那么往往容易导致评价客观性、真实性、专业性缺失。因此,要在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之间找到平衡点,让二者有机结合。

    三、“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评价的方法示例

    目前,语文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单一,且缺少一定的思维性,这是事实。“活动·探究”单元作为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其评价体系更是面临巨大的研究空间。据笔者了解,当前的一些评价理论比如SOLO分类理论、PISA测评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综合评价。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向学生全面地展示这些理论的条条框框,最好能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细化、完善,形成一个具体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如果做不到,把这些评价理论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介绍给学生,对教学评价也是很有帮助的。

    笔者试例举一二评价方法,以期对实际教学有帮助。

    1.评价量表

    2019浙江宁波中考语文,有这样一道题:

    根据要求完成任务(8分)。(评价标准见下表)

    《宁波晚报》“今日新闻”栏目需要新闻稿件,请以今天(6月14日)“宁波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为背景,挖掘新闻素材,写一则消息。消息中涉及的具体地名、人名、校名以xx代替,150字左右。

    以上的试题及评价标准给笔者以启发: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个可以依照的“葫芦”,接下来的画瓢就会轻松一些。所以,在教学具有固定范式的客观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表格开展活动。比如“新闻写作的标准”“演讲词的写作标准”“演讲比赛的评价标准”“诗歌朗诵比赛的评价标准”“戏剧演出的评价标准”等等。这种科学化、标准化的评价量表让学生既看到了写作活动的标準,更看到了评价活动的标准,做到了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让教学真正可见。下面表格,是贾龙弟、马珍妮《基于表格运用的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解读》一文中的尝试,就与上面2019宁波中考语文试题的评分标准一致。

    表格的构建主体要视教学内容和学情而定,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师生合作。比如“新闻”单元任务二新闻写作,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技巧点拨”部分,列出消息写作必须包含的项目,以及项目评价的具体标准,用于指导自己的写作,评价他人的写作。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出一个规范的标准。最后师生合作、全班交流。学生在自主构建表格、合作讨论标准的过程中,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高阶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

    当然,“活动·探究”单元指向的不仅仅是具有固定范式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这些同样可以使用评价量表的方式。比如“戏剧”单元任务三演与评议,编者在教材中明确地指出了优秀演员的评选要点,其实也就是演出时对演员表现的评价标准。那么,针对小组成员在活动前后的表现,也可以列出相应的表格,进行量化。比如小组成员互评:

    2.分层赋分

    基于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阅读测试的分层赋分题近年颇受钟爱,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南京市中考语文就有5道题属于分层赋分题。“分层赋分题”中的“层”是指思维层级,此类题型倾向于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评价,是针对鉴赏、评价、探究、创新等较高层级思维能力的考查,与以往的考查学生识记、一般性理解、简单筛选信息和概括等较低层级能力的踩点给分的评价方式完全不同。

    比如“新闻”单元任务二新闻采访,关于采访问题的设计,教师该如何将层级概念渗透给学生呢?首先,采访问题要针对采访对象和采访目的进行(有针对性),且采访有价值和意义(有价值),如果是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两个及以上的问题,问题之间必须有梯度(有层次性)。下面是2019年南京中考语文第5题:

    金陵金箔,名扬四海。做了非遗小卡片后,探访小组打算深入了解金箔技艺,想去采访传承人。你设计了两个采访问题。(问题之间要有梯度,5分)

    问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第一层级:1分。示例:您喜欢金箔技艺吗?您是哪里人?

    第五层级:5分。示例:您的金箔技艺向谁学习的?目前向您学习金箔技艺的是哪些人?

    第一层级中的第一个问题略有价值,第二个问题毫无价值可言,且二者之间完全无梯度。而第五层级中的两个问题,不仅表述得体,而且针对性强、价值高、有梯度。教师如果在“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过程中,能将分层赋分的概念渗透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层级就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

    当然,分层赋分评价方式最适合文学类文本。因为文学类文本具有极大的创作性,往往能流露出作者鲜明的个性色彩及情感倾向,这些个性色彩和情感需要读者的探究才能得以显现。读者在探究文本的形象、语言、结构时,呈现出的思考层次、思维层级正是命题者想要抓住的考查点。所以,就“活动·探究”单元而言,其中“诗歌创作”“诗歌朗诵”“撰写演讲稿”“演讲比赛”“戏剧演出评议”任务,最能体现思维层级,最适合使用分层赋分的评价方式。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语篇学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改良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L/2018/006)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