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榆林窟壁画中树的造型研究

    张岩

    摘 要:历代壁画对树木形象皆有不同的描绘,造型风格和表现技法等在不同时代各具特色。树木形象呈现多元化风格,这与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汉文化在不同时期对其的影响息息相关。文章从艺术美学的角度分析榆林窟壁画中的树,探讨榆林窟壁画中的图像表现方式及其价值,从装饰性的审美角度来分析壁画中树的色彩装饰性趣味表现,探究树的色彩与笔墨的关系。

    关键词:装饰性;榆林窟壁画;图像表现方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西学院青年基金项目“瓜州榆林窟壁画中树的造型研究”(QN2019-07)研究成果。

    一、榆林窟壁画中树的设色规律

    榆林窟也称万佛峡,位于甘肃瓜州县(原安西县),与莫高窟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林窟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石窟。瓜州与敦煌地域相接,文化也有相通之处。因榆林窟的洞窟形制、壁画和彩塑、题材内容及艺术风格和莫高窟相近,所以学术界习惯将榆林窟纳入敦煌石窟体系。但与莫高窟相比,榆林窟又有自身的艺术特点。榆林窟补充了莫高窟的不足,其在艺术特色方面呈现出中西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其壁画、历史成为敦煌石窟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石窟壁画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

    针对榆林石窟壁画中的树进行研究,将壁画中的树进行归纳、梳理以及考证。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树木作为山石的毛发,起装饰山体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树是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榆林石窟壁画中树的造型特征、设色规律和在现代山水画中的应用,以及历代壁画所呈现的风格手法,一方面要用图像学和文献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挖掘、整理和考证榆林石窟中所有壁画中树的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复制临摹壁画,再加以提炼概括,客观而合理地再现榆林窟风貌,从而总结出树在壁画中的装饰趣味和形式美的法则,供現代山水画家学习借鉴。

    二、榆林窟壁画中树的色彩装饰性趣味表现

    敦煌壁画以佛教经典为核心,在艺术家对自然和生活细心观察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手法进行充分表现。榆林窟壁画中,树木往往出现在有情节的本生故事、因缘故事画中。树作为佛教壁画的衬景,不仅丰富了画面内容,烘托了环境,又与主体形象共同营造出画面的风格和基调。因此,树木形象是榆林窟壁画中衬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榆林窟壁画中各个时期树的造型特点,再对树形象进行分类临摹,可以逐渐复原壁画本身。

    敦煌壁画的表现技法及绘画材料的特殊,决定了其色彩明亮、造型独特的特性,从而有别于中国传统绘画样式及观念,并且促进了有别于印度及西域样式的中国佛教美术样式的诞生,表现出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创造力。

    将对榆林壁画中树的研究与祁连山地域特征结合起来,有助于创作出符合河西特色的中国现代山水画。甘肃河西地区地域特色显著,祁连山脉树木种类繁多。而甘肃境内石窟群较多,为我们研究树木类别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对榆林壁画中树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中国现代山水画的绘画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我国山水画教学内容,为我国美术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榆林窟壁画中的树做更进一步的探究,以更加广阔的文化视野,对榆林窟壁画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诸多敦煌学研究者在其著作中论及树的造型研究时,只选择某个时期的树,对榆林窟壁画中树的研究甚少。我国在山水画教学中,越来越意识到从古代绘画作品,特别是敦煌壁画艺术中汲取丰富营养的重要性。对榆林窟壁画中树的研究,是为了进一步挖掘发展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资源,这对山水画取得更充分的发展和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榆林窟壁画中树的色彩与笔墨的关系

    榆林窟壁画中树的样式、功能性表现、装饰性特征对于研究敦煌石窟壁画的图像演变、审美风尚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榆林窟壁画中书的造型的象征性、艺术表现风格和审美内涵,对研究我国石窟壁画的造型规律和图像的演变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树是榆林窟壁画中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壁画都对树的形象有千姿百态的描绘。在造型和设色表现中,不同时代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榆林窟壁画中树的造型在后期逐渐结合河西走廊地域特色,挖掘本地资源,从中汲取营养。继承榆林窟壁画中的优秀资源,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出一批带有本地地域特色的山水画,并将其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这对河西走廊山水画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还是在佛教绘画中,树作为画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造型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在榆林窟壁画中,树木种类很多,以柳树、松树为主,以夹叶为表现形式。经过概括、变形等艺术处理,有些树无法辨认树种,部分学者称之为华盖式圣树。榆林窟壁画中山间丛林的表现手法多借鉴中原地区水墨山水画,与中原地区风格一脉相承。树木的形态丰富,种类繁多,设色艳丽而富于变化。

    四、树在榆林窟壁画中的作用

    (一)尊像画中的树

    在早期的榆林窟壁画中,尊像画中没有树,随着佛教艺术的不断发展,壁画创作者不再满足于没有背景的人物形象创作,为了更好地表现西方极乐世界,壁画绘制者将自然景观中的树作为背景画在壁画中。树作为图像元素不仅起到丰富画面的作用,还具有标志性,在大量的说法图中,主尊的头上方出现了具有标志性的华盖树,将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主尊像身上,形成了画面的视觉中心点,聚焦于主体,充分展现主体光环。尊像画中的树不仅有丰富画面的作用,还具有分割画面的效果,自然地将佛像有序分割。

    (二)故事画中的树

    榆林窟壁画中的故事画基本可以分为四类:佛传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佛教史迹画。

    隋代榆林窟壁画一方面继承了中原地区六朝时期青绿重彩画的形式,另一方面有了比“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幼稚状态更为成熟的空间表现。用树合理分割画面,空间表现趋向成熟。人物与背景物的关系更加和谐,逐渐超越早期壁画。

    在故事画中,树作为画面的元素,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起到推进画面的故事情节的作用。树的种类在榆林窟壁画中有很多,色彩清新,起到了烘托画面、营造氛围的作用。榆林窟壁画重视意境的表现,在榆林窟第25窟中的弥勒世界里,神、人、自然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以青绿重彩衬托出天国人物形象,整个色调较为清新,线压色,色盖线,展现净土变相的至高无上。

    (三)山水画中的树

    树是“山之衣”,树根据山体的结构生发,与之相配。现存榆林窟壁画中树的种类有松、杉、銀杏、菩提、梧桐、棕榈、竹、芭蕉等,由于艺术加工上的简化变形,很多树无法被辨识。壁画中树的种类接近百种,根据艺术表现,大致分为三种,偏于写实的树、偏于写意的树,以及偏于装饰性的树。

    偏于写实的树:将壁画中的树与西北地区现实生活中的树进行对照,可以发现壁画中树的形态非常真实。将生活中树的形象绘于画面中,也就是将佛国世界的理想画面与自然客观实际相联系。

    偏于写意的树:将树的形象以图像的形式进行概括,抽取树的某个特性,生动地展现树的形象,笔墨意趣浓厚。根据整幅壁画的需要对树的形象进行调整,使之与画面山体协调统一。

    偏于装饰性的树:榆林窟壁画中树的描绘也借鉴了同时期中原绘画的手法,在时代发展上具有连续性。艺术家们旺盛的创造力也让我们震撼,他们绘制出符合艺术传统主题思想的作品,将现实生活中树艺术化地加工成图案的形式,应用在壁画的藻井、龛楣、边饰、佛光等部分。

    榆林窟壁画中的树与卷轴山水画中的树,由于工具和材料的不同,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有差别。壁画中树的勾勒不像卷轴山水画中那样精细,只能粗略地勾画轮廓,并且设色上仅形成大效果,根据壁画中的山形,画上相配的树。在早期的榆林窟壁画中,有的树用的是没骨与双钩相结合的手法,树的主干用没骨法绘就,细枝则用双钩;有的树仅是用石绿刷染,用赭石色画枝干,用墨色点叶,层次分明,具有显著的装饰效果。

    五、结语

    佛教壁画中出现的树的造型,一方面多与佛经中实际记载的风景有关,如佛教圣山中的灵鹫山、弥勒山等,另一方面与佛经中记载的菩提树、娑罗树等圣树有关。从佛教典籍的记载中可知,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树木的种类以及生长变化加以凝练,创作出许多宝树,并称之为“华树”。树作为壁画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唐以前保存不足的卷轴山水画研究起到补充作用,展现了不同朝代壁画中山水形态的演变过程,充分展现了山水画的社会属性,表明无论哪个朝代的绘画艺术都脱离不了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7:155.

    [2]王伯敏.敦煌壁画山水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4.

    [3]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以壁画艺术为中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17.

    [4]吴宪生,王经春.中国历代经典山水画技法:树法[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7:3.

    [5]段七丁.中国山水画技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

    [6]敦煌研究院.中国石窟:安西榆林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161.

    作者单位:

    河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