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农业产业扶贫问题及对策探究

    薛海波 程晓晨 梁国宏

    

    

    

    [提 要]贫困山区一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贫困山区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沂蒙山区的蜜桃特色产业的调查发现,沂蒙山区目前在产业扶贫中还存在果农知识水平不高、蜜桃销售模式相对落后、蜜桃产业化程度较低、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持不足等问题。基于此,结合产业扶贫理论,提出产业扶贫的优化对策,如提高当地蜜桃产业化水平、促进当地观光果业的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面向“三农”的教育培训、提供果树种植与管理的科技支持等。

    [关键词]贫困山区;特色农业;产业扶贫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就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农村扶贫工作,在减贫中取得了较大成绩,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贫困人口减半的宏伟目标,但在中国连片山区,仍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口,减贫、扶贫任务仍很艰巨[1]。贫困山区由于经济欠发达,交通落后,贫困程度相对较深,贫困人口占比仍然较大,脱贫难度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作为扶贫攻坚“五个一批”中的第一批,是政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注重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举措,是今后一段时间国家在扶贫开发领域实施的重要战略。贫困山区农业,是大多数贫困人口主要的收入来源。开展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内生性机制及有效的方式,是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路径[2]。在贫困山区的扶贫工作中,针对当地的特色优势,如何进行精准定位并行之有效地开展产业扶贫尤为关键。因此,开展产业扶贫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扶贫的概念与意义

    在过去几十年的扶贫攻坚中,我国扶贫方式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实现了从过去的“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过渡。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主要内容,它通常是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与建设,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依靠贫困群体自身的力量来脱贫致富[3]。

    (一)产业扶贫的基本涵义

    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式发展机制,它是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也是对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进行准确定位、多方参与的过程(见图1)。在扶贫实施过程中,需要调动多方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发挥相关企业的主体作用。此外,高等教育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社会组织和贫困农户作为产业扶贫的参与力量,共同促进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

    (二)产业扶贫的意义

    产业扶贫是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一种政策倾斜。它是指在国家的扶持下利用贫困山区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与建设,依靠贫困群体发展生产来实现脱贫,对贫困山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产业扶贫是实现政府、企业与农民三方“共赢”的举措。与传统“救济式”扶贫模式相比,产业扶贫是一种“造血式扶贫”,是基于贫困山区的资源来发展相关产业,促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贫困人口逐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产业扶贫能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带动贫困农户增收,也能有利于促进当地就业,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户的三方共贏,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

    其二,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山区农民增收与脱贫的有效途径。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政府实施各项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与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利用特色优势资源,一起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开发并建立产业链,以此来提高各方经济效益[4];此举不仅能帮助解决贫困人口就业,而且能提高贫困山区农民的收入,达到脱贫的目的,是推动贫困山区发展、贫困户增收、减少贫困人口的有效途径。

    其三,产业扶贫能将贫困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产业发展是以当地的特色资源为基础,形成当地的特色产业。贫困山区大多以丘陵、山地为主,往往具有一定的特色资源,这就为发展特色农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因此,产业扶贫可立足于贫困山区特有的资源和条件,与当地的生态资源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贫困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将贫困山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从而带动农户们脱贫致富[5]。

    其四,产业扶贫有利于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的职业农民。贫困山区的农民大多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的思想观念也比较保守;有些贫困户虽然有发展林果种植、牲畜养殖、小规模农产品加工等家庭经济的想法,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以及管理规划,再加上不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想法难以实施,无法脱贫致富。产业扶贫是利用当地的资源来发展特色产业,让贫困农户尽可能地参与产业发展中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让广大农户与政府部门、企业、科技服务部门形成多元化的参与式互动机制,形成广泛的利益共同体[6]。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贫困山区的农户在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科技人员的带动下,能发挥自身的劳动潜能,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这有利于提升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有利于培育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职业农民。

    二、沂蒙山区蜜桃产业基本概况

    沂蒙山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临沂市,由沂山、蒙山、孟良崮、芦山等山与众多的丘陵组成,区域内多山地、丘陵,属于典型的“农业山区”。蒙阴县位于沂蒙山区的腹地,其经济发展水平在沂蒙山区范围内处于末尾。蒙阴县山地、丘陵居多,占全县总面积的94%左右,气候属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丘陵地海拔较高,土质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光照充足,这为全县发展林果业经济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县各类经济林木的种植面积超过110万亩,其中优质蜜桃的种植面积约为68万亩,占到61.8﹪。2016年,全县优质蜜桃的产量已超过20亿斤,占到山东省全省蜜桃产量的50%左右,约占全国蜜桃总产量的10%,居全国各县(区、市)之首。

    蒙阴县现有蜜桃种植的品种超过130种,其中主要的品种就有60多种,如油桃、早红珠、仓方早生、莱山蜜、寒露蜜、绿化九号、寿桃等。从每年的5月到6月,全县均有蜜桃上市。按照蜜桃的成熟时间来看,蜜桃的品种可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成熟三大类。早期成熟的通常是在每年的5月到6月上旬,中期成熟的蜜桃通常是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而晚熟的蜜桃则是从9月下旬一直到10月(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6至8月,蒙阴县的蜜桃种植面积所占的比重较大,占到了全县总种植面积的80﹪左右。而5月、9月和10月份,蜜桃的种植面积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呈现出“中间多、两端少”的状况。借助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县80%的山地和丘陵均种植了蜜桃。近几年,随着蒙阴蜜桃知名度的逐步提高,全县蜜桃种植的规模也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蜜桃的产量也在逐年增加(详见表2)。

    在蜜桃即将成熟和上市的时节,当地中间商和外地商贩会到全县的各个乡村收购蜜桃,而当地果农在采摘蜜桃后,大多直接出售给这些中间商和外地收购商。据统计,全县有超过70%的村是蜜桃生产的“专业村”,当地超过80%农户家庭的收入来源于蜜桃种植业,蜜桃种植早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蜜桃种植业,也直接关系到全县大多数农户的生活问题,在全县果品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全县的经济发展和家庭收入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沂蒙山区蜜桃产业存在的问题

    为充分了解沂蒙山区的蜜桃产业的发展现状,笔者在蜜桃品成熟和上市时节到蒙阴县沂蒙镇(化名)的鸿沟村、唐家峪村、薛家峪村、黑石山村、孙官庄村等村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采取访谈、观察的方式进行。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蜜桃种植是大多数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蜜桃收入每年也不稳定,蜜桃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果农普遍知识水平不高

    蜜桃种植、生产是一个完整的流程。从果树栽植、品种嫁接、果园管理,到果品釆摘、包装加工、市场销售,都需要科技支持,同时也要求果农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与发展理念。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果农的种植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仍采用十几年前的传统模式和做法,缺乏创新意识,比如蜜桃种植不敢去尝试用大棚;用水量较少的新式栽培技术,也不敢尝试;后期滞销的果品,很少用于新产品开发等。此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当地初高中毕业、职专毕业以及有知识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愿意留守乡村的年輕人在减少,造成了乡村果农大多是中老年人,这也导致新技术和新的发展理念得不到广泛和及时地传播,制约当地果品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果品销售模式相对落后

    1.过度依赖乡村小交易站的批发销售

    在沂蒙镇的走访中发现,大多数村子都有小型的果品交易站。在蜜桃上市时节,采购商、水果贩、当地蜜桃经纪人和果农们,均在村里的小型果品交易站或一些蜜桃经纪人家里,直接集中进行蜜桃交易。沂蒙镇蜜桃主要依靠各村的小型交易站或当地果品经纪人来出售,以这种模式出售的蜜桃数量,占全镇总销量的85%左右。从整个蒙阴县来看,蜜桃通过的乡村小交易站销售的数量,占全县蜜桃总销售量的70%左右。在乡村小型交易市场中,果农们作为蜜桃的“供给方”人数众多,而蜜桃收购商却来的较少,这直接导致了当地果农们没有议价能力,只能被动地接受收购商们的任意定价,此种销售模式直接影响着果农们的种植收益,对当地蜜桃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

    2.乡镇集市销量偏低、利润不高

    沂蒙镇每隔五天有一次乡村集市,本地农户、外地商贩以及消费者,均到固定的集市地点进行各类商品交易,也俗称“赶集”。各乡村的果农们也会通过这种乡村集市,出售种植的蜜桃,也有一些果农去附近乡镇或其他县城的出售采摘的蜜桃。在乡镇集市或小城集市销售水果的方式,已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果农们可以出售新鲜的水果给消费者,简单易行,也比较快捷。但是,通过“集市”这种简单易行的模式直接出售鲜果,缺乏对蜜桃的精细化包装和深加工,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较强,蜜桃的销售价格通常较低,销量也偏低,致使果农的蜜桃种植收益也相对偏低。

    3.乡镇蜜桃网络销售发展缓慢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淘宝、京东、阿里巴巴等网络电商来销售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但对于沂蒙山区的果农来说,这还是一种新的销售模式。沂蒙镇目前的蜜桃网络销售量大概只占到了蜜桃总销售量的0.2%。在调查中发现,制约当地果品网络销售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果农不会操作电脑,也不懂网络销售模式。有的果农反映,镇上快递业务站点数量偏少,也并未覆盖到村里,即便有网络订单,也无法快速运输到消费者手中,质量很难保障。也有果农认为网络交易不安全,对支付宝、网上银行、 微店等平台缺乏了解,缺乏信任感。除此之外,有些果农对水果上市时节能否及时获得足够的网络订单表示出困惑和忧虑。由此看出,蒙阴县乡村果品网络销售目前还存在着较多制约因素,不仅要支持物流快递企业建立覆盖各村的站点,还要加大对果农电脑技术和网络销售方面的培训,才能推动果品网络销售的开展。

    (三)蜜桃产业化水平较低

    1.种植缺乏规划,产业集约化程度低

    蜜桃种植是沂蒙镇广大农户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果农们会充分利用自家的土地种植各类桃树,增加种植品种,存在着求大、求全的思想。此外,果农们在选择种植品种时缺乏一定合理性,同一种水果选择了很多单个品种,同一个月份收获的蜜桃也有很多种类,这就造成了水果的产业集约化程度偏低,无法形成水果生产的产业化。

    2.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存在滞销现象

    蒙阴县大多数乡镇均缺乏有规模的水果批发市场,通过乡村小型“交易站”式的销售,无法保证当地蜜桃及时出售,经常会出现滞销现象。下表是2019年部分蜜桃品种的滞销状况:

    蜜桃一旦出现滞销,其销售价格就会低于种植的成本,果农们的收入就会降低。如果蜜桃遇到持续、频繁的滞销状况,果农们就会亏损,也会严重影响果农们的种植积极性,进而对蜜桃产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3.果品深加工发展缓慢

    蜜桃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种植,也涉及产品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沂蒙镇目前还未有果品深加工企业,果汁、果脯、水果罐头等产品的小型加工厂或小作坊也不多见。当地滞销的水果,以及雨季销售剩余的水果,利用率较低。一些农户会将无法销售的水果进行蒸煮,制作成糖水罐头,供自己家庭在秋冬季节食用。另外,蒙阴县虽然有几家果品加工厂,但相对于全县的各类水果产量来说,也未形成加工规模。目前果品加工厂也存在加工设备落后、生产规模较小、产品开发能力薄弱等问题,所生产的果品在市场中缺乏一定竞争力,也制约着企业自身的发展。

    (四)对“三农”服务与支持力度不够

    受人力、物力、财政条件限制,沂蒙镇对果农科技支持还存在不足。全镇目前设立了37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但该镇只在上五庄村和小孙官庄村两个村设立了“三农”服务站。而“三农”服务站的作用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一,分发一些果蔬栽培和管理的宣传资料给果农。其二,间断性地出售果品种植的相关物资,例如果品袋、果蔬农药、化肥等。其三,充当果品“包装站”的角色,一些外商来采购果品时,果农们将水果送到“服务站”进行打包装箱和批发销售。此外,“三农”服务站很少举办果品种植技术方面的培训,技术站的工作人员也很少到果园里或田间去指导果农们进行种植生产、果树修剪、果品嫁接、果树管理等。县级政府的有关部门也没有针对果品种植管理形成有效的服务机制,只是偶然邀请果树专家到乡镇办公室或个别村子进行示范教学,而且时间一般较短,效果一般。由此可见,当地政府部门对乡村果品种植的科技支持还不到位,对“三农”的服务工作还存在欠缺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与提升。

    四、推进沂蒙山区蜜桃扶贫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当地蜜桃产业化水平

    1.拓展蜜桃销售渠道

    针对蒙阴县乡村的蜜桃销售状况,需拓展全县乡村的蜜桃销售渠道,以保证果农们的收益。政府划拨出专门的资金,用于拓展蜜桃的销售途径,如举办蜜桃促销活动、扩大广告宣传力度、打造当地蜜桃品牌等。其一,在每年举办的桃花节期间,邀请外地的蜜桃采购商、中间商、果品相关企业参加,充分利用桃花节的机会,以订单或签订销售协议的形式,提前预售当地的蜜桃。其二,加强对蒙阴县蜜桃的广告宣传力度,提高当地蜜桃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打造其品牌形象,以此来推动蒙阴县蜜桃的销售。其三,积极疏通蜜桃的出口渠道,目前蒙阴县蜜桃出口到国外的比重较低,主要因为有果品出口资质的果品合作社和企业的数量较少,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果品合作社和企业的引导与扶持,增加具有出口权的果品合作社或企业数量,为蜜桃出口拓宽渠道。

    2.大力发展果品加工业

    蜜桃的成熟季节一般在夏季,受气候的影响,蜜桃的保存期相对较短、不耐运,对蜜桃进行深加工,既可以提高蜜桃的附加值,又能够缓解鲜桃在成熟季节集中上市而造成的销售压力[7]。以蜜桃为原材料,加工成多种果品,如桃汁、蜜桃酱、果脯、桃罐头、果酒等,这些产品在日常消费品市场中也有较大的需求量。发展当地的水果加工业,不仅可以缓解蜜桃销售的压力,还能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政府适当对当地水果加工企业给予扶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提高当地蜜桃的消费量,以缓解当地蜜桃销售压力。此外,政府引进果品行业内的知名加工企业和专业出口公司来收购或加工蜜桃,让更多的社会企业参与到乡村扶贫中,以推动当地蜜桃及水果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果农们的收益。

    (二)推动当地观光果业的发展

    一二三产业有一定的互补性。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推动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 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8]。近年来,沂蒙山区的旅游业发展较快,蒙阴县境内的蒙山云蒙景区、孟良崮红色旅游区、钻石公园、地下溶洞等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政府在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框架内,依托全县的蜜桃种植园,立足于沂蒙山区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探索发展观光果业,实现蜜桃特色产业与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政府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整合社会团体、企业、果农等力量,将桃花节与当地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相结合,打造富有特色的“山水蜜桃文化”“生态蜜桃文化”“山区蜜桃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这既有利于扩大当地蜜桃的知名度,也便于为后期的市场销售做准备。此外,在蜜桃成熟时节,政府发挥“组织者”的角色,联合社会企业、乡村果农们一起,利用当地丰富的蜜桃资源,举办蜜桃采摘旅游节,打造蒙阴县本地的度假休闲、住宿接待和水果采摘为一体的观光果业旅游特色休闲产品。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给予快递物流支持

    蒙阴县共有11个乡镇,500多个行政村,90%以上的行政村没有物流和快递业务站点。乡村物流和快递业务不发达,直接制约着乡村蜜桃的网络销售。政府可通过减免税收、资金支持、政策优惠等措施,号召并支持县城物流、快递公司在各个乡镇增设营业网点,并积极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将物流和快递的业务营业网点向各行政村延伸,以此来保障乡村果品能快速地运送到全国各地,进而推动乡村果品网络销售的发展。

    2.给予商贸市场支持

    蒙阴县大多数乡村由于缺少专业的、有规模的水果批发市场,果农们不得不依赖乡村小型交易站点或经纪人进行蜜桃销售,无法保障蜜桃在成熟时节全部销售出去,也容易产生滞销的问题。政府应专门划拨出专用资金,在各乡镇或交通便利的行政村,建立专门的水果批发市场或销售站,并规范当地的水果销售市场秩序,做好水果的销售组织和帮扶工作,以此来保障果农们的种植收益。

    (四)开展面向果农的教育培训

    开展面向农民的教育培训,是实施扶贫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培训可以提升广大果农的综合素质,有利于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从而有利于山区贫困问题的解决[9]。关于教育培训的内容,选取了50户果农进行了问卷调查,详细了解果农希望培训的内容(见表4)。

    从表4来看,市场销售方法是果农们最期盼的培训需求;其次是蜜桃种植的实用技术。除此之外,果农们也希望学习水果产品的加工技术、电脑与网络技术、文化基础知识和农业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开展面向果农的教育培训,需要政府部门、农业院校、农民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政府应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以保证教育培训的顺利实施。有关负责部门从财政收入中划拨出专项资金为乡村教育培训提供支持,一方面用于配备教育培训需要的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设备;另一方面用于邀请业内的专家和培训教师。乡村产業基地培训模式是目前比较有效的途径。由政府部门组织业内专家和培训师,到乡村果树种植基地直接进行培训,让果农们学习有关果品种植管理、果品销售、果品加工、电脑操作、网络销售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脱贫致富的能力,实现果农增收创收的目标。

    (五)提高面向“三农”的服务质量

    目前,政府对沂蒙山区乡村的科技支持存在不足,面向“三农”的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与改进,具体建议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目前各乡镇的“三农”服务站数量较少,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在各个乡镇增设一些“三农”服务站,并充分发挥各乡镇“三农”服务站作用,通过各种方式为果农们提供果品种植的科技支持和果品的销售服务。其二,各乡镇的负责部门定期组织果农们参观高标准果品种植园,学习果品种植与管理的技术,并通过互帮互学的模式,提高果农的种植管理水平。其三,政府管理部门需加强与全国各农林类院校的联系,定期邀请果树种植专家到乡村或示范园区对果农们进行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的专业培训与指导,以帮助解决由于病虫害防治不当、种植技术落后、管理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果品腐烂、偏小、口感差、滞销等问题,切实帮助果农们提高果品的种植与管理水平。

    五、结语

    我国贫困山区,由于受地形、地貌、交通、思想观念、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缓慢,也一直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区域。特色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农民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对沂蒙山区特色农业——蜜桃业的调查与分析后发现,沂蒙山区的蜜桃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果农们普遍知识水平不高、销售模式相对落后、产业化水平较低、“三农”服务与支持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其它贫困山区的特色农业发展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产业扶贫是目前脱贫攻坚的主要模式之一,对贫困山区特色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针对特色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产业扶贫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产业扶贫的优化建议,即:提高山区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促进观光农业发展、完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面向“三农”的教育培训、提高面向“三农”的服务质量等。

    [参考文献]

    [1]李博.精准扶贫视角下项目制扶贫的运作逻辑与地方性实践[J].北京社会科学,2016,(3).

    [2]张慧君.赣南苏区产业扶贫的“新结构经济学”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3,(33).

    [3]刘解龙,陈湘海.精准扶贫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

    [4]孙文中.创新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路径选择:基于新发展主义的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13,(6).

    [5]何燊.关于推进福建省特色产业扶贫的几点思考[J].发展研究,2014,(9).

    [6]李志萌,张宜红.革命老区产业扶贫模式、存在问题及破解路径——以赣南老区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6,(7).

    [7]王志静,蒋迎春,邓曙东.我国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1).

    [8]易慧玲,李志刚.产业融合视角下康养旅游发展模式及路径探析[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9]钟慧笑.教育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準扶贫——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J].中国民族教育,2016,(5).

    [责任编辑: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