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成果转化基础薄弱在哪儿?

    石青川

    

    身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重庆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并不低,2020年全年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526.79亿元。2021年又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投资283.6亿元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等八大项目。但近几年孵化出的本土能走向资本市场的高科技型企业却并不多,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成为重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坦言,补足重庆市科研基础设施的短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政策密集出台,

但重庆科技成果转化依然困难

    2月24日,重庆伯侨科研董事长杨梅正在昆明紧锣密鼓地对团队部署着仪器调试、材料分发等工作,他们正在筹备下午的科技成果评价。用杨梅的话来说,这次的重金属检测技术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所有流程不能有误。作为一家在重庆土生土长的科技公司,却远赴昆明进行科技成果评价,为何不在重庆本地进行?杨梅似乎有些无奈,她回避了这个问题。

    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重庆也具备科技成果评价的能力,但可能部分企业对于这方面未能得到有效的信息或相关技术需要被异地引进等。

    记者在走访重庆科技研发型企业时,还发现另外一个问题。

    重庆晋豪美耐皿制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秸秆回收压制器皿的业务,在如何高效回收利用秸秆方面需要投入不少研发资金,但其法定代表人屈朝辉曾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公司全部自投,从来不需要外面的投资。重庆宇洁环保主要从事垃圾处理机械制造,在垃圾处理如何减小污染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科研投入,其总经理文宇同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公司没有外部投资介入,科研经费全部由公司自己承担。是不缺钱还是赚够钱才敢做研发?

    在科研投入方面外部投资介入少,重庆企业对于科技成果的操作方式也反映出重庆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可能存在一定短板。

    从政策上来看,重庆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并不低。过去两年是重庆科技成果转化重量级政策集中出台的时间段,重庆市科技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20年重庆修订出台《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在加强科技成果供给、强化成果转化激励、健全转化服务体系、加强要素资源配置、加强政府协调统筹等方面下功夫,在地方性法规层面率先规定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等内容,为全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法治保障。2021年出台《重庆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细则》,围绕成果赋权、成果供给、要素集聚、便利化服务4个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24项具体解决路径,明确工作措施,细化工作程序,着力疏解重庆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的现实堵点。

    而今年1月科技部还致函重庆,支持建设重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这是“十四五”以来科技部批复的第3家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区,成为西部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承载地和辐射源。

    从政策上不难看出,服务体系、资源配置、法治保障等方面均有涉及,甚至在2021年的政策中事无巨细地列出了转化程序与解决路径。从这个角度看,重庆科技成果转化的困难似乎不在于政策。

科技成果转化基础哪个环节薄弱?

    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称,重庆科技研发基础薄弱最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重庆科研机构与人才的短缺。据统计,截至2021年7月,重庆有高等院校74家,“211”工程大学2所。而优质高校数量的短板也造成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与产业实际技术需求还有距离。根据2020年教育部统计数据,重庆高校专利转化率为2.7%,低于上海(5.1%)、北京(4.6%)、四川(2.9%)。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重庆市高校中专利作价上千万元的仅有重庆理工大学“纳米时栅”系列技术(1亿元)、重庆医科大学的“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技术(1485万元)和西南大学的“东莨菪碱”项目(1000.77万元)。

    除了高校,科技转化机制也存在资源短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技术转移联盟重庆牵头人李晓林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重庆之前在科技成果转化基础方面薄弱,除了高校外,技术转化人才与信息统筹平台均需加强。

    重庆宇洁环保总经理文宇也有同样的感受。文宇几年前准备发力垃圾处理中的垃圾渗液问题时,在与科研机构的对接方面着实费了好大力气。文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19年以前,公司是自研技术,但是自研技术最大的难题就是科研人员,民营企业自己很难培养出在科研方面有顶尖技术的人才。所以2019年,文宇开始寻求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合作。

    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坦言,科技成果转化领域需要有高水平技术经理人和技术经纪人,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综合技术知识,还要对市场趋势有一定的敏感度,同时要具备掌握商务运作、产品交流等能力。重庆目前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数量不足。比如,作为技术转移人才重要组成部分的执业专利代理师仅有346人,远低于四川的766人、上海的1516人、广东的2659人、北京8403人。

    记者从多家有合作科研点的中小企业获悉,其高校合作团队的寻找方式均为通过朋友圈层进行互相介绍。不少企业由于不了解该如何与科研机构合作,担忧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就只有请相关机构作为顾问的方式来进行自研。最终的结果并不理想。

信息平台建设如何解决问题?

    李晓林说,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方式没那幺复杂。以技术顾问的形式来进行技术指导是最基础的方式。但更多的应该是企业出钱机构研究,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互相商谈的模式,“既可以企业机构共享知识产权,也可以企业根据市场效益对知识产权进行买断,甚至还可以让科研团队算作技术入股共享成果”。

    而如何与合适的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最后达成共赢,正是不少企业需要得到帮助的地方。这也是重庆技术评估与转移服务中心负责的“易智网”创立的目的,该平台的搭建即是在尽力补足这方面的人才培育、机制搭建等基础建设。“在此之前,重庆是缺少技术转移对接平台的。”

    除此之外,重庆科技局也向记者透露,重庆正在多维度解决这方面的短板,除了孵化本土科研机构外,也在积极引进高端研发机构入驻重庆,建设中试熟化基地,在此基础上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培养,设置更多技术转移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技术转移平台。

    李晓林告诉记者,目前科技成果转化有4个模式,分别是培养技术转移经纪人撮合企业与科研机构、拿科技成果招商适配企业、挖掘企业技术需求与科研所产学研合作、建立孵化器孵化有成果的企业。从成果上看,产学研合作是目前的一种趋势,据重庆技术评估与转移服务中心不完全统计,重庆去年一年通过这种方式达成逾40个科技成果的意向协议。

    重庆市科技局数据也显示,2021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达310.8亿元。但相比之下,成都统计局数据显示,成都技术合同成交额则为1228.0亿元,且增长迅速。

    这些方式对现阶段的川渝企业来说确实比较实用。成都的迈普通信技术市场总监康震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由于公司主要从事通信技术方面的业务,会涉及芯片的应用集成,研发是公司的核心板块,近3年研发投入均在2亿元左右,而主要的方式也是校企合作。2021年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联合申报的 “嵌入式网络通信安全操作系统关键技术”项目,更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相应地,高额的研发投入也带来了高额回报,康震告诉记者,迈普专利产品的销售收入已经占迈普总收入的85%以上。他也表示,科技成果转化为公司创造价值,也让公司在接纳投资机构的资金与走向上市更有信心。

    宇洁环保也是以此种方式与重庆科技学院进行合作,文宇说:“他们刚好有相关课题,我们刚好有相应产业,他们的成果转化可以直接在我们的工厂中进行,我们提供相应的设备与科研经费。”最终的科研成果宇洁占一半,重庆科技学院团队占一半,“但我们享有优先购买权,目前的垃圾处理项目,我们已经以500万元的价格买回了科研团队的那一半知识产权。”文宇也表示,这项成果一年时间为公司带来了超1000万元的营业收入,同时通过与该科研团队合作,后续更多环保方向的研发工作都可以此方式推进,双方共赢。

    根据重庆市科技局介绍,重庆正在涌现出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的标杆案例,其中重庆理工大学就采取先赋权后转化的激励方式,赋予 “纳米位移测量技术”研发团队有关专利技术80%所有权,并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将上述专利技术作价1亿元,联合成立新公司通用技术集团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纳米时栅的后续研发与生产。新公司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货币出资1.8572亿元,占股65%,研发团队和资产公司以上述知识产权出资分别占股28%和7%。该公司未来也被广泛看好,其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力争5年内累计营业收入实现9亿元,净利润突破1亿元。

    责编:郭霁瑶 guojiyao@ceweekly.cn

    美编:孙珍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