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黄静 黄海芹 张胜前

    

    

    

    摘 要: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教学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意义学习”,培养学生知情统一。文章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为例,从教学目标的整合、乡土情境的创设、意义学习、自我潜能的挖掘、情感的交流等教学环节,探究人本主义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人本主义;地理教学;水循环;地理核心素养

    以马斯洛和罗斯杰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1]。教学是以培养“完整人格的人”为理念,注重人的自身价值,重视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和意愿。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发展、自我建构,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应帮助学生营造适合学习的环境,引导其学会学习、热爱学习[2]。运用人本主义理论指导教学能够有效渗透地理核心素养,帮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促进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从而推动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文章以2019年版新教材“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为例,研究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一、目标有效整合,体现核心素养

    人本主义认为学生对学习不仅有认知方面,还包括情感价值观的渗透[2]。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会重视知识与技能,而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一定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课标提出应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注重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

    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的要求为“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该节所在章节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层级递进,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逻辑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整合后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二、创设乡土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是决定本节课氛围和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创设情境也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任务,不仅能生动地把学生带入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中,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在进行“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中,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创设情境贯穿本节课(表2)。

    本课运用视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生主动思考。视频导入能满足学生视觉和听觉的需求,相对于教师口述和图片展示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邕江”的宣传视频材料,可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热爱。

    三、实现“意义学习”,培养区域认知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根据学习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可以分为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意义学习”是关注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使个体能全身心地投入。它强调学习内容应注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与学生个人密切相关的意义学习。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有意义,教师要采取“意义学习”策略,即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地理教学。

    如表3所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水循环的过程,笔者引用了“广西南宁市邕江水”的乡土案例,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实际,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设计相关探究问题。

    四、自我挖掘潜能,体现综合思维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学生自我挖掘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这需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自主性为中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他们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需要准备自主学习的材料,采用自主性的学习策略。

    如表4所示,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从水循环的示意图观察得出水是无限循环的,那为什么还要保护水资源。结合之前学习的水循环相关内容以及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

    五、重視情感交流,落实人地协调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精神活动过程,强调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能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这节课不仅传授学生地理知识,而且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让学生有保护自然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怀。在学习完“水循环的过程”之后,教师应该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分析“大化七百弄缺水的原因”,提出解决缺水问题的有效措施,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的社会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表5)。

    参考文献:

    [1]赫兴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视域下的地理教学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22):48-49.

    [2]张胜前.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学地理学习策略[J].地理教育,2009(0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