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试题特点与教学导向

    

    

    

    摘 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高考功能定位于“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高考试题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引领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之方向。文章从“核心价值、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地理联系、地理实践、问题情境”等角度详细剖析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以期找出以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的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方向。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地理试题;教学导向

    2019年1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一个以价值为引领的系统、科学、创新的评价体系,引领高考命题实现“三个转变”:在教育功能上,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转变;在评价理念上,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转变;在评价模式上,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转变。如果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角度来观察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的地理试题,这些“转变”在试题设计中有很好的体现,其“引导教学”的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中学地理教学“转型”树起了一面“旗帜”。为了更好地领悟高考试题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引导作用,汤国荣地理教学研究室组织部分骨干教师从“核心价值、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地理联系、地理实践、问题情境”等角度加以观察,对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的地理试题进行详细剖析,以期能找出以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的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方向,让中学地理教学实践更加贴近“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试题”。

    把握时代脉搏 彰显育人价值

    ——2020年高考试题中“核心价值”的表现与教学导向

    在《高考评价体系》中,学科的“核心价值”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是能够通过学科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途径培养使学生建立起来的思想观念体系。就地理学科而言,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在试题命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凸显国家建设伟大成就和重大发展战略,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事象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引导考生形成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二是践行“两山理论”,展现生态文明的典型案例,引导考生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三是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一、“核心价值”在高考试题中的分布与评析

    1.“核心价值”在2020年高考试题中的分布

    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的地理试题很好地表达了“核心价值”的重要性和考查中的必然性(表1)。

    由表1可知,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的地理试题淋漓尽致地彰显了“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育人价值,发挥了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其中,Ⅰ卷“黄土高原的治沟造地”和Ⅱ卷“那考河污染综合治理”,凸显了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和重大发展战略,坚定道路自信,使学生形成家国情怀,学会关注地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Ⅰ卷和Ⅲ卷中分别出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长白山和堪察加的影响,关注了全球性的地理事象,考查了考生是否具备全球视野;Ⅰ卷中“高原鼠兔的防控策略”和Ⅲ卷中“鸟儿撞击玻璃幕墙”等试题,响应了现代社会对国民文明生活与生产方式的要求。上述试题的情境创设和问题设置展现了地理学与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引导考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

    2.高考试题对“核心价值”考查的特点

    高考试题对“核心价值”的考查表现为直接考查与间接考查两个层面,一是要求考生运用正确的人地观点分析现实生产、生活中的真实地理问题;二是以人地关系为线索,以真实问题为情境,通过对具体问题的作答考量考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生态文明等意识。

    例如,Ⅰ卷中“黄土高原的治沟造地”题组,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设计背景,引导学生形成绿色生产生活理念,并从自身做起,自觉为美丽中国建设做贡献。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比例大,传统方法“打坝淤地”侧重生态效益,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的“治沟造地”则是一种对土地的综合治理模式。通过机械化使“生产集约高效”“调整农业结构”实现经济效益,通过“复垦空废宅基”“健全公共服务”等注重人居环境改善,达成社会效益,帮助学生认识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现途径,展示了我国在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引导考生树立因地制宜的意识和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并坚定“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自信。

    又如,Ⅰ卷中“海中人工岛建设”题组。2015年4月,中国在永暑礁西南陆域上吹沙填海作业,建成永暑岛,但其地表本身并没有淡水,建成之初主要靠收集净化雨水、从大陆运水和淡化海水。为此,中国地质团队在岛礁周围进行勘测并成功发现了永暑岛地下蕴藏有大量的可直饮淡水,这一发现大大提高了永暑岛的战略价值。该题组以此为背景,设计了人工岛淡水资源的分布、利用等真实的问题情境,渗透考查了考生对国家战略构想的关注程度,引导考生需具备、提升家国情怀。

    再如,Ⅰ卷第44题“北京市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通过精心选择体现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的素材,挖掘我国多姿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观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该试题要求考生分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作为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引导考生深入了解、主動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德育目标渗透到试题中。

    二、“核心价值”考查的教学导向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凸显了《高考评价体系》中“核心价值”的考核方向,聚焦“两山理论”,展现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国家战略等主题元素,演绎自然地理景观与传统文化经典,帮助教师开拓地理视野、丰富地理视角,转变教学方式。

    1.以“人地协调观”为主线组织教学活动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特别关注科学利用和适度改造自然的典型案例,以“人地协调观”为主线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因地制宜思想和科学发展理念,创建符合学科思想的生态系统和生产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模拟情境,调查家乡的资源、环境问题,讨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能够正确分析和解决“人地关系”中真实的地理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以中国或世界社会发展事件为教学案例组织探究活动

    中学地理教学需要凸显地理学的时代性和前沿性,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将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与地理学科思想有机整合,选取类似近年高考试题中出现过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某汽车企业产业布局的调整”“德国鲁尔区医疗保健产业的布局” “澳门半岛填海造陆工程和老城区的人文风貌”等案例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分析、处理现实问题,并能结合地理原理对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提出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剖析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孕育了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在时代的浪潮中,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是每个国民需关注并思考的问题。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并寻找与“中国优秀文化”相关的地理事象,如近年高考试题中出现过的“中国结”“油纸伞畅销国际市场”“陶瓷产生的转移”等案例,引发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开发产生共鸣。甚至还可在学习“农业区位”“地域文化”时,切入学生感兴趣的网红“李子柒”,分析她何以与袁隆平一起获聘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引导学生形成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

    郑红琴/浙江省临安中学(311300)

    关注地理特征 凸显知识应用

    ——2020年高考试题中“地理特征”的考查与教学导向

    地理特征反映了地理事物和现象存在的显著征象和标志,是开展地理真实问题研究的必备知识之一。当考生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时,需要从地理事象的空间位置特征入手,归纳出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以地理特征为基础,分析地理联系和地理过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地理特征在高考考查中的具体任务包括空间定位、空间格局观察与概括、综合分析与区域比较。

    一、“地理特征”试题考查的统计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均有较多的试题涉及了“地理特征”这一必备知识的考查,有的是直接考查“地理特征”的分析与归纳,但更多的则是以“地理特征”为铺垫,要求考生从“要素特征”或“区域特征”入手,分析地理联系,推测“地理过程”,回应了高考评价中“基础性、应用性”的考核要求。

    1.以特征为“基”,构建知识关联

    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基础性”要求,主要是考查考生能否准确理解并熟练掌握学科主干知识,在应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是否具备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2020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地理试题总体难度较大,但也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性试题。如Ⅰ卷第36(2)题“指出该地种植葡萄宜选择的坡向”,Ⅱ卷第1题识别地名中“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第9题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比东欧平原降水少的原因等,这些试题以“地理特征”为考查内容,以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中最基本的问题情境作为任务创设和内容考查的载体,难度不大,又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核心主干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引导学生打牢基础知识。

    对“地理特征”考查的基础性还体现在:对地理位置的把握是进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础,而区域特征又是分析地理联系、推测地理过程、评价地理决策的前提。许多试题虽不直接考查“地理特征”,但注重“地理特征”与其他地理问题之间的结构性、关联性考查。例如,Ⅰ卷1~3题以“黄土高原治沟造地”为情境,考查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综合治理和保护措施,考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需把握黄土高原区域地理特征,调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打坝淤地是当地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基础知识。又如,Ⅱ卷第37题以“金沙江流域”为载体,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充分理解该地的区域特征,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明确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进而得到板块运动活跃这一区域特征,然后才能解决问题。

    2.以空间为“局”,凸显区域特征

    空间认知能力包括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辨识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观察、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空间—区域视角是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是地理学科的独特视角。全国高考文综Ⅰ、Ⅱ、Ⅲ卷虽然只涉及5幅区域地图,但不少试题以文字形式体现区域空间,“无图考图”要求考生具备更高的区域认知能力。如Ⅰ卷1~3题的“黄土高原”、4~6题的“东北平原某城市”、第36题的“某葡萄种植地”。试卷对地理位置的表达舍弃有具体位置的地图,代之以抽象的文字,要求考生做到题目无图,但脑中有图,对考生的空间格局察觉、概括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突出对“区域特征”总体把握能力的考查。如Ⅰ卷第36题,材料指出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需要考生将抽象的符号转化为具体的位置,头脑中形成一幅该地的地理位置图,52°N附近的区域有大陆东岸的季风气候区、大陆中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结合该地气候湿润的特点,判断该地可能为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第(3)问“说明温带半干旱地区坡耕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中的“温带半干旱地区”也是一个抽象的地理位置,考生在答题时若能联系某个具体的区域,如我国宁夏平原,对此问题的解决就有了实在的落脚点。

    3.以事实为“境”,突出知识应用

    “地理特征”试题取材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生产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强调学以致用,鼓励学生主动观察现象、灵活应用所学解决真实情境下的真实问题,体现地理学科的实践价值。如Ⅰ卷4~6题,通过对当地冬夏季盛行风的判断、不同建筑布局对风的阻挡和疏导效应的认知,展示如何通过居住区内建筑合理布局达到对气候环境的趋利避害;Ⅱ卷1~2题,通过分析地名与地理要素的关系,展示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学科应用价值的认知。

    二、“地理特征”考查的教学导向

    “地理特征”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主干知识,在教学中要夯实基础,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内化为能力。首先,要重视“地理位置”的教学,注重对学生空间意识的培养,逐步养成将地理事象、地理问题置于具体的空间区域中加以分析的习惯。从空间看待一切是地理学的根本思想方法,对地理位置和分布的认识是进行地理特征分析的前提,教学中要将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事象置于一定的区域背景中,有了“在哪里”的依托,“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才有实在的落脚点。除了明确位置特征外,还要建立地理位置与地理要素特征之间、地理各要素之间、地理位置与地理过程和变化之间的关联,避免孤立分析某个单一的要素特征。

    其次,在进行“地理特征与差异”的教学中,应加强“尺度”意识的培养,关注不同时空尺度下地理特征的差异,尤其是大尺度空间背景下小尺度空间和长时间尺度背景下短时间尺度的地理特征的分析,从而理解普遍性规律与特殊性规律的对立和统一。在大尺度上较多关注空间的整体特性,而在小尺度上则应把握细节的差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在不同“尺度”下分析和归纳地理特征的视角差异,在分析某一具体问题时,要将问题置于正确的时空尺度下,灵活、综合地看待地理事物特征和分析解决地理问题,避免对地理现象的本质含糊不清、因果关系扭曲等现象。

    谢彩玉/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314500)

    重视地理过程 指向关键能力

    ——2020年高考试题中“地理过程”的考查与教学导向

    高考试题着力于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即学生是否具备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和必备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地理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考查内容,主要考查考生探索解决该类地理问题时,从空间联系、空间演变的维度,按照地理学基本逻辑分解、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综合品质和阐释地理过程与联系的能力。在试题命制中,可涉及地质地貌演化过程、大气运动过程、生态演替过程、人口转型过程、产业调整与转移过程等。

    一、“地理过程”在高考试题中的分布与评析

    1.“地理过程”在2020年高考试题中的分布

    地理过程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球表层系统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分为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2020年全国文综Ⅰ、Ⅱ、Ⅲ卷对“地理过程”的考查比较突出,很好地实现了对考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人文思维方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评价(表3)。

    由表3统计可见,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中考查“地理过程”的试题占比较大,关注空间动态过程观察、规律概括与趋势预测。自然地理过程侧重考查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系统和其他组成部分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的观察与解释,如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等。2020年试题命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三份试卷的37题中均涉及了地貌演化过程的考查,着重考查考生利用地理原理对地貌形成演变过程的推理、诠释,关注了考生的过程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而人文地理过程则着重考查了人文地理事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及趋势预测,如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发展、产业调整与转移等。

    2.高考试题对“地理过程”考查的特点

    2020年全国卷地理试题对于“地理过程”的考查,重在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关注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其“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功能。

    高考试题对“地理过程”的考查,主要體现了几个特点:一是聚焦主干知识,创设主题情境;二是依托典型图表,设计问题线索;三是关注思维品质,剖析地理问题。

    例如,Ⅱ卷第37题“金沙江流域地质构造发育及沙金富集过程”,以金沙江流域的断裂构造为金矿石的形成提供条件为主题情境,从“板块运动”切入,以“断裂发育—河流发育—金矿石出露—沙金形成过程”为设问线索,将内外力地质作用、矿石形成条件、物质循环过程等相关内容连为一体,着力于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引导考生重视地理过程的探究,从时空演变的角度认识和解析真实的地理问题。

    又如,Ⅰ卷第37题“某玄武岩地区三种地貌的形成及演变过程”,与Ⅱ卷第37题相比,虽然同为“地质地貌演化过程”的考查,但是其设计方式和考查方向大不相同。该题以“三次玄武岩形成”为主题情境,以简洁的剖面图为素材,紧紧围绕“玄武岩台地地貌形成”这一核心内容,从“流水侵蚀下地貌变化过程”“三个不同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推理”“内外力作用下地貌形成过程”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设问,涉及过程描述、过程排序、过程推理等视角的考查,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地理信息提取、整合能力,地理知识联系能力和地理过程推理、描述能力。

    再如,Ⅲ卷第36题“汽车产业布局调整变化分析”,属于人文地理过程类的典型考题。该题以“汽车产业布局的调整”为情境背景,从较小的时间尺度下汽车工业区位要素变化切入,要求考生在时空背景下,综合分析汽车产业布局变化过程特征及原因,并预测其变化趋势或产生的相关影响。这类问题往往通过时间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空间转换为命题手法,着力于考查考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应用以及对地理过程的逻辑推理,最终实现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的达成。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它是以野外考察、模拟实验或社会调查为载体,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地理实践力的高低,很难通过笔试的形式进行考量,通常需要通过对实践活动的表现来进行评估。因此,当前高考地理试题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通常只能以间接和隐性的形式出现。在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Ⅱ、Ⅲ卷中对“地理实践力”的直接考查相对较少,但仍然明显地体现了关注地理实践、凸显应用价值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力”在高考试题中的分布与评析

    1. “地理实践力”在2020年高考试题中的分布

    在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中,虽然没有直接考查“地理实践力”的试题出现,但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间接或隐性地考查“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方面的试题时有所见(表6)。

    由表6可见,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中相关“地理实践力”考查的试题虽然占比不大,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三个方面均有所涉及。其中,Ⅰ卷中“玄武岩台地上的尖顶山与平顶山”和Ⅱ卷中“稻茬麦田”通过剖面图、照片等形式考查了地理观察能力和信息转化能力,引导考生运用地理研究视角,观察、分析、探寻身边的地理现象及其背后蕴含的地理原理。Ⅰ卷“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关系”和Ⅲ卷“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均以野外考察的学术研究情境切入,渗透考查了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的加工处理与呈现方式,以及图像信息的分析与应用能力。Ⅲ卷中“徽杭古道成为徒步旅游线路的优势条件分析”一题,则通过文字和等高线图,考查考生分析、评价旅游路线的能力,隐性考查了旅游路线规划的实践操作能力。Ⅰ卷“居住区建筑物布局”和Ⅱ卷“地名与自然要素相关性分析”,则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学会用地理的方法分析人文地理现象。Ⅰ卷“顺坡垄种植葡萄与水土关系”和Ⅲ卷“鸟儿撞击玻璃幕墙东西差异原因分析”,虽未直接考查考生模拟实验的实践操作,但在隐性地告知考生通过模拟实验来求证地理结论的方法。

    2.高考试题对“地理实践力”考查的特点

    受纸笔考试形式的制约,高考试题无法直接考查考生野外行走、社会调查、动手操作、团队合作等相关方面地理实践力的行为表现,但可以间接的方式关注地理实践,凸显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1)补充数据或结论,凸显数据收集和信息转化的价值。高考过程中无法实地测量或收集数据,试题通常以数据或结论的形式直接提供给考生,考查其信息转化的能力。如Ⅰ卷“顺坡垄葡萄种植”试题中,直接给出可实地手机定位测得的纬度值(52°N),需要考生将其转为纬度高,光热不足;试题又直接给出可通过气象观测收集的降水数据分析得到的气候特征——气候湿润,需考生将其转化为多阴雨天气,光照条件差,降水丰富。

    (2)利用实景照片、素描图像,凸显实地考察和真实体验的价值。如Ⅰ卷“顺坡垄葡萄种植”和Ⅱ卷中“稻茬麦田”两题,均以实景照片的形式为考生提供具象情境,让其通过实景照片间接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考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试题设问,凸显地理实验和探究方法的价值。如Ⅰ卷“顺坡垄葡萄种植”设问(2)中的不同坡向的选择,同一地点梯田种植与顺坡垄种植光照差异比较,充分体现了探究不同条件下地理现象差异的研究方法。又如,Ⅰ卷中的“高原鼠兔对高山草甸退化影响”,试题直接提供了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图,告知了考生通过科学统计、定量分析研究生物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科学探究方法。

    (4)通过试题情境,凸显社会调查和社会体验的价值。如Ⅰ卷“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积极融入并体验感悟社会生活;Ⅰ卷“居住区建筑物布局”和Ⅱ卷“地名和自然要素的相关性”,引导考生主动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选择合适的方法分析和探究身边的地理现象。

    二、“地理实践力”考查的教学导向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改理念和要求,凸显了《高考评价体系》中“实践探究”的考核方向,间接或隐性地考查了考生“地理实践力”,引导着中学地理教育需要重视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突出地理知识和方法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1.引导学生参与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活动

    现有条件下,通过学校或教师组织的野外考察活动非常有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户外考察项目,指导和培养学生野外考察必备知识和基本方法。还可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春秋游活动、学生自发的郊游活动、家庭组织的旅行或走亲访友等户外活动机会,开展相关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培养学生关注自然、探究自然的习惯和必备能力。学校和家庭是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以它作為调查对象开展相关的社会调查,可以让学生快速了解并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流程、方法和手段,为开展更为复杂的社会调查奠定基础。通过各类社会调查可以让学生真实体验和感悟社会,敏锐地发现社会变化的趋势,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进而贡献社会。

    2.利用现代技术突破传统地理实践的时空限制

    利用谷歌地球、百度街景等基于真实世界影像合成的虚拟现实技术,突破传统地理实践活动的时空局限。充分利用其卫星影像、实景照片以及街景等信息发现问题,利用其分析工具和模拟实验功能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更宽广的尺度上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也可以利用各类手机App有机融入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例如,利用“太阳测量师”开展太阳、月亮周日运动观测;利用“MeteoEarth”开展天气探究活动;利用oruxmaps规划、记录户外考察活动路线和重要信息等。

    3.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模拟实验活动

    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开展各类模拟实验活动,切实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科学探究精神。

    黄海波/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东河校区(310002)

    丰富情境类型 挖掘素材内涵

    ——2020年高考试题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教学导向

    高考试题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基于知识应用和产生方式的不同,情境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生活实践情境”,二是“生产实践情境”,三是“学术研究情境”。基于情境的复杂程度,情境活动可以分为两层:一是“简单的情境活动”,二是“复杂的情境活动”。

    一、“问题情境”在高考试题中的分布与评析

    1.“问题情境”在2020年高考试题中的分布

    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的地理试题很好地体现了“问题情境”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基于前述两个视角,相关试题分类详见表7统计。

    2.“问题情境”在高考试题中的取材特点

    (1)关注生活现象。如Ⅰ卷中4~6题考查了气候对东北城市建筑物布局的影响,第43题考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Ⅱ卷中第1题考查了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区地名通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4~5题考查了巢湖平原劳动力流失背景下的农业生产调整;Ⅲ卷中第43题考查了徽杭古道与徒步旅游,第44题考查了城市玻璃幕墙光污染对生物的不良影响。这些问题情境,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体验到,有很好的情境沉浸意识。

    (2)关注时代发展。首先是关注中国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如Ⅰ卷中4~6题考查了黄土高原治沟造地,第44题考查了青藏高原鼠兔与高山草甸环境,Ⅱ卷中第2题考查了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区地名与现实环境的“名不符实”、6~8题考查了甘肃绿洲的气候“冷湖效应”,Ⅲ卷中第37题考查了“毛乌素沙地不同时期自然环境变迁”。这些区域位于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往往易受人类活动和气候扰动影响,因而广受社会关注。这类问题情境还具有普适性,它们的得失经验可为全球所借鉴。其次是关注中国社会发展的热点事件。如Ⅰ卷中7~8题考查人造海岛“淡水透镜”现象。2014年起,中国在南海永暑岛进行“吹砂填岛”,2016年中国地质勘探人员在永暑岛多处发现了地下水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水质较好,可以直接饮用,使得永暑岛的经济、生态和国防战略意义进一步提升。又如,Ⅱ卷第44题考查了“两山理论”在那考河的“五水共治”落实。Ⅲ卷1~3题追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汽车产业全球化影响,恰恰是对现在国际单边主义抬头的一种无声抗议;4~6题回顾了西部某市人口增长,对于未来人口增长表现了一定的忧虑;第44题名义上是考查马来西亚休闲城兴起的经验,实际上是为国内矿产资源衰竭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第三是关注全球变化。如Ⅰ卷9~11题考查了全球气候变暖对长白山岳桦林带的影响,第36题虽然是在考查顺坡垄葡萄种植,但其实隐含着全球气候变暖下葡萄种植带向高纬度拓展的背景;Ⅲ卷第10题考查了全球气候变暖在堪察加火山群的局部折现。所涉及问题情境可谓既有“家国情怀”,又具“全球视野”。

    (3)关注地理过程。如Ⅰ卷第37题考查了玄武岩台地区域地貌差异的形成过程;Ⅱ卷第36题考查了玉米油产业链延伸过程,第37题考查了金矿石转变为沙金的地质过程;Ⅲ卷第8题考查了地质剖面的形成过程,第37题考查了毛乌素沙地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现代时期气候变迁与自然景观变化。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导向

    在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中,“情境”要么与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实践密切相关,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产实践中问题的能力;要么源于真实的学术研究过程或实践探索过程,涵盖学习探索与科学探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地理问题。学生在解决这类情境中的问题时,必须启动已有知识开展智力活动,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教师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营造直观、生动的真实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1.协调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

    直接经验是指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的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二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提升地理实践力,经常组织野外考查、社会调查和科学实验,使学生获取问题情景的直接经验。也可以在教学设计中穿插乡土案例、生活案例,获得学生直接经验的情景共鸣。另一方面,现代科技信息的突飞猛进,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地理纪录片、订阅地理公众号和期刊,师生共同剖析间接经验,快速拓展问题情境维度。这样在接触到新鲜情境时,不至于因为陌生感而产生强烈的情境排异。

    2.问题情境区域聚焦于特殊现象、敏感地区、过渡地区

    特殊地理现象,往往是某一影响因子的突出体现,便于控制变量,同时具有新奇感,引起师生好奇心和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敏感地区,往往对于外界影响因子变化响应极为迅速,便于观察到宏大叙事在局部的现实体现,可谓一叶知秋、滴水见海。过渡地区,往往处于多区域界线附近,地理事物的空間差异极为显著。选材多样,也便于从区域认知视角进行多重比较。

    罗 瑛/浙江省余杭中学(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