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贵中药材吴茱萸新品种选育研究初报

明廷柏 李爱华 邢宏喜 黎先江



摘 要: 为了提高吴茱萸的品质和单位面积产量,促进吴茱萸产业的发展,在2004年阳新县吴茱萸种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经初选、复选、决选和有效成分检测,从54株初选单株中筛选出各项性状表现良好的2004-02、2004-05和2004-29号三个优良单株,为进一步开展吴茱萸优良品种选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吴茱萸;品种;选育;阳新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8)01-0025-04
吴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又名吴萸、辣子等,阳新县俗称辣米,系芸香科吴茱萸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以近成熟的果实供药用,是国家医药管理局重点推荐发展的63种名贵中药材之一。吴茱萸味辛、苦,性温,有小毒; 归肝、脾、胃、肾经;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等功能;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疾病的治疗[1]。
吴茱萸在中国的湖北、湖南、广西、贵州、江西、四川、甘肃、浙江、安徽、重庆等省市都有一定的栽培面积。吴茱萸结果后收获期长,果实制干可贮藏1~2 a,低价也不受影响,比草本药材栽种的风险性小[2]。阳新县是湖北省吴茱萸重点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野生资源丰富。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中医药事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国际社会对中药疗效的重视,吴茱萸出口量和国内用量逐渐上升,价格一路上涨,2017年冬达到430元/kg。在市场的推动下,阳新群众发展吴茱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种植面积发展到近4 000 hm2。但造林品種不清、野生苗和实生苗造林质量差,严重的影响了吴茱萸的产量和品质,制约了吴茱萸综合开发利用的发展。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提高吴茱萸的品质、产量和效益,促进吴茱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从2004年开始进行了吴茱萸良种选育工作。
1 选育地概况
阳新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现有人口109万,国土面积2 780 km2,地处东径114°43′3″~115°30′12″,北纬29°30′35″~30°9′4″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均日照时数1 8971 h,年均气温169 ℃,极端气温分别为414 ℃和-149 ℃,年均降雨量1 3896 mm,无霜期252~257 d[3]。
选育地阳新县枫林镇坳上村与江西省瑞昌市接壤,位于县城南48 km,丘陵地貌,海拨150~450 m之间,土壤为棕红壤,地带性植被为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林。该村吴茱萸天然种质资源丰富,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许多优良的自然类型和个体;吴茱萸种植面积380 hm2,且相对集中连片;生产的吴茱萸品质好,产量高,适合于良种选育。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以阳新县吴茱萸野生群体、散生单株及成年人工林作为试验材料,开展优树选择,期望选育出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吴茱萸新品种。
2.2 试验方法
2.2.1 选优方法
2004至2011年,首先进行全县吴茱萸种质资源调查,在掌握了全县吴茱萸资源分布和栽培品种的基础上,按照初选、复选、决选的选种程序和步骤开展选育工作[4]。一是初选,组织吴茱萸种植户报优,然后以座谈的方式了解种源、产量、栽培、管理等情况,再到实地调查。实测树形、树高、冠幅、产量和病虫害情况,对入选单株进行了登记编号和当年测产;二是复选,第2年开始对初选的优树进行连续3年观测,对产量、病虫害危害状况等指标进行分析,淘汰劣株;三是决选,初选后第4年继续观测,并将优株鲜果和商品药材有效成分含量进行检测,然后进行综合评价,决选出吴茱萸优良单株。
2.2.2 选优标准
选择优质、高产、抗性强的优良品种是吴茱萸选育的主要目标。依据这一原则,参考全国吴茱萸优良性状指标,结合本地吴茱萸生长发育和栽培特点,制定了本次选育标准。
(1)树龄8 a以上,树形完整,树冠开张,分枝均匀。
(2)结实空间大,产量高,连续4年年均鲜果冠幅产量12 kg/m2以上,最低年份产果量不低于08 kg/m2以上,年均鲜果产量750 kg/667 m2以上,年均商品药材产量150 kg/667 m2以上。
(3)药用有效成分含量符合《中国药典》的标准。
(4)无病虫害,抗性强,适应性广。
2.2.3 立地条件、优株性状调查和物候观测
(1)调查优株生长地地貌、海拔、坡度、坡位、坡向、土壤等立地因子。
(2)实测树高、冠幅、枝下高、地径等生长性状;托盘秤称鲜果、商品药材产量;目测树形、树姿、树势、枝叶颜色及病虫害危害等指标。
(3)连年观测优株物候期。萌芽、展叶、现蕾、初花、谢花、成果期。确定落叶量5%始为落叶期,花开5%~80%为盛花期,首次采摘日为采摘期,种子采收时间为成熟期。
(4) 鲜果吴茱萸碱和次碱含量委托武汉理工大学化工工程学院检测,商品药材有效成分委托湖北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测定。
3 结果分析
经过初选,选出了54个表型性状较好、产量高的单株,散布在枫林镇、排市镇、木港镇等三个乡镇。在随后三年的复选过程中,又淘汰了38株产量不稳、流胶病、烟煤病、天牛危害严重等抗性差的单株。初选后第四年继续优胜劣汰,淘汰7株,决选出9株高产稳产、抗病虫性强、鲜果和商品药材有效成分含量高的优良单株,且这9个优株均分布在阳新县枫林镇坳上村。
3.1 立地条件差异
入选的9株吴茱萸均分布在海拔190~350 m的丘陵地带,砂页岩棕红壤,土层较深厚,土壤肥力中等偏上,林地经营管理都较好。坡度、坡向、坡位等地形因子略有差异。
3.2 物候期观测
经过多年观测,所选优株一般2月下旬或3月上旬萌芽,3月中上旬展叶,3月底或4月上旬现蕾,5月下旬始花, 6月上中旬谢花,果实6月中下旬成型,6月底或7月上旬采摘,9月中下旬种子成熟,落叶期11月上旬至下旬,冬眠期12月上旬之次年2月中旬。各年物候具体日期一般相差5 d左右。优株之间的差异在10 d左右,2004-48号优树最早进入盛花期,采摘时间最早;2004-05号优树开花最迟,采摘时间最迟。
3.3 优株形态指标比较
所选优株均为奇数羽状复叶,叶片5~9片,叶基心形,叶型卵形或椭圆形,叶尖为尾尖或渐尖,叶柄、叶面、叶脉均被白色绒毛,叶缘全缘偶有小波状;嫩枝青绿色,老枝暗褐色;茎上有毛有腺点,一二年茎多白色,三年以上一般褐色;2004-05因树龄较大,树势中等,其它健壮或强壮;树形均为丰产树形;叶质2004-29薄纸质,其它纸质或厚纸质;叶色2004-29淡绿,其它绿色或深绿色;叶面积、叶面绒毛各有差异。
3.4 果实及主要经济性狀
雌雄异株,单性花(雌花),淡黄色或白色,集伞状圆锥花序顶生,镊合式花被,雄蕊4~5枚退化,花药纵裂;果柄有托叶,药用果色绿色或淡绿色,后期逐渐转成鲜红色,蒴果五角状扁球形4~5裂,每裂有种子1枚;商品药材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果序2004-09最大300~600 g,2004-33号最小50~150 g;2004-05号紧密,2004-29号较松散。果径2004-05号3~5 mm,俗称大果,其他优株2~4 mm。
从产量上看,各优良单株均达到了选育标准,2004-02最高,依次是2004-29号、2004-05号等;从有效成分上看,各优良单株均达到了选育标准,吴茱萸碱和次碱含量2004-02号最高,依次是2004-05号、2004-15号、2004-29号等;柠檬苦素含量最高2004-15号、2004-29号、2004-48号、2004-02号等。
4 结论与讨论
(1)从选出的9个优良单株高产稳产性、有效成分含量、抗性等方面来看,均符合选优标准。其中2004-02号、2004-05号、2004-29号产量、有效成分含量等经济性状更为突出,尤其是2004-02号,不论是在鲜果还是干制后的商品药材中,吴茱萸碱和次碱含量均处于最高水平。这几个单株完全可以作为吴茱萸优良品种的备选材料,进行区域试验。
(2)优良品种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共同结果,同时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5]。吴茱萸属雌雄异株植物,造林时一定要配置合适的授粉树。吴茱萸在生存演化过程中,由于受环境变化、天然杂交和基因变异等因素的影响,个体间的生长、结实和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十分显著。没有雌雄株配置授粉的种子不发芽;选用野生苗、实生苗造林,因变异较大,一般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3)目前,吴茱萸市场价格高,群众造林积极性高,良种苗木缺口大,利用现有优树为吴茱萸新造林和低产低效林改造提供种源,以优树穗条进行无性繁殖培养无性系品种,并建立雌雄株合理配置授粉的种子园和优树采穗圃,培育嫁接苗木,以加快推进吴茱萸良种化进程,满足市场需求。
参 考 文 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第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社2010:169.
[2]湖北省阳新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阳新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3]刘道锦.阳新县吴茱萸药用资源开发的前景与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05(1):49-51.
[4]周席华,程军勇,徐春永,等.油茶种植技术[M].武汉:湖北科学出版社,2011.
[5]王晓光,邓先珍,程军勇.湖北乌桕优树选择初报[J].湖北林业科技,2008(4):18-20.(责任编辑:夏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