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为何会被列为甲类传染病

    霍乱为何会被列为甲类传染病

    霍乱,又称虎疫、霍痢拉、虎列拉、虎列剌等。是由霍乱弧菌引起,表现症状主要以腹泻为主,甚至肚子不疼就开始腹泻,也会伴有呕吐症状出现。发病急,传播快,一般是在接触病原体后立即会发病。被污染的水源及海产品都可以作为传播途径。每年,估计有300万~500万霍乱病例,另有10万~12万人死亡。病发高峰期在夏季,能在数小时内造成腹泻脱水甚至死亡。

    1831年,伦敦第一次霍乱大爆发,截至1832年整个英国就有30000人丧生。在这之后,病魔每年夏天都如约而至,带走无数英国人的性命。

    关于霍乱的历史描述最早于公元前五世纪在梵语被发现。1854年,意大利解剖学家菲利波·帕西尼首次分离了霍乱弧菌。而英国约翰?斯诺医师在1849到1854年间对霍乱的研究成就了流行病学领域很显著的进步。1883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再度发现霍乱弧菌,使该病菌广为人知。中医学称霍乱导致的脱水征象为瘪螺痧。

    霍乱弧菌包括两个生物型,即古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过去把前者引起的疾病称为霍乱,把后者引起的疾病称为副霍乱。1962年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副霍乱列入《国际卫生条例》检疫传染病“霍乱”项内,并与霍乱同样处理。

    解放后我国已消灭本病,但国外仍有不断发生和流行,因此必须随时警惕本病的发生,认真做好预防工作。霍乱为我国法定的甲级烈性传染病,要求在发现确诊或疑似病例后2小时内上报。 

霍乱史上大流行

    19世纪以前霍乱发生局限于印度次大陆及周边地区,19世纪以后由于国际贸易与交通的发展传播到印度以外的地区,过去200年以来共发生过七次全球性大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1817年–1824年)首先被控制在印度次大陆,在孟加拉大规模爆发。到1820年,传播遍及印度。在被消灭前,它传播到了中国和里海。

    第二次大流行(1829年–1837年)在1832年蔓延至欧洲、伦敦,同年又蔓延至安大略、加拿大和纽约,在1834年又发展到北美的太平洋海岸。

    第三次大流行(1846年–1860年)主要影响了俄罗斯,造成了超过100万人的死亡。

    第四次大流行(1863年–1875年)传播到了大部分欧洲及非洲区域,中国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也有大规模霍乱疫情爆发。

    第五次大流行(1881年–1896年)霍乱污染德国汉堡自来水,以致8606人死亡。

    第六次大流行(1899年–1923年)由于公共卫生的进步,只对欧洲造成很小的影响,印度有超过80万人死亡,清朝末年、民国时期亦有大规模疫情爆发。

    第七次大流行(1961年–至今)被称作埃尔托,1961年起始于印尼,1963年传染到孟加拉,1964年传染到印度,并于1966年传播到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