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反思与建议

    尹永义

    一、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1.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

    从教学目标的确立看,表现为课堂知识、技能基础性目标的确立中,该实的不实。某些地理教师在授课中,教学目标不体现本节教学实际,甚至教案背离教学实际;其次是过程、方法目标出现“游离”于知识技能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出现了“贴标签”现象。由于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不符,致使课堂缺乏条理性,学生课堂效果无法体现,从而造成教学效率持续低迷。高效的教学应该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尽量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让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能在课堂完成,学生可以不需要在课后额外花时间去用大量的作业和题目进行巩固。

    2.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空泛化

    在地理课堂上,需要用到许多课外资源,包括乡土地理资源等,但许多教师在搜集课外资源时,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搜集和处理信息中的工具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课程资源呈现出空泛化,教材受到冷落。在没能吃透教材、用好教材的情况下,盲目选用课外教材,結果学生拿着课本教材讲解的又是另一版本的教材,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有序的知识变成无序杂乱的课外资源,教学重难点无法突出,学生收获的只是一堆课外素材。

    3.学生主体性发挥与教师使命感缺失

    强调学生独特的见解,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强调学生自主性,忽视教师的指导;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欣赏,忽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现举例如下。

    河流地貌图片(投影)

    师:该图片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哪些作用塑造了这些地貌?

    生1:地球的内力作用,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顶和山谷。

    生2:我觉得是地球的外力作用,是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形成了此山间的峡谷地貌。

    师:你们觉得第一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

    生3:对。峡谷起伏那么大,仅仅依靠外力的侵蚀作用无法形成如此巨大的大峡谷。

    生4:降水少的地区,流水作用弱,也可能是当地发生过地震……

    师:这几位同学真会动脑筋!

    评价:其实,本材料主要是作为引导河流地貌是流水作用塑造的结果,在我国分布普遍而多样,故通过长江、黄河典型河段的景观特征,提供给学生比较、分析的依据,通过引导设问进一步将该地貌与生活知识相联系,使之成为有用的知识。而教师的不正当提问和引导,使得学生关注的焦点由流水作用延伸至内力作用以及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五大环境要素,导致课堂的有效授课时间被大大缩减。教师无法掌握下一步的教学进度和进一步的教学。

    在课堂中,教师既要发挥好学生主体能动性,又要做好引导,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也要做好对学生的正面教育。遵循引导性原则和约束性原则。

    4. 教学过程形式化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对话”成为“问答”,课堂上有活动却没有学生的课堂实际体验,合作有外在的形式却无内部实质,课堂教学有温度却无深度,探究有形式却无实质,片面强调学情,忽视教的重要性。中学阶段,学生的能动性加强,但依旧贪玩,若没有教师引导控制他们进行小组间研讨,就会导致教室里充满学生的讨论,然而实际在讨论什么,却不得而知,课堂表面很活跃,但学生的讨论,已经偏离主题。课堂似乎很活跃,注重了 “学习”的重要性,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值得反思。

    二、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怎么学就怎么教”

    在某次教学比赛总结时,一位评委老师说,教学其实很简单,自己怎么学,就怎么教,这句话道出了课堂的真谛,教学脱离各种花哨的教学法与辅助工具之后,返璞归真的是最本质的专业知识的讲解。学科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方法是达成的方式和手段,课堂最基础的目的应该讲求将学科知识讲解清楚,通过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学得更深入,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盲目追求教学方法的使用,灵活运用,才能真正做到“减负增效,促进师生发展”。但在平时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很容易陷入教学方法上兜圈子的误区,认为方法好,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如一次深度学习的讲座中,有教师提出如何在课堂中实际运用,专家举了一个有关语文课阅读的例子,指出深度学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具备的课堂意识,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而不是体现在每一节课每一节内容中怎么运用。如果没有进行内化和活学活用,生搬硬套只会对课堂起到反作用,使课堂变得有形而无实。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也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师把内容掌握得精、深、透,内容讲解通俗易懂,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在其中,且简洁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反之,如果只是片面追求先进的教学方法,或者机械模仿操作,忽略40分钟内学生的记忆特点与实践能力,仅仅为了追求教而教书,那么课堂学习将是不科学和不顺畅的,必然也不符合学生需要和教与学的规律。

    作为一名新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是要熟悉教材,凝练学科知识主体,达到教学大纲要求;中期教师要不断尝试探索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合理运用,做到灵活适用教学法服务教学目标;晚期教师熟练运用各类教学法,根据学生课堂情况做到无缝调整,能根据学生层次选用相应教学方法。

    2.注意课堂教学反馈

    课堂教学成果是否是有效,不仅取决于教师在课堂过程中投入的量,更取决于投入的方式。其结果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来得到,许多老教师都会在课堂结束时给学生进行一部分课后习题讲解,让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内容,同时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堂教学反馈测试有以下几种方式。

    纸笔测试:教师设计课堂练习;学生设计题目;学生设计题目让同伴做。

    口头测试:教师通过提问来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本课中学到的内容;教师让学生用几个关键词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概括自己的感想或收获;要求学生提出有关本课内容的问题,并由同学回答;引导学生续编题目。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注意状况;观察学生的参与状况;观察学生的交往状态课堂教学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观察学生的思维状况;观察学生的情绪状况。

    一堂课如果没有教师精彩的讲解就不可能有学生精彩的收获;没有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和掌握,就不可能有学生课堂上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以及认知的冲突。新课程侧重于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这实际上是对教师的更高要求。

    三、结语

    “减负”不仅是单纯的教育问题,既有宏观上的教育制度,家长观念和教育资源的因素,同时也是微观上教师个体所需面对的问题。基于我国的人口数量、家长观念等基本国情,减负自提出到真正实施遇到了很多困难。如今不少学校出现了周末补课的现象。究其原因,虽然有社会、教育、家庭方面的原因,但一方面也揭示了正常的学习时间孩子“吃不饱”,需要课后补充,那么“高效课堂”便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高效课堂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生搬硬套的知识,还有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当然“高效课堂”不仅仅是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高效,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这是一纸答卷难以进行评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