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室内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探索

    李国旭

    关键词:地域文化;室内空间设计;设计教学

    1 地域特色文化概述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长期的文化变迁和整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地域的界定也指出了地域文化的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内的物质、意识等形态经过长时间“发酵”,传承至今已经成为地区综合特征的代表,对本区域的历史传承、社会治理、人文教化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净化”作用。地域特色文化具体有以下特征:

    1) 时空性。地域文化因时空关系,呈现出持续的独特个性。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一定是在时空一致的基础上,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发生的文化演变或者文化传承。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由于阶段性的历史原因、自然环境、社会问题等条件的制约下会形成文化区,此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质。随着地域空间的变化,地域内的文化现象也随之发生分解或者整合,从而导致新的文化产生。如今地域文化多以行政区域来划分,如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这些拥有地方特质的文化,自带有地域属性。研究地域特色文化,需从空间性和时间性双重关系出发,注重时空与文化的对应关系,才能选择合适的设计元素去体现地域特色文化。

    2) 现实性。地域文化作为区域内的经济、教育、文化等内容的基础组成部分。在不同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以艺术的形式促进地域文化与当下流行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在地文化,一方面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烘托文化氛围,复盘地域文化;另一方面促进地域文化与地域经济的融合,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积极作用,从而推动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实践中,地域文化已经成为推动地域经济和助力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1]。

    2 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室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国内部分高校关于地域特色文化与相关专业结合的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建立了多个实验中心和实验教学项目。如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建立了民族地区城镇规划与管理专业,研究民族地区城镇规划与管理、民族地区聚落保护与发展、民族地区人居环境与文化三个方向,致力于民族地区区域规划和建筑文化研究。

    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师资配置等方面,强调与同水平高校的专业一致,强调市场竞争和成本关系,忽略本土地域文化与设计专业的关联性,只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地域文化与学科教学设计不够紧密,地域特色文化在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融入度不够,缺少对地域特色文化的实践性和系统性的教学思考。

    3 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室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3.1 利于挖掘和传承地域特色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的多元性散发着独有魅力。在时代发展中,中国设计以中国特色的文化身份立于世界,是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设计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在当下教育环境中,更要重视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和承启,强调本民族深层次的文化经验[2]。在室内空间设计教学中融入本土特色文化,在教学理念上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探索、使用地域文化符号和民族文化经验,可以为地域文化与设计工作的衔接找准转换语言。同时,还能强化文化保护意识,在师生群体中普及家国情怀。

    3.2 利于优化专业教学和推动课程建设

    在现有的专业设置下,设计专业既要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又要根植于本土文化,在教学中开展地域特色文化实践,推进师生对人居环境改造的再认识,平衡传统空间设计与现代需求的重要性。在课程中重视地域文化、特色设计等相关理论的分析和讲解。避免高校之间相同专业的一致性,凸显鲜明的地方特色,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降低专业教学的重复性,尝试地域化特色教学,搭建多学科交互的课程平台。

    3.3 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易形成专业思维定势,专业认知停留在表层,应让学生从室内装修的方向上拓展开来,在專业基础上,注重本土人文精神的输入,通过交叉学习,训练学生对地域性文化与设计的转译方式[3]。锻炼学生用自身资源优势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从地域文化中汲取专业养分,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提高学生未来的竞争力,培养未来设计师的乡土情怀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3.4 利于校地合作和服务地方建设

    应用型高校中的实践专业不仅强调专业基础教学,还要打破唯成绩论,有效拓展书本知识,注重实践过程中的双向指导和评价。在专业教学中,融合地域特色文化,增设地域特色专业课程,加强高校、地方、企业三方的联动关系,制定从学校到企业再到地方的互动教学模式和协同机制,并完善相关监督和评价机制,推动相关专业发展,用特色化专业服务于地方建设。

    4 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室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策略

    4.1 设计实践中传承传统文化并融合创新

    在课程教学中,要与优秀地域文化的融合创新,不能一味追求时髦和盲目跟风。地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可以对优秀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

    在前期方案分析教学中,应坚持实践调研。强调场地历史文脉、建筑风貌、环境气氛等因素,多方位获取信息和设计需求。在空间设计中,以营造有文化内涵和设计趣味的融合空间为基础,让空间使用者在新环境中更好地去阅读空间,透过物理空间感知地域文化特性。根据室内空间环境和场所功能安排,有意识地对室内空间重新设计,进行整合和功能优化,提高室内空间的使用率。总之,在前期的分析环节中,尽可能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做好扎实的前期分析。

    4.2 多维度推演设计并精准表达文化元素

    空间环境设计思维的表达形式应多样化。在课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设计思维的多重表达,培养多维的设计思维表达方式,精准提炼文化元素,不堆砌文化元素,是《室内空间设计》课程中需要强调和落实的内容。

    多维度推演设计应以图形学为主,包括各类分析图、草图、概念方案图、透视图等。这个过程对设计思维表达、设计符号转化、实际过程再现和设计目标的完成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应注意空间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从设计形式、秩序、方向等方面保证地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连续性。将地域文化符号融入具有地域特点的形象和物体之上,将其置于室内空间设计中,让其具有一定的隐喻性、暗示性以及叙述性[4],传递现实文化的特征,为高质量完成方案设计打好基础。

    4.3 以人为本遵循人性化设计

    室内空间设计是为使用者创造最合理的生活方式,从“人的设计”到“设计为人”的转变过程,是设计工作的一次跳跃前进。人作为空间的使用主体,需要满足空间使用者的行为需要和生活需求。在课程教学中强调“以人为本”,在设计中体现室内空间的人性化。

    地域特色文化的提炼着眼于在地元素和环境状况,合理使用在地元素,从整体环境、文化特征和建筑特色、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参照,体现室内空间的地域特色。从功能、造型、色彩等多个角度设计出满足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时“以人为本”的设计不仅是简单赋予空间美感和功能,还应该切实考虑空间使用者的内在需求,通过不同的设计形式优化设计,满足用户物质和精神双层面的需求,不断给使用者创造出科学、舒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再做主题化、个性化空间的创新设计。生态室内环境设计也应考虑使用者的利益,服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大前提,牺牲大环境的安宁换取小环境的舒适是不合适的[5]。

    4.4 结合生态设计思维遵循可持续发展

    生态思维下的室内空间设计是生态可持续设计,在室内小空间设计中,营造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重大意义,室内空间的装修材料、家具产品、软式搭配等都关乎空间是否健康、生态、环保。

    在课程教学中提倡生态可持续设计,可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融入室内空间设计中,牢记生态设计是设计者的责任,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实现设计理念和设计主题。在具体方案设计中,建筑形态、平面布局、剖立面、建筑构件、材料节点等内容都影响着室内空间的生态性。设计中应以经济、舒适、功能为前提,满足设计的生态性,鼓励学生在设计中使用经济、环保材料。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多关注物理空间的变化,如照明、采光、隔音、防噪、家具设计等要结合大环境,适应时代发展,做到生态环保。在地域文化下,将文化特色、生态材料、人文关怀提炼整合,有序将设计元素与现代的生活设施进行搭配设计,为体验者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生态的空间场所,以实现室内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在高校设计教育的发展时期,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室内空间设计》课程中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传承和保护特色文化的新起点,是设计学科与其它学科交互教学的新基点。在《室内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探究地域特色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做好地域文化遗产保护和技艺创新研究。本文探讨了地域文化融入《室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策略,以期加强专业与地域资源的链接,拓展本專业学生创意设计的思维品质,增强文化认同,推动学科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