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松材线虫病成因与防治效益分析

肖德林+李金鞠



摘 要: 松材线虫病自2006年在宜昌市发生以来,造成大面积松树死亡,经济损失严重。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出宜昌地区松材线虫病发生规律及成因。同时在松材线虫病防治实践中,应用营林措施、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加人工清理、诱捕防治、保护剂防治等多种方式开展防治,并对五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为松材线虫病林间防治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松褐天牛;发生规律;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7)01-0059-03
宜昌市位于湖北西(南)部,全市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5.7%。松树是三峡地区造林绿化的主要树种,松林面积约34万hm2,占全市森林面積的24%。2006年以来,在猇亭区、西陵区、夷陵区、点军区、伍家岗区、秭归县、宜都市、长阳县8个县市区发现松材线虫病。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到1 500 m的山区均有分布。2006~2015年,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累计发生面积5 340 hm2,病死树4.07万株。为探索松材线虫病防控措施,保障林业生产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了控制松材线虫病严重发生的方法,为松材线虫病疫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1 松褐天牛
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属鞘翅目天牛科Cerambycidae、墨天牛属,是松树的主要蛀干害虫[1]。松褐天牛大量侵入生长衰弱的松树,虫口达到一定程度引起松树枯死。除此之外,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对松树的生长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
1.1 发生规律
松褐天牛在宜昌地区1年1代,以2~4龄幼虫在树皮下和木质部内越冬为主,翌年3月底4月初开始化蛹,4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咬一圆形羽化孔飞出,啃食嫩枝补充营养,在树干部或粗枝条的树皮上咬一刻槽,然后于其中产卵,成虫羽化期不整齐,可持续7个月。孵化的幼虫蛀入韧皮部、木质部,蛀成不规则的坑道,全年均有幼虫,有世代交替现象。6~8月为羽化高峰期,4月中旬到11月初林间可见成虫。
1.2 成虫孕卵量与携带线虫数量
(1)成虫孕卵量。 6~7月对诱捕到的松褐天牛雌成虫随机抽取40头进行解剖,观测得到:每头雌虫平均怀卵量为34粒,最低为18粒,最高为55粒,基本与未产卵雌虫的怀卵量相当。
(2)成虫携带松材线虫数量。 5~9月对诱捕到的100头松褐天牛成虫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松材线虫携带率为92%,平均携带3 560条/头,最少400条/头,最高22 500条/头;腹部携带量比头胸部多,腹部携带松材线虫数量3 333条/头,头胸部226条/头;不同月份携带量有显著差异,5月最低,7月最高,平均达6 950条/头,后逐步降低;雌虫携带数量大于雄虫。
2 松材线虫病发生规律及成因
2.1 分布与危害特点
(1)发生初期区域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交通较便利、经济较发达、人为活动相对频繁的宜昌城区周边,如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点军区、夷陵区小溪塔街办等。其次为风景名胜区,如峡口风景区等,对这些地区的自然景观破坏较严重,造成的社会影响大。其它地区呈零星分布。
(2)中后期呈跳跃式发生发展。一是以原疫点为中心逐步向四周扩散,外围疫点相继增多。二是沿公路特别是新修公路、大型施工工地等基础设施发生快速蔓延,由点到面,出现大跨度、长距离、跳越式扩散,且分布范围广,除治难度大。原零星分布区随着松褐天牛数量的积累,暴发成灾。
(3)死树高峰期。在9~10月,4~12月均有马尾松感病枯死;有枝枯型和越年枯死类型,但数量不大。越年枯死型和枝枯型与害虫为害程度有关,其蛀干害虫稀少。
(4)除治质量决定次年死树数量。严格除治清理的地方,第二年死树明显减少。反之死树清理不彻底的地方,病枯死树、枝桠残留林内,伐桩未及时处理等等,均导致第二年死树数量增加。
2.2 病害成因
(1)人为传播。2000年,夷陵区个别地方出现死树现象,到2006年确定为松材线虫病。2006年至2010年,松材线虫病主要沿高压线线路分布,其它地方死树零星发生,经种源分析,宜昌松材线虫主要来源于沿海一带,随电缆盘等工程建设传入。
(2)疫木扩散。病枯死树由2006年约9万多株发展到2015年约20万株,主要是疫木管理不到位。疫区存在大量的小型木材加工点,利用、加工松木的现象严重,导致疫木的无序流动;农民烧柴情况比较普遍,一定程度为疫病蔓延起到推进作用。
(3)松褐天牛的叠加效应。松褐天牛在宜昌分布广、密度大,一旦传入携带线虫的天牛,扩展速度、危害程度等都将呈叠加效应。
3 防治效益比较研究
2006年以来,开展了营林措施、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加人工清理、诱捕防治、保护剂防治等方法的比较效益研究。
(1)营林措施。松材线虫病死树清理“五个一”质量标准:山上不留一株死树,地上不遗一枝树桠,林内不露一个伐桩,路上不丢一根疫木,房前屋后不见一段松柴[2]。松材线虫病防控率达70%。
(2)化学防治结合清理死树。
在每年7月前后松褐天牛羽化高峰期,喷洒噻虫啉粉剂,4.5~7.5 kg/hm2。冬季伐除枯死树。总体有效率在90%以上。
(3)天敌防治。引进肿腿蜂、花绒寄甲进行防控。2012年以前,以肿腿蜂为主,当年寄生效果明显,第二年也能见到成虫,由于天敌蚂蚁对其危害很大,因此肿腿蜂很难建立正常的种群。2012年以后试验推广花绒寄甲,在野外用诱木堆释放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密度的控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对控制松树死亡效果不理想。总体有效率约20%。
(4)诱捕器防治。先后试验中捷四方、YB50、APF1、BF1四种诱捕器以及诱芯,试验结果表明:APF1、BF1效果基本相当,APF1引诱剂略好于BF1引诱剂,北京中捷四方、YB50与前两种有较大差异。因此,2015年开始,重点推广APF1、BF1诱捕器。2015年、2016年APF1引诱剂在5~10月平均每个诱捕器诱捕到松褐天牛成虫为270、226头,BF1引诱剂在5~10月平均诱每个诱捕器捕到松褐天牛成虫为255、202头。
2015年共設置诱捕器180个,诱捕到松褐天牛成虫45 861头,其中雌成虫31 761头,占总诱捕数的69.25%,雄成虫占总诱捕数的30.75%。2016年共设置诱捕器300个,诱捕到松褐天牛成虫62 916头,其中雌成虫40 958头,占总诱捕数的65.14%,雄成虫占总诱捕数的34.86%。从诱捕情况统计,松褐天牛雌虫占近70%明显多于雄虫,其中5月、9月雌雄大体相当,6、7、8月雌成虫明显多于雄成虫。对诱捕到的部分雌成虫的怀卵情况进行解剖观测,均为孕卵雌虫。
单纯诱捕防治一定程度上降低松褐天牛虫口密度,为营林措施的辅助手段。
(5)保护剂试验。
连续4年在不同的发生区开展甲维盐注干防治试验,其中,甲维盐注干施药防治效果明显[3],但有效期仅2年,第三年效果显著下降,注干注药防治平均效果在96%以上。
4 讨论
(1)宜昌是松材线虫病最适宜发生区。通过对松材线虫病在宜昌市的风险分析,其风险性用R值表示(总风险值R,按照2.50≤R<3.00为特别危险,2.00≤R<2.50为高度危险,1.50≤R<2.00为中度危险, 0≤R<1.50为低度危险的分级标准[4]),宜昌地区R值在2.6以上,属于高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威胁宜昌市的森林生态资源和三峡坝区生态环境的安全。
(2)松褐天牛发生期延长更有利于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宜昌地区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初期由5月中旬提前到4月中旬,提前1个月;成虫羽化末期由8月末推迟到10月中下旬,11月初仍可见少量成虫,推迟2个月左右。松褐天牛成虫危害期延长,传播松材线虫病的机率更大,危害更严重。
(3)营林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是最佳防控模式。连续三年在宜都市、秭归县、兴山县等地开展防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兴山县水月寺镇、宜都市白鸭垴村和宋山森林公园、秭归县茅坪镇溪沟坪村等已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病(枯)死树株数逐年明显减少,死树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4)不同防控措施的优缺点。清理死树是目前应用最广最直观的防治手段,但清理质量人为因素明显。化学防治针对山区特点主要以喷粉防治为主,克服了山区缺水和能利用微风引导弥漫的特点,可大面积防治。保护剂防治注干药剂直接针对病原,在树体内有较长残留期,防治效果较好,但投入大,林间操作难度大,不适应大面积推广应用,对森林公园、保护区、古树等重要林木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生物防治:具有环境和生态友好特点,预防作用大于防治作用,建议在预防区或一般防治区使用。诱捕器防治:对降低松褐天牛密度有很大作用,在防治核心区可大量应用。但要注意的是诱捕具有一定的扩散作用,应用不当作用相反。建议在预防区和一般防治区不用或少用或主要用于监测。总的说来,营林措施与噻虫啉人工喷粉防治是山区松材线虫病防控的最佳措施。
参 考 文 献
[1]肖柔刚.中国森林昆虫2版.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143.
[2]李金鞠,汤丹,王作明,等.宜昌市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控技术[J].湖北林业科技.2015,44(6):8587.
[3]李桥,张绍勇,仇辉康,等.6种药剂林间注干施药防控松材线虫效果分析[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6,33(4):718723.
[4]李娟,赵宇翔,陈小平,等.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赋分标准的探讨[J].中国森林病虫.2013,32(3):1015.
(责任编辑:夏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