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多胞胎”并非好现象

刘剑飞
近年来,电影与电视剧的“多胞胎”层出不穷。有些是基于同一IP的“一鸡多吃”,比如《泡沫之夏》《致青春》等都有多个影视版本;有些是沿用同一框架,套用一个模板的“故事新编”,例如现在的《合伙人》。可除了2017年剧版《白鹿原》的口碑远超此前的电影版,其余影视剧的同题创作,大多一版不如一版。
影视“多胞胎”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电视剧改编为电影,另一种是电影改编为电视剧。将几十集的电视剧压缩为几十分钟的电影,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需要砍掉大量的细节和枝叶,这就容易导致故事失去灵魂,失去血肉,只剩下干巴巴的骨架,电影沦为电视剧的故事梗概或者简介,味同嚼蜡,毫无趣味可言。同理,要想将几十分钟的电影扩展到几十集的电视剧,同样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仅要围绕故事主线进行延展,还要增加许多细节和枝蔓,无异于二次创作,而且一旦细节过多过滥,则会喧宾夺主。为了扩展剧集,一些人不得不对情节添油加醋,设计一些脑洞大开的人物关系或者细节,比如增加感情戏,设计多角恋,这些细节延长着剧集,但是也给主题造成冲击,甚至可能导致逻辑混乱,漏洞百出。因此,不管是电视剧改编电影,还是电影改编电视剧,都不是一个好做法,搞不好,就容易“演砸”,適得其反,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影视“多胞胎”的背后是利益的驱动,是浮躁心态的展现。一些人看到电影或者电视剧受到观众的青睐,就迫不及待地趁热打铁,打造电视剧版或者电影版,这类情况可谓数不胜数。殊不知,这是一种冒险的行为,电视剧的成功,并不代表着电影版也可以稳操胜券。同样,电影的成功也不意味着电视剧版的十拿九稳,这一点,从那些“失宠”和失败的影视剧中就可见一斑。不可否认,的确有影视“多胞胎”成功的例子,比如2017年剧版的《白鹿原》就是如此,但是这并不代表每一部影改剧或者剧改影都有这样的运气。因此,影视“多胞胎”并非好现象,需要周全思考,科学考量,做好谋划,谨慎而为。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