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刍议

    【摘要】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阅读课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以期对阅读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内很多地区都开设了课堂语文阅读课。广义的阅读课是以阅读为基本形式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包括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理解、概括、鉴赏文学作品,使用语文工具书和课外语文活动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谈到的阅读课是指纳入课时计划的课堂阅读课,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程设置上,阅读课多以每周两节为主,课堂形式多种多样。然而就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现状来看,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从宏观教学条件上看,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比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优越,城市比农村优越,重点学校比一般学校优越。第二,从课堂教学实践上看,阅读课或是阅读目标不明确的“零目标阅读”,造成“高耗低效”的窘境;或是阅读指导不到位的“放羊式阅读”,把阅读课上成了自习课、休闲课;或是对阅读文本的解读拘囿太死,有传授“标准答案”之嫌;或是引导不够,课堂思维泛滥,阅读课成为任由学生“大灌其水”的“BBS”。笔者认为,高效的阅读课不应忽视以下几个环节。

    一、阅读资料的选择

    阅读资料是学生阅读的对象,是开展阅读的前提和基础。阅读文本浩如烟海,有的由教师规定,有的由学生自主选择;有的是美文短篇,有的是长篇名著;有的是书籍,有的是从报刊上复印的只言片语,……在资料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

    阅读资料的选择,应该做到目的明确。是为拓展知识视野呢,还是为辅助教材教学?是为陶冶人格情操呢,还是为知识能力训练?是为丰富素材积累呢,还是为问题查询资料?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避免书籍、篇目选择的盲目性。同时,对于一本书的文章、章节、篇目,也应有目的去选择。例如,为了辅助教材教学,进一步了解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选择《聊斋志异》中的《婴宁》、《连锁》、《凤仙》、《珊瑚》、《邵女》等篇目进行补充阅读。

    2.系统性原则

    阅读文本应当根据阅读目的和学期教学计划进行系统性的选择。在这一点上,依照高中语文教材结构表,我们可以有重点地筛选安排,进行教材辅助阅读。(如59页表)

    3.层次性原则

    

    受到知识视野、认知水平、经历体验、审美情趣的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在阅读文本的选择中,教师应该注意到学生的不同层次和差异。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教师的包办代替和学生自主选择时的盲目性。对于文言知识弱的同学,教师可以指导选择一些故事性、情节性强的传记类篇目;对于表达能力差的同学,可以指导选择脍炙人口的古代和现当代散文名篇;写作水平低的可以先选择短、平、快的文章;知识阅历广的可以进行长篇名著阅读,……这样才能达到循序渐进、对症下药的效果。

    二、读书笔记的写作

    读书笔记是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功,是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书笔记可分为卡片式和笔记本式两种。坚持写读书笔记,对提高学生的识别记忆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和阅读写作水平能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要规范。做卡片要注明资料来源,书刊名、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等,也可以注明页码;并且每节课要有不少于300字的阅读记录。有条件的学校或班级可以集中印制这类笔记本,这样便于学生对资料进行检索和整理加工。

    第二要分类。阅读记录要分类别、有次序,这样便于学生复习、查找、检索。阅读记录可以设置以下几个类别板块:①基础巩固。主要是对字词句的识别、辨析和积累。②素材积累。主要为写作积累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文段。③人文感悟。主要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人生启示和写作启示,记录阅读内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④知识拓展。主要是对文学或文化知识的拓展延伸内容进行记录。例如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等等。⑤问题研究。主要是对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记录,以期查找相关资料或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当然,上述五种类别要视阅读目的和文体而有所侧重。

    第三要灵活。阅读记录的内容要整理分类,但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对于比较性强的资料,可以采用图表的方式进行记录;对于较长的或有挑选的内容,可以先进行复印,然后粘贴在读书笔记本上;如果是私有报刊,则可以采用剪报的方式。灵活多样的记录形式,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

    第四要反馈。阅读课要重视、加强阅读反馈和阅读评价,否则学生的自由阅读很容易放任自流。开设课堂阅读课,每周都要对阅读记录进行检查评比,调查统计阅读篇目和容量,检查读书笔记的字数和质量,包括摘录类和原创类的内容。同时,每学期要进行若干次成果展示,或是举办朗诵会、演讲比赛,让学生对自己摘抄的文段进行朗诵或演讲;或是举行阅读竞赛、写作竞赛,在班内或全校展示学生的读后感悟;或是举行经验交流会、读书报告会,让学生把自己的文学评论、问题研究说出来,大家共同讨论,发表观点。建立固定的评价反馈制度,创造丰富多彩的评价反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课的质量和水平。

    三、几个相关问题的补充说明

    1.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一个有力的实践和补充。它有课堂阅读不具备的优点。其一,阅读地点和形式具有开放性。可以在知识如积的教室,也可以在温馨宜人的宿舍;可以在落花沾衣的校园,也可以在书香满室的图书馆。尤其是在图书馆或阅览室,阅读文本的选择更为方便、快捷。其二,阅读时间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可以进行长篇名著的阅读。其三,阅读主体具有自主性,因此在文本的选择和思维的发散上有较大的空间。但是课外阅读的即时指导不够,阅读记录和阅读反馈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所以课外阅读应与课堂阅读配合进行。

    2.阅读课中《语文读本》的处理

    《读本》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良好凭借。对于开设课堂阅读课的地区和学校来说,《读本》完全可以作为课堂阅读首选的阅读对象。首先,教师要对全书有一个宏观的整体把握,以便在篇目选择上有明确的目标和重点;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承担阅读辅导的责任;第三,在阅读中,注意与教材的联系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与归纳,借鉴或吸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当然,因课型不同,阅读目的不同,也要体现《读本》与其他阅读文本的交互。

    3.课堂阅读中电子图书的使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图书阅览为语文阅读课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现在有条件的学校都设有学生机房和电子阅览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子资源开展阅读活动。与纸介质的图书相比,电子图书除了具有信息量大、强大的资料检索查找功能等显著优点外,用电脑统一呈现阅读材料,可以弥补纸介质图书不足的缺陷,方便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统一的阅读安排。当然,从教育教学现状来看,电子图书主要由电脑呈现,需要集中组织,不便于携带,因此不具有随时阅读的特点;并且长时间盯视电脑,对身体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安排电子图书和纸介质图书的使用,以期收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作者简介:张利波,河北省武安市第十中学教师。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

    闫小芸摘 要:在我国所有类型的音乐中,民族音乐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另一种展现方式,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呈现,其中包含了音乐所在地域的文

  • 培养有独立思考和思辨力的小学

    潘巧莉【摘 ?要】小学生的身体和思维都处在一个生长活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去打开和激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