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德国现代学徒制度厘清我国职业教育问题

    朱杰+赵善庆

    【摘 要】德国现代学徒制的优良传承、突出职业、法律促进、注重素养、社会认可、经费保障、企业热衷、机制规范、文化认同等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要有效开展职业教育,必须采取营造文化氛围、健全法规细则、创新体制机制、多方筹措经费、加强顶层设计、厘清培养目标、发挥职校作用等措施。

    【关键词】德国;现代学徒制;中国;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7)09009203

    一、德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

    1优良传承

    德国现代学徒制从1182年的《科隆地区车旋工培训规章》到双元制,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其间经历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双元制。传统学徒制的显著特点:一是行会众多;[1]二是强制会籍制;[2]三是学制明确;[3]四是限制招徒;五是三个层级,即学徒—工匠—师傅。双元制首先经历了初建期(1869—1920),使双元制渐成雏形;其次经历了确立期(1869—1969),使双元法制化、培训标准化、培训课程化;最后经历了发展期(1969—),重点是重新确定职业培训、[4]政府出资成立行业培训中心、实施职业基础培训年、纳入高等教育。

    2突出职业

    德国学徒制始终坚持职业性原则:一是满足某种职业的社会通用性,从而避免了学徒成为某个企业的专用“工具”;二是培养的技能是职业所需的整体性技能而非片面的一技之长;三是必须经过企业历练才能从事某种职业;四是企业坚持认为只有经过了学徒制培训,学生才可能获得全行业认可的从业资格;五是学习理论知识与培训实践技能的时间分配为40%与60%。青少年在16岁时就要选好行业并当3年学徒,且一周5天的时间分配为4天在企业实习,1天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教育。[5—6]。

    3法律促进

    德国从1182年起就开始依法开展学徒教育。2004年则规定,企业每拥有15名工人则必须招收1个学徒,否则将被处以罚款。[7]同时,还规定了学徒的最低待遇标准,即第一年学徒工资为正式工人工资的1/3,第二年则占正式工人工资的2/5。[8]这就从宏观上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从中观上制定了职业培训条例与框架教学计划,从微观上建立了完整的教学实施督导体系,从而对现代学徒制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4注重素养

    德国学徒制非常注重学徒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乃至“个性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养成,使之成为技术工人做人的立身之本及做事的基本从业能力。“方法能力”指的是具备制定工作计划及与他人沟通协调、客观评价自己的工作成果、善于不断学习并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能力;“社会能力”指的是具备独立思索、积极进取、交往合作、担当责任、甘于奉献等融入社会乃至社会生存的应有能力;“个性能力”指的是学徒不仅具备上述 “能力”,还要培养其创新能力。[9]

    5社会认可

    尽管德国政府希望高学历的全日制毕业生也参加相应的从业资格考试,但企业界认为只有参加了双元制的學生(学徒),才有资格参加这种考试,因而营造出了高学历与高技能并重的社会观念。在双元制确立之前,企业界是最早的学徒制倡议者与践行者,双元制确立之后绝大多数企业开始推行现代学徒制。学徒制培养出的众多名人也反过来证实了学徒制的教育质量,提高了学徒制的社会声誉。正是这种观念上的认可,有力地推进了德国学徒制的长效开展。

    6经费保障

    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等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应由联邦、州政府及企业共同承担。其中,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负担,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徒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

    7企业热衷

    德国企业认为自身在双元制中发挥着根本作用:一是其主导了双元制职业培训条例与教学计划的制定,而职业学校只是围绕着“条例”来制定教学计划;二是企业承担了主体责任。如学生在企业与学校的时间比例上明显偏向企业,在学习内容上企业传授的实践技能发挥着决定作用,而学校讲解的普通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只起到了辅助作用;三是企业承担较多的培训费用。

    8机制规范

    双元制涉及了政府、行会(雇主利益的代表)、工会(学徒利益的代表)、学校等各方利益主体,必须通过协商机制与方式,达成各方都可以接受的利益均衡,才能真正有效实施双元制。这种利益均衡的多元合作机制处处体现在双元制的管理活动中。协商均衡的内容包括职业培训条例、学徒津贴、职业学校的课程、行业培训中心的公共拨款、学徒制的重大改进等。

    9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德国现代学徒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表现为:一是崇尚技艺。无论何人,无论其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备受尊重;[10]二是恪尽职责。认为职业是上帝的指派,每个人都必须虔诚地尽到职责。因而,员工格外重视职业道德,非常敬业,盼望成为行家里手;三是人才取胜。德国政府在资源竞争中历来特别重视人力资源竞争,所以非常注重职业教育,始终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来强化实施。

    二、我国开展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1营造文化氛围,提高社会认可

    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对国民的吸引力、自愿选择性等仍然不高。究其原因,既源于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基于现实轻视职业教育、重视普通教育,导致职业教育陷入了“很重要、离不开、瞧不上”的尴尬境地。[11]因此,一要宣传职教的重要性,营造“崇尚劳动,尊重技能”的氛围;二要实施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与招生的制度;三要改变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低于普通高校生均财政拨款的传统做法;四要提高高级技工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努力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文化氛围,实实在在地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2健全法规细则,保障刚性实施

    盡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涉及职业技术教育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但是其不系统、不严肃、太过笼统、不明晰、约束弱等缺陷也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健全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以增加职业教育的制度及强制性。其要点如下:一是明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范围;二是明确职业院校的义务;三是强化企业责任;四是明确政府职责;五是维护学生权益;六是严肃从业资质。

    3创新体制机制,实施产教融合

    逐步构建“政府推动、行业引导、市场调节、学校自主、企业履责、就业导向”的办学体制,办学评价机制则应逐步转向社会评价为主。启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立法程序,建立产教协调工作机制,依托行业企业规划编制职业教育及培训大纲,调整职业教育师资结构,加强专业前瞻设置,激发社会办学热情。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积极探索职教集团搭台、产教结合育人、服务行业提升的特色办学之路。

    4多方筹措经费,保证快速运行

    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一是在学徒培训上,提高培训经费。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逐步提高新工人的技术培训开支;二是设立“学徒基金”;三是设立“能工巧匠”奖。实行多项举措以调动工人学技传技的积极性。

    5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企业主体

    目前,我国在开展职业教育时呈现出了两大特点:一是以院校为主体。如院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远大于企业,院校是主要组织方与实施方,院校是主要经费提供方;二是非典型市场机制。如院校希望政府牵线搭桥、校企基于友情合作。因此,应通过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办职业院校的法律属性,制定政策激励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保障企业办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强化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指导地位,营造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12]确立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6厘清培养目标,彰显课程体系

    在培养目标上:一是学生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学生要掌握应有的实践技能;三是学生的“三观”必须正确;四是学生要拥有技能创新潜力。在课程体系上:一是可将每年划分为2—3个学期。2个学期即传统的学期,而3个学期则指将假期也纳入统一管理,可采用勤工俭学、跟师学艺、体验实习等方式;二是实践实习课时占比。职业院校要通过校内实习、创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来确保实践性教学时数达到总学时的60%。三是注重效果评价。理论课程采用试卷考试,实践课程则由师傅与有经验的教师负责进行操作考试。

    7加快内部改革,发挥职校作用

    一是转变办学思想,突出技能教育。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强化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度。不仅注重学生未来从业能力的提升,更应注重其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调整专业结构,改革办学模式;三是引进民办机制,突破体制束缚;四是加强对外宣传与传播意识,创新形式,提升效果;五是招生就业两手抓,两项互促进。[13]

    【参考文献】

    [1][9]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45.

    [2]刘淑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现代经济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76.

    [3][7][10]黄日强.德国手工业生产与学徒培训制度[J].职教通讯,2005(2):56.

    [4][德]克里斯托弗·福尔.1945年以来的德国教育:概览与问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75.

    [5]鲁碗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大学,2011:12.

    [6]Blossfeld,h.p.Different Systems of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Transitios From School to Ccareer — The German Dual System in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CEDEFOP(Rd.)Thedeterminants of transitions in youth, 1994(2):26—36.

    [8][12]章田.德国计划对无学徒公司征收罚款妓院也未能幸免[DB/CD].中国新闻网,20040503.

    [11]Arnold,R.&Munch,J.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the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Training in Germany.BMBF, 1996.

    [13]李剑平.前人大校长:市长市委书记孩子几乎不上职业院校[N].中国青年报,20130415.

    Study on the Problem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by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German Modern Apprenticeship

    ZHU Jie, ZHAO Shanqing

    (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214153,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Germany: highlighting occupational guidance, legal promotion, attention to quality, social recognition, funds safeguard corporate enthusiasm, mechanism specific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so on.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Germany. To develop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a cultural atmosphere, improve social acceptance, perfect rules and regulations, protect the rigid implementation, innovate systems and mechanisms, implement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raise funds from multiple sources, ensure fast operation, strengthen toplevel design, give priority to body with the enterprise, clarify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highlight the curriculum system, promote the internal reform and play the role of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Germany;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