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抓“双基”,重归“形式”

    朱带红

    

    ◆摘? 要:新课改工作的持续深化,使语文课的教育职能也日趋多元,语文课程演化为文化课程、思政课程,从表面看课堂教学活动丰富起来,但是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不难发现很多学校的语文课程教学存在“华而不实”的现象。“双基”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基础,本文以语文课程“形式性”为视角,探究“双基”教育问题,旨在促进语文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双基”;语文课程;形式性

    语文双基,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讲,就是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能力两个方面。语文基础知识即字、词、句、章;语文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活动需要体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语文的“双基”教育便与体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相提并论,此种说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双基”教育的特点,但是对于“双基”教育的理解,难免显得过于片面和极端。政治经济学中有一重要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方作用于经济基础”。笔者认为这一理论在语文“双基”教育中具有共通之处,“双基”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其基础的稳定性对于被教育对象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对学生通过开展有效的“双基”教育,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教育经验,对于提升“双基”教育的教学质量也具有反作用力。

    语文课程“形式性”将语文学科的教育边界进行明确界定,从“形式性”教育视角分析“双基”教育问题,对于促进语文教育的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基于语文课程“形式性”视角分析当前小学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泛人文”现象在语文教育中广泛盛行

    由于语文课程教育中需要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因而导致很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活动出现“泛人文”的现象。“泛人文”情形下的语文教育,会在课程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的精神性和文化性。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校内校外的观摩学习中,教师不难发现这个现象。4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课文内容的品悟、情感方面的拓展延伸上,对于生字词的书写、识记、运用,往往把它放到自主识记、家庭作业抄写的位置上。

    如图一所示:

    “双基”教育逐渐被漠视或者边缘化,部分教师甚至认为“双基”教育属于浪费教学时间,一方面源于很多知识点学生都已经掌握,另一方面“双基”教育的教学成果难以在短时间内体现教学成果,因而导致课堂教学“双基”教育成为形式化。

    (二)“双基”教育与新型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矛盾

    “双基”教育需要教师能够将语文的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能力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同时将双基教育的教学目标实现情况,作为衡量自身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关键。

    传统语文的讲授式教学活动,教师能够包括“双基”教育的重点,并以此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对容易掌控,学生在教师的课堂互动中能够将自身的学习情况,及时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反馈调整自身的教学重点和策略,以实现课程教学目的。近年来,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新型教育模式的融入,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生本教学模式得到广泛应用。表面上,课堂教学活动搞得热火朝天,而实际也会使课堂教學活动“群龙无首”。教师很难对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进行把控,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得到准确测试,针对性教学活动更是无从谈起,导致很多学生自身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同时也难以实现基础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

    “双基”教育与新型教育模式存在的矛盾,学生并未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础能力方面也存在诸多欠缺,同时又需要学生提升学习成绩,部分教师便会采用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教学方法,不仅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还“治标不治本”。

    (三)德育与智育使语文课程的“形式性”弱化

    由于语文课程学习也是汉语语言学习,进行语文课程教育便需要将“字词句篇”及汉语语言的“听说读写”作为重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广泛推广,使语文课程教育的教育职能,已经不仅限于汉语的语言和文字教学,而是向智育方向、德育方向进行拓展。语文课程“形式性”设定的教育边界逐渐模糊,各种多元教育理念在语文学科教育中广泛盛行,使得语文课程的“形式性”被逐步弱化。

    二、基于语文课程“形式性”的视角重建“双基”教育架构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双基”教育的重要性

    为使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回归本色,需要学科教育能够将“双基”教育重视起来,将夯实“双基”教育作为开展其它学科教学活动的基础,并将语文课程的“形式性”作为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的边界,将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和基础技能教育作为教学目标的首要位置。语文课程的“形式性”强调语文学科教育的本色,将语文教育区别与文学教育、思政教育及德育教育,用“双基”教育体现语文课程的“形式性”。

    (二)重视“双基”教育的实效性

    “双基”教育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语文学科实实在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重视“双基”教育的落实,将教学目标明确化,将“字词句篇”作为核心内容,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保证语文课程的“形式性”成为课堂教育的特色和基本属性。

    1.基础知识教育的落实

    基础知识是语文学科学习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以“字词句篇”为形式的训练活动、作业的比重,体现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

    关于字词的识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阶段目标就有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识字1600~1800,会写字800~1000;第二学段(3—4年级),累计识字2500,会写字2000左右;第三学段(5—6年级),累计识字3000,会写字2500左右。

    在40分钟的课堂里,怎样才能做到既要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值得每位小学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如:教师在备五年级上册第6课《梅花魂》的时候,可以明显地发现生字表中有不少的难写易错字。如“幽”、“甚”、“梳”、“衰”等,这些都是同学们经常写错的字。

    为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现有知识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制定。了解难写易错的笔画,有针对性地去设计相关的“读一读”、“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默一默”等富有趣味性、渐进性的学习活动。

    当然,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能够养成练习字帖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在持续性的训练活动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汉字书写水平;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你来比划我来猜”等形式的学习活动。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进行词汇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活动的过程也能够实现词汇知识的灵活应用;可以应用看图写话等训练活动提升语言和文字应用能力,细化语篇教学,夯实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

    2.基础技能教育的落实

    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应用技能作为践行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关键,以语文课程的“形式性”为教学框架,需要教师能够应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将字词句篇的知识教学成为学生提升基础技能的前置条件。

    “听”和“说”的教学活动重视教师教学内容与策略的回归,可以进行教材的教学内容的拓展,充分挖掘和应用课程资源,为学生播放优质音频教学材料或者教师范读,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什么叫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学生对于语言、文字信息的捕捉能力。

    “读”和“写”的教学活动则更加重视教师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如:教师在进行三年级上册第11课《秋天的雨》一文的教学时,课程教学重点在于作者描述秋天应用了多样的写作技巧和手法。如何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础技能?此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小组赛读、句子对比读、读中感悟”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去发现、认知写作手法及技巧的应用方式,并通过阅读过程实现与作者创作过程的思想交流,深化对于文中文字的理解。

    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论集》中指出: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是“美读”。美读得其法,不但能了解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不论趣味方面还是受用方面都会有莫大的收获。

    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定“我会仿写”、“填一填”的学习任务,要学生应用文字表述个人的思想,培养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三)要求学生正确认知并开展自主学习

    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应用情况,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仅依靠课堂教学时间,远不能满足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自主学习有正确认知,在课余时间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将“双基”学习作为自主学习的本质目的。

    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开展自主学习,其中“查字典”是辅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以《小青蛙》 这课为例,文章用儿歌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清”、“晴”、“青”、“情”等形声字。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开展自主学习,应用查字典的方式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认识、易混淆的字。通过部首查字法或音序查字法来对以上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进行区分、识记、组词、说话。在巩固学习阶段,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汉字找朋友”的游戏学习活动,让学生将“氵”、“日”、“忄”、“青”等字体结构,进行组合搭配,看哪些字体结构能够组合形成一个汉字。

    为回归学科教育本色,需要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在阅读学习活动中快速进行查字典的方法,要以“形式性”为视角,不仅要掌握字形、字音,还要掌握其字义,有效应用字典作为学科知识学习的得力助手,让学生能够在课外学习活动中减少阻碍,调动其开展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科学习意识和行为的重要阶段,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以“形式性”为框架,能够为其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提供方向引导。将“双基”教育作为课程教学重点,侧重“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教学,应用大量的学习实践,提升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掌握应用语文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以体现语文教育的本质和特色,促进语文课程教育教学水平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丽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7):242-243.

    [2]尹东海.试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J].凯里学院学报,2018(05):120-124.

    [3]李霞.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如何抓好双基训练[J].课程教育研究,2017(08):42.

    [4]王亚红.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坚持语文“双基”教学[J].學周刊,2017(09):62-63.

    [5]郑昀,徐林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学科教学目标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10):43-49.

    [6]熊明川.重谈“双基”:基于语文课程“形式性”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