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王锴

    摘要:随着现代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企业所尝试,是新时期人才培养、校企共同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本文主要探讨校企合作与“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内涵及保证其贯彻实施的保障及举措,更好地实现学校、企业与人才发展的多方共赢。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人才培养

    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与发展是新时期高校科研、教学改革的尝试性成果,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性人才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高校为社会及国家输送具有创造力与竞争力的人才,知识性教育的开展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需要学校积极探索与企业进行合作的综合培养方式,借助企业资源及校企共同平台的搭建,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创新创业的机会和条件,校企合作与“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就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参考。

    1校企合作与“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创造条件、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和科研;市场导向是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提出的大背景和重要作用,是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共同诉求。“三位一体”即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协调统一,既要有力调动每一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要竭力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和条件,找到三方需求的统一点、利益的结合点,实现多方面的共赢。

    “双导师制”是实现校企合作和“三位一体”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是影响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所谓双导师制,即在基于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有两个导师,分别为学校内的学业导师、企业内的专业导师,两个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校学习、企业内实践等各项活动的进行。两个导师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是有差别的,当下的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仍以学校内的专业学习导师为主、企业的实践指导导师为辅;这主要是因为:其一,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基点和着力点依旧在学校;其二,学校内的导师仍旧以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主,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学习情况等更为熟悉和了解;其三,企业内的导师是为了引导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以企业发展为导向、为企业创造效益而不是将人才培养视为首要任务。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的一个重要方向即坚持学校内导师的主导地位,同时切实发挥好企业内导师的作用。

    校企合作模式的提出与发展能够有效地整合学校、企业两方面的信息和资源,“学生在校内学习、实训,充分利用课堂与实验室现有资源,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在校外实践,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巩固理论知识并进一步提升实践和探索创新能力”,对于人才培养是一种可进一步积极探索、运用的模式,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一次有利的尝试。基于校企合作实行“三位一体”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还要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安排、教学计划和进度及企业的发展实际、发展需求等做统筹协调,只有“三位一体”即学生、学校、社会的全面发展才算是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

    2“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贯彻实施及保障措施

    将企业引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来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传统的高校教育工作是一次大的变革,其在本质上相当于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注入市场经济的新元素,所以在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贯彻实施中就要进行全面、周到的考虑,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2.1明确责任划分,完善责任体制

    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最初就是限定在学校教育之内的,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以及方式,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能力、全面的素质结构”,当企业参与高校所主导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时,就要明确好责任划分、完善责任体制,将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实现最大化。建立合理、科学的责任划分体制,一方面是让各责任主体明确其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能够各就其位、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能;另一方面也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制定出明确的标准,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有法可遵、有章可循。在责任体制建设的基础上还要建立起完整的监督、监察体制,学校、企业等需要派驻专门的针对校企合作的监督监察人员,对学生、学校、企业等各方人员都可介入进行监督,建立公正、透明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

    2.2构建畅通、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贯彻实施并要保证其切实发挥作用,其中“紧密加强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吸引企业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展开充分的专业调研,明确产业升级过程中所需人才的中长期需求以及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发展之间的无缝对接;学校也要通过派驻专业导师或负责人员驻扎企业的方式获得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等等。学校、社会实现信息的对等交流并将之运用到下一步的工作开展中去,调整课程设置、教学重点或实时进行企业生产的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两者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在为人才培养与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从而实现“三位一体”。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变革为学校、学生和企业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三者之间沟通交流平台的搭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并作出妥善处理,这对于三者之间稳定合作关系的维护至关重要,一旦任何一方出现断带,那么整个培养模式就可能陷入瘫痪,所以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构建畅通、高效的交流平台和渠道。

    2.3协调“三方”利益,促进共同发展

    实行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的培养为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共同价值实现的基础之上,即需要协调“三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学生的利益,一方面是知識的获得、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再有就是学习、实践环境的保障;学校的利益,一方面是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另一方面就是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切实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推动高校科研等全面工作的开展;企业的利益,根本在于经济效益的实现,高校学生入驻企业既是给学生创造条件也是在为企业提供机会,可以发现更多的合适的人才,能够弥补企业现行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中的不足。促进共同发展,还要对学生、学校、企业三方涉及到的物质条件、外部环境、科研水平、研发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统一协调,实现稳定、和谐的发展,切实发挥好“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功用。